摘 要: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鲁迅的作品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是目前很多文学爱好者经常进行研究的对象之一。21世纪发展至今,由于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对经典进行深入挖掘与体会,这导致了人们对于鲁迅先生作品当中的难点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可见并非鲁迅作品晦涩难懂不易研读,而是时人缺失研究经典阅读经典的兴趣。因此,本文主要对鲁迅小说艺术风格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对现阶段人们阅读鲁迅小说提供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鲁迅小说; 艺术风格; 分析;
一、引言
鲁迅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存在一定差别,鲁迅的创作当中富含理性思维,能够将中国民族性格当中的缺陷融入小说观点中,并深入进行理性地贬斥,这种艺术风格是很多作品无法体会到的。鲁迅的作品非常罕有的艺术风格源自鲁迅先生自身冷峻热烈的性格。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体会到,其思想深远文学造诣极高,而且善于继承传统历史的精髓,并在传统上进行适当革新。鲁迅小说的创作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标志之一,开创了中华小说艺术的新时代。与此同时,鲁迅先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推崇,为后人进行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研究引领了方向。
二、鲁迅小说的冷峻风格
鲁迅是一位现实艺术家,在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从来都不会妥协,而是敢于亮剑并毫无保留地将其全部揭露。鲁迅先生始终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上,反对封建思想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对生活在最底层地位最卑贱的群众百姓予以自身最深刻的同情,也对他们的愚昧表达了担忧与痛心。为此,鲁迅使用冷峻的风格来表达自身的感情,将心中最深沉的感悟转化成为复仇的火焰,用笔对整个现实予以强烈地讥讽。
《斯巴达之魂》是鲁迅根据相关历史典籍所着的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故事选取了"温泉关战役"这一古希腊时期的着名战役作为主要故事来源。在故事中,斯巴达三百勇士对于来犯疆土的波斯大军进行了整整两天两夜的英勇阻击,最终全军力竭而亡。而有一名斯巴达武士因为眼疾幸免于难,但是回家之后却发现妻子因羞愤其苟且偷生之举自缢于家中,而该名武士也行踪成谜。最终,该名武士被发现死于另一场战役之中,在这场战役中负责战场清理的战士发现了他的尸体也得知了其重返战场、英勇就义的行为。通常从心理层次的角度来说,爱恨两种情绪是基本持平的,而这两种情绪的激烈程度达到最大值之后往往会发生互相转换的情况。在本篇故事中,眼疾武士的妻子采用自缢的方式最终激励了丈夫心中的复仇火焰,不正是对于国家深沉热爱的最佳表达吗?而鲁迅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情绪,将这种复杂的、热烈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而《铸剑》中也有着另一个较为出名的复仇典故,在这篇着作中,黑色是这篇小说的主旋律,整篇均透露着严肃悲凉的色彩。作为复仇之人,宴之敖者的黑在它的几次出场中被凸显得淋漓尽致,不论是用来衬托黑夜,还是用来陪衬瘦弱,抑或是时常提到的黑色眉眼妆发都是用来衬托基调的重要手段。"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待到近来时,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神秘恐怖的氛围呼之欲出,呈现在读者脑海中的这个形象犹如一把黑色的匕首,神秘中带着几分可怖。鲁迅对于色彩、环境以及人物塑造方面都通过自己冰冷凛冽的手法进行塑造,一个沉心于复仇、醉心于黑暗的壮士形象跃然于纸上,效果无疑是非常到位的。
三、鲁迅小说的素朴风格
在阅读鲁迅小说时,人们经常有面临万丈深渊、命悬一线之感。其波澜不惊、平静如水的表象下掩藏着波涛汹涌让人心头一震。与很多作家努力从语言中构筑场景不同,鲁迅作品的情节大多比较朴实,语言也比较平和,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结构的深度,能够以平静之心、简易之势细细描述,让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掩藏丰富细腻的情感思想与内容意境,正是鲁迅最拿手的事情。
在鲁迅的着作中,读者看到的往往是生活中最细微的场景,即使这些场景所处的时代背景足够震撼,鲁迅也从不在这大背景中多下笔墨。打开鲁迅的着作,市井人物的悲欢离合是随处可见的,他们生活中的起承转合、起起落落,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性,这也让很多读者误以为鲁迅并不具备大场面的构架能力,对于社会层面的大环境描写也不是十分擅长,他唯一擅长的就是描写小众题材以及小众视角。
但恰恰相反的是,鲁迅先生最能表达作品中所处时代背景的做法,往往是对于该背景下小众生活的极致描写。吴中杰在《论鲁迅的小说创作》中说:"题材从来都不是取材范围的终点,题材应该是写作者将生活现象根据自己的三观结合艺术手法进行融合提取的最终成果。作家的思想倾向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描写对象的确定,而在此之上,从何种角度进行表达则更能体现作者的魅力。"
