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蹲踞式跳远是中小学一门基础课程, 是发展学生跳跃能力的主要项目。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经验, 从强化学生助跑速度的训练力度, 维持学生起步点丈量结果的精准度, 以及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跳远能力提升类练习项目这三个方面集中探讨现代小学生蹲踞式跳远的有效性指导和训练方案, 借此大幅提升小学生的蹲踞式跳远的成绩和身心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 蹲踞式跳远; 指导方案;
蹲踞式跳远是中小学一门基础课程,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跳跃的能力,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协调性、表现性和挑战性, 提高在多种条件与情境中合理地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
所谓蹲踞式跳远, 即要求令人体的单脚起跳腾空之后, 维持上体正直、大腿部分持续向上的摆动、留在身体后的起跳腿逐步屈膝前摆的状态, 随后在空中呈现出蹲踞式的一个动作并且确保小腿自然向前落地。这类技能要求所有的小学生必须熟悉掌握, 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有助于持续强化学生个体的腿部爆发力和核心力量, 使其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塑造出果断、积极奋斗、不畏艰辛等优质的品格。不过蹲踞式跳远并不是单单要消耗一定程度的体力, 同时还要配合一定的运动技巧, 所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的蹲踞式跳远成绩, 必须尽快结合实际规划出一个可行的训练和指导方案。
一、强化学生助跑速度的训练力度
小学生在蹲踞式跳跃训练中如果欠缺一定速度的助跑, 就无法进行更远距离的跳跃, 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助跑速度, 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诸如鼓励学生利用一些时间进行小步跑、后蹬跑、高抬腿跑, 确保身体能够承受这类负荷的状态后再依次过渡到加速、负重、上坡、追逐等奔跑的项目。在此期间, 教师应实时关注每个学生的身体反应和心理变化, 力求为每位学生设计出适合的练习方案, 从而集中提升他们的助跑速度。教师还要不断地向学生强调助跑速度在蹲踞式跳远中的影响, 毕竟大部分女生助跑的速度无法达标, 加上她们普遍的不重视助跑速度甚至会直接选择不跑,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然而面对那些存在害怕起跳而不敢助跑等心理障碍的学生, 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安排表现好的学生亲自示范, 进一步呈现出助跑的作用。
另外, 助跑距离会直接决定助跑速度和最终的跳远成绩。距离过短, 起跳速度便加不起来, 而距离过远, 又会消耗体力, 因此预先选择适当的助跑距离, 显得极为重要。通常男女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分别为45米和40米, 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无法和成年人相提并论, 所以助跑的距离不宜过长。具体的训练方式则主要表现为:如先进行小步跑、后蹬跑、车轮跑等基础训练, 持续到学生能够承受这部分压力之后, 再鼓励他们参与到60米的加速跑、负重跑、下坡跑、追逐跑等项目之中;其间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速度和距离彼此之间的正向关系, 方便后续的增加练习密度,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以两人为一小组沿着白线同时助跑。
二、维持学生起步点丈量结果的精准度
学生的助跑起步点准不准确, 会对其最终的蹲踞式跳远成绩产生深入的影响, 因此教师有必要强化起步点的重要性, 并督促学生在确认好起跳脚之后, 再进行加速奔跑, 经历多次训练之后合理地调整助跑距离。例如, 在进行步点丈量过程中, 通常会沿用到自然走步和加速跑步两种技巧。其中, 自然走步法, 顾名思义, 就是配合实际走出的步数, 助跑步数乘以2再减2的公式, 快速地完成助跑起点的确认工作。换句话说, 就是由跳板开始向助跑起点走出自然步, 借此进行大概的定位;至于加速跑步, 则是确保起跳脚在前由起点开始, 维持助跑节奏的稳定性, 其间要注意保证起跑姿势、速度、步长、加速点、最后踏跳等环节的稳定状态, 循环经历三次并做好步点调整工作后, 基本上就能够顺利确认助跑起点, 随后再配合皮尺进行实际助跑距离的丈量。
三、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跳远能力提升类练习项目
蹲踞式跳远起跳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跳跃的成绩, 因此踏跳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急速有力且保留一定的高度。归根结底, 起跳质量属于跳跃能力的基础检验指标, 更是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的综合体现。要想锻炼学生这类跳跃技能, 教师需要分别安排后续练习的项目, 分别是立定多级跳远、30米单足跳和跨步跳、20米连续蛙跳、双脚连续跳过10个障碍物、重复4组20次的蹲跳起和纵跳摸高、20次的立卧撑、20次的收腹举腿等练习。需要加以强调的是, 在跳跃练习的过程中最好铺上起跳板, 这样学生才能够体验到起跳时应有的状态, 做到心中有数。
综上所述, 在开展小学生蹲踞式跳远教学和训练的活动中, 教师要讲解和示范相关动作要点, 提升学生的训练技能。同时, 教师要第一时间发现并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 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斌。蹲踞式跳远趣味教学绝招[J].中国学校体育, 2013 (10) .
[2] 李明济。提高小学生跳跃能力的实践研究[J].教师, 201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