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丛枝病治理方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4-05-21 05:56:33
  摘要:为有效治理银杏丛枝病,特在染病古银杏树上,通过药剂治理和手术切除治理,对银杏丛枝病治理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选用的几种药剂都未对银杏丛枝病产生抑制作用,表明单纯使用药剂并不能减少翌年丛枝的萌发量;手术切除是一种抑制丛枝病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手术切除,能显着减少翌年丛枝的萌发量,且配合伤口涂补剂能使12个月后的丛枝病复发率降为0.
  
  关键词:银杏;丛枝病;治理方法;药剂治理;手术切除治理
  
  银杏(Ginkgo bilobaL.)作为中国特有的孓遗植物,因其叶形优美、树姿挺拔、寿命长且少病虫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又因银杏在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需20多年的时间,被称作为“公孙树”,取“公种而孙得食”之义,寓意美好,因而在我国得到广泛栽种。2000年,有人发现在银杏树上存在一种类似丛枝病的病态瘤状物,其具体表现为病灶处树皮皮层隆起,形成一个瘤,瘤表面长出很多细小枝条,1~2年后枯死,每年生出一批枝条死亡一批,且由于小枝呈丛状生长,故被称为“银杏丛枝”.由于该种致病微生物侵染的是韧皮部,严重时会阻碍银杏正常的养分输送,从而导致树体衰弱甚至死亡。因此,对于古银杏树来讲,因每年受到该致病微生物刺激而大量增生小枝,极大消耗了本就稀缺的养分,严重影响了古银杏树的存活。目前,对于该病的研究仍较少,其致病微生物、发病机理、发生规律均尚不清楚,以往就算有银杏树苗感染此病,也大多是一把火烧掉,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古银杏树,且由于古银杏树树龄大、树势弱,比青壮银杏树更容易感染此病。现笔者拟采用药剂治理和手术切除治理两种方法,探索这两种方法治理古银杏丛枝病的效果,以期为银杏丛枝病治理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长势尚可、生长环境较好且具备治理条件的15株树龄百年左右的古银杏树作为治理对象。在树体上喷漆圈定相同面积的病灶作为处理对象,尽可能消除样本间的长势差异。
  
  1.2药剂治理
  
  目前应用于治理植物丛枝病(如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等)的药剂大多为抗生素,尤以四环素最为常见[1-4].但也有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的罗红霉素不仅有较好的转健率,且对植株的抑制作用较小[5].故本试验选用四环素、罗红霉素和广谱杀菌剂烯唑醇作为供试药剂。四环素和罗红霉素设0.5、1g/L2个试验浓度,烯唑醇设稀释2000倍、3000倍2个试验浓度。
  
  具体施药方法:清理病灶部位的所有小枝,用专用的小刷子将药剂反复涂抹于病灶表面,使药液能充分浸润病灶部位。隔10d重复处理1次,共处理3次。
  
  1.3手术切除治理
  
  所有切除工具先用硫酸铜溶液进行消毒,挑选大小适中的病灶部位直接进行切除,切面与树皮表面持平,随后用硫酸铜溶液对伤口进行消毒,待干燥后,根据试验需要,分别进行涂药或涂伤口涂补剂处理。试验设手术切除后涂抹1g/L四环素处理为CTe、手术切除后涂抹1g/L罗红霉素处理为CRo、手术切除后涂抹烯唑醇2000倍液处理为CDi、单纯的手术切除处理为C、手术切除后涂抹伤口涂补剂处理为C涂补剂,共5个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药剂治理效果
  
  2.1.1四环素对银杏丛枝病的作用
  
  在春季银杏新叶萌发后,选择11株古银杏树上的21处病灶部位进行试验,涂药前记录病灶部位的丛枝数,将小枝清理干净再涂药。结果表明,浓度为1g/L的四环素处理,病灶有18处在5个月后的丛枝复发率为11.1%,12个月后的复发率为83.3%;浓度为0.5g/L的四环素处理,病灶有6处5个月后的复发率为33.3%,12个月后的复发率为83.3%.对两种浓度四环素处理前后的银杏丛枝数作t检验(见表1),发现其差分均值均为负值,说明四环素无论是哪种浓度,均对银杏丛枝病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2.1.2罗红霉素对银杏丛枝病的作用
  
  选择11株古银杏树上的20处病灶位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g/L的罗红霉素处理,病灶有18处在5个月后的丛枝复发率为17.6%,12个月后的复发率为68.8%.对处理前后的小枝数作对t检验(见表2),差分均值为0.333,p=0.85,说明用浓度为1g/L的罗红霉素处理后,银杏丛枝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着。浓度为0.5g/L的罗红霉素处理,病灶有6处5个月后的复发率为16.7%,12个月后的复发率为66.7%,且其差分均值为负值(见表2),说明使用浓度0.5g/L罗红霉素处理,对银杏丛枝病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而浓度为0.5g/L的罗红霉素处理的复发率略低于浓度为1g/L的罗红霉素处理,这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不一致导致的误差。
  