正是鲁迅这种扎根于细节、着眼于市井的手法,将重大题材与市井生活的细微矛盾处理到极致,才使得鲁迅小说朴实无华的主旋律得以形成。
《故乡》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是不可多得的名篇。在作品中,鲁迅先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唯美的乡村景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西瓜,有猹、有刺猬、有稻鸡、鹁鸪、有蓝背、有五彩缤纷的贝壳,还有活泼的少年闰土……这个画面极其自然与和谐,让读者心生向往。
与此同时,这幅乡村景象也是十分真实与自然,少年鲁迅与少年闰土的感情也是纯洁与真诚。在《故乡》中,鲁迅先生并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词语来描绘景色,素朴的风格却给读者留下了美丽丰富的想象。
而《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中,阴冷的月光、夜深人静的狗吠等素朴的言语却展现出了真实而带有一丝恐惧的世界。鲁迅先生调动了主人公的听觉、视觉乃至心理活动,强调了真正的悲哀。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呼吁觉醒者不应该放弃,应该从真心改起,使得整部作品由素朴升华至崇高的意境,赋予了人们反抗自己悲剧命运的力量,这便是悲剧精神的由来。
四、鲁迅小说的简凝风格
简洁与凝练是很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运用的风格,这种风格并不少见。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在写作的过程中,在用词方面均采用简明的风格,力求以最简短的篇幅来表达自身所思所想,从而引申出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对细节的描写,尽管细节微不足道极其容易被人忽视,但细节能够侧面反映出主人公的心态,彰显出文学作品的底蕴。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成功塑造了各种各样典型的人物性格,归根结底在于鲁迅先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抓住并提炼出具有鲜明特征的细节,并对其进行详细地描写与塑造,从而使得整个形象生动丰满。从鲁迅小说当中人物的身份可以看出,这些人物都不是伟岸的英雄,也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江湖豪杰,而是十分平凡、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物。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也是对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形态进行深刻地了解,并最终采用刻画肖像、白描性格的方式来提炼细节以及描绘人物,这是鲁迅小说简明之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华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高老夫子》里关于高干亭改名有着一个较为传神的细节。有一天,黄三无意中发现桌子上有一张关于高老夫子的聘书,于是询问他是否已经更改了自身的名字。鲁迅先生这样描写道:"但高老夫子只是高傲地一笑,他的确改了名字了。然而黄三只会打牌,到现在还没有留心新学问,新艺术。他既不知道有一个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又怎么说得通这改名的深远的意义呢?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复他。"关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加重了改名的深远意义,从而针对性地指出高干亭投机新学的私下目的。然而,黄三并没有看出其中的端倪,他居然还对黄三进行大肆地讥讽。由此可见其自欺欺人,另外,高干亭把高尔基这位伟大的作家理解成为姓"高"名"尔基",足见自身也不懂得里面的奥秘。鲁迅先生仅用了一百字不到来描绘一个改名的细节,从而揭示出高干亭的内心品格。
五、结论
综上所述,鲁迅作为中华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巨大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体现在忧国忧民、弃医从文的爱国热情。鲁迅先生的创作经验以及创作手法是当前整个国家珍贵的历史财富,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中,依旧保持时代的启迪意义,对后人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进行深入浅析,并从冷峻、素朴、简凝三个风格,并列举小说当中的案例来佐证其风格特点,由此可见,他将自己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复杂的纠葛交织在小说的艺术形式里,通过最贴合最富于表现力的方式倾诉出来,带给读者感动和思忖的同时也为小说艺术的殿堂增添了新的范本,有助于后人更加深入地进行文学的创作,推动中华文学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冉冉。鲁迅小说艺术风格浅析[J].读天下,2016,(15)
[2]韩序暾。鲁迅小说艺术风格分析[J].青春岁月,2015,(23):14-15.
[3]胡志明。鲁迅小说时间诗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郝敬波。论新时期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