  
  
  2.1.3烯唑醇对银杏丛枝病的作用
  
  选择11株古银杏上的19处病灶位置进行试验。从表3可知,烯唑醇2000倍液处理,病灶有17处5个月后的丛枝复发率为29.4%,12个月后的复发率为70.6%.烯唑醇3000倍液处理,病灶有4处5个月后的复发率为0,12个月后的复发率为50%.经t检验(见表3),两种浓度烯唑醇处理的差分均值均为负值,说明烯唑醇对银杏丛枝病也无抑制作用。
  
  
  
  2.2手术切除治理效果
  
  在春季银杏新叶萌发后,对8株古银杏树上的20处病灶部位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表明,丛枝复发率最低的是C涂补剂处理,12个月后所有病灶部位都未复发;其次是CRo处理,12个月后的丛枝复发率仅为20%;CTe、CDi处理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可抑制丛枝的复发,但并不能抑制翌年新发的丛枝;C处理复发率看似较高,但从处理前后的差分均值来看,手术切除能减少平均2.6枝的丛枝,仅次于C涂补剂处理。C涂补剂处理和CRo处理的差分均值均较小,尤其是CRo处理,差分均值仅为0.2,这可能与其病灶部位原有的丛枝数量较少有关。综上,C涂补剂处理是5种处理方式中最能抑制丛枝复发的治理方式(见表4)。
  
  
  
  2.3药剂治理和手术切除治理的效果比较
  
  通过3种药剂治理和手术切除治理前后银杏丛枝数的成对样本检验(见表5),手术切除处理组的差分均值为4.556,且p=0.004<0.05,说明处理前后的差异达显着水平,即表明手术切除对银杏丛枝的复发抑制作用是显着的,而其余3种药剂均对丛枝病未见显着抑制效果。
  
  
  
  3结论与讨论
  
  目前,银杏丛枝病研究还是个新兴课题,其致病原因不明,是否和泡桐丛枝病、枣疯病一样,是由植原体侵染导致的也尚不清楚。在药剂治理上,本试验虽借鉴了其他植物丛枝病的治理方式[1-6],但从试验结果来看,两种常用于植原体治理的药剂对银杏丛枝病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另一种广谱杀菌剂对银杏丛枝病的抑制效果也不显着,反而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控制银杏丛枝病的手段,且C涂补剂处理12个月后所有病灶部位都未复发丛枝。
  
  手术切除治理中,CTe、CRo、CDi、C4个处理的病灶5个月后丛枝复发率都低于30%,但12个月后的复发率却大大上升。经分析,所有手术切除处理的实施时间均为当年银杏新叶萌发后,处理5个月后银杏落叶进入休眠期,12个月后又进入了新一年的萌发期,显然,银杏丛枝病的发生规律和银杏本身的生长规律是高度一致的,即致病微生物随着银杏的萌发而进入活跃期,随着银杏的休眠而潜伏,待翌年继续活跃。此外,病灶部位丛枝数的多少也直接影响该病的治理效果,将处理前的丛枝数和处理后的丛枝数做相关性分析,呈极其显着相关。显然,当银杏丛枝病较为严重、病灶部位丛枝数量较多时,复发后的丛枝数量也会较那些轻度丛枝病发生的病灶部位来得更多。
  
  综上所述,在未探明致病微生物、找到针对性药剂前,手术切除是一种能有效抑制和减轻银杏丛枝病发生的方法。但银杏丛枝病的治理既受处理时间的影响,又受丛枝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以后进行手术切除治理银杏丛枝病时,这些因素都需要考虑周全。手术切除法的另一大限制是只适用于小体积的单个病灶部位,对于已经发展成大面积或是环形的病灶部位要进行全面切除时就有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创口面积太大不利于银杏树恢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环形切割后,阻断了树干的养分输送通道,这与治理的初衷相背离。鉴于此,可以考虑将大面积病灶部位分割成小块,逐年清除,以期将对树体的伤害和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在防治时,也要结合树木复壮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强银杏树势、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建议以后可在银杏丛枝病发病机理、发生规律上进行深入研究,并可考虑将带病组织进行离体培养[1,7],用于筛选相关防治药剂。
  
  参考文献
  
  [1]李加友。抗生素对组培条件下植物枝原体作用的初探[J].南京农专学报,1997,13(4):25-31.
  [2]潘青华。枣疯病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J].农业新技术,2002,20(3):4-8.
  [3]张殿勋,韩露,丁建领。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2):90.
  [4]由淑贞,李登涛,范春秋,等。枣疯病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33-135.
  [5]杜强。组培条件下枣疯病治疗康复药剂筛选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
  [6]范国强,张胜,翟晓巧,等。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和发病相关蛋白质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7,43(3):138-142.
  [7]赵锦,代丽,薛陈心,等。离体条件下进行治疗枣疯病药物筛选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1):70-7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