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明朝历史发展中,土木之变属于重大事件,直接影响着明朝局势变化乃至生死存亡,同时也影响着明朝与当时朝鲜之间的关系。探析土木之变前后的明朝与朝鲜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土木之变前的两国局势与稳定关系,分析两国事变前的交流情况;并借助皇权更迭与北京保卫战等事件中的两国行为动态,阐释土木之变后的两国交流情况,以此推动对那个时期两国关系史学研究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土木之变; 明朝; 朝鲜; 交流;
作者简介:杨小勇(1980-),男,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历史学。;
在明朝历史发展中,土木之变属于重大事件,直接影响明朝局势变化乃至生死存亡。而朝鲜作为藩属国,其与明朝之间的交流情况,需要受到两国关系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因此,研究者可将土木之变作为切入点,分析事变前后两国交流情况,在微观角度,考察两国在15世纪的关系,对两国关系实态进行深入了解。
一、土木之变简述
土木之变也被称作土木之祸、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事变的主要内容是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向北征伐瓦剌未成,兵败后被瓦剌俘虏的事件。事变中的瓦剌也被称作卫拉特蒙古、漠西蒙古,土木堡的地理位置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的一个城堡,位于居庸关到大同长城一带的内侧,属于长城防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变经过为正统十四年六月,明朝边境屡次被瓦剌蒙古太师也先入侵,当朝皇帝明英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北伐,作战计划为以大同为出发点,进军北上,在明朝边境与瓦剌决战。在明朝军队抵达大同后,太监郭敬密报瓦剌已做好准备,致使明军即刻从大同启程回返,以居庸关为防御点班师回京。但是回京途中受到瓦剌蒙古的多次袭击,宣府、大同等地接连失守,朱勇与吴克忠率领的五六万大军惨败在鹞儿岭,其他部队也在土木堡与瓦剌激战,最后战败投降,明军伤亡人数众多,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户部尚书王佐与兵部尚书邝�傅却蟪颊剿烙谕聊颈ぁ5笔本┦λ鹗Р抑兀�于谦力排众议进谏�J王调军驰援,使人心逐渐稳定,瓦剌太师也先送英宗回京,却在城门受阻,当时于谦等大臣已经私自立�J王为帝,亲自把守城门拒绝英宗回京。
二、土木之变前明朝与朝鲜的局势
(一)明朝内外局势
分析土木之变之前的明朝与朝鲜之间的交流,需要首先分析明朝与朝鲜的国内外局势。当时明朝的国内局势是政治上宦官专权,皇权呈现出一定弱化问题;军事上,镇压地方势力消耗国力,为土木之变的出现提供可乘之机。明英宗在宣德十年登基,年仅八岁,难以行使皇权。太皇太后基于皇帝年幼,委任阁臣杨溥、杨荣、杨士奇三人主持朝政,还委派一些宦官共同辅佐皇帝。这些宦官的主要出处是司礼监,该机构在明朝宦官系统中威信极高。鉴于宦官危害朝政、威胁皇权的历史,明太祖朱元璋在政权建立后颁布限制宦官活动的一系列措施,但是到了永乐时期,宦官得益于靖难战争,开始被重用,担任朝中重要职位,权势滋长。于此背景下,宦官王振逐渐赢得宣宗信任,开始对朝政大权进行窃取,作为幼帝的启蒙教师,对其进行支配。王振在英宗继位后淫威乱施,祸乱朝政,结党营私,势力达到顶点。在宦官专权背景下,当时的军事主要任务是镇压地方势力,以镇压麓川为主,致使财政虚空,消耗大量国力。同时,镇压农民起义与民族起义等也加重了明朝军队的负担,使大量军队势力被限制在南方战事中,从而忽视了北方的边防。因此,对于瓦剌的骚扰,明朝仅仅采取消极防守,造成良将落入敌手,壮大瓦剌势力,为瓦剌入侵与土木之变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土木之变之前的明朝国外局势主要是蒙古势力的威胁。在明朝建国后,蒙古势力一直是重要威胁元素,经历了明太祖与明成祖的多次征伐,蒙古势力被驱散,主要分为兀良哈、瓦剌与鞑靼三部,三股势力内斗,使瓦剌部落脱颖而出,势力渐长。瓦剌开始在英宗时期多次侵犯明朝边境,但明朝军事势力身陷南方战事,未能对瓦剌进行及时防御,激化双方冲突,形成土木之变的构成条件。
(二)朝鲜内外局势
在土木之变发生前,朝鲜的主要国内局势是繁荣稳定、国力强盛,国外局势是受到蒙古势力的拉拢。土木之变发生期间,朝鲜受世宗统治,在政治上,朝鲜治国根本为儒家价值观念,建立集贤殿、加强中央集权、完善政治制度,促进政治经济与文化科技发展。在经济上,为推动农业生产,世宗进行多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改革土地税、编纂多部农书、赈济灾民、削弱佛教势力,推动朝鲜经济发展。在军事上,世宗进行四郡六镇的设置,加强北部边防,抵挡女真骚扰,并扩张东北与西北地区的势力。在文化科技上,世宗创造谚文,颁布《训民正音》,提升朝鲜人民自豪感与自尊心,发展朝鲜民族文化。同时,世宗还支持科技发明,使朝鲜拥有了自身的武器与计时工具。朝鲜国力的强大与经济的繁荣发展,引起蒙古势力的注意,蒙古势力开始有意地拉拢朝鲜。蒙古瓦剌派使者出使朝鲜,欲与朝鲜建交,借古喻今,称兄道弟,以期二者联合削弱蒙古侵犯明朝的阻力,但是,世宗告知蒙古使者自身对明朝的忠心,不愿与其建交,并将蒙古拉拢一事告知明朝。根据《明英宗实录》中的记载内容分析,明英宗在答复世宗的赦书中赞赏了朝鲜,称其“力拒达达事”,对朝鲜的忠诚进行了肯定。同时,明朝向朝鲜讲明蒙古势力也先的威胁,告知朝鲜表面上进行朝贡贸易,实际上需要做到防备甚严、谨慎守边。明朝与朝鲜在土木之变之前的这番交流,是向朝鲜表明自身对瓦剌的态度,同时起到告诫朝鲜的作用。一直以来,明蒙关系紧张,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将自身对蒙古的态度与行为告知明朝,意在向明朝表明自身忠心,因此,明朝也在回复中提出“但坚此诚”,明确要求朝鲜“严固边备”。
(三)二者关系稳定
在土木之变之前,明朝与朝鲜之间的交流与二者关系是比较稳定的。自从1392年朝鲜建国后,在太祖与太宗两位统治者的努力下,明朝与朝鲜明确二者朝贡关系。朝鲜太祖李成桂,在王朝开创后,积极实施亲明政策,即位后,派遣使臣到明朝请求承认并请求择定国号。在明朝承认李成桂后,人心逐渐稳定,朝鲜也获得自身的国号。在三个月期间,明王朝承认朝鲜,奠定朝鲜在国内的稳定政治基础。但是高丽恭憨王过世后,半岛政治局势不稳,矛盾纠纷不断发生,引起明太祖恶感。基于此,李成桂派遣李芳远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出使明朝,为永乐与太宗时期的明朝与朝鲜友好关系奠定基础。但是受三次表笺事件影响,朝鲜并未获得诰命与印信。明太祖死后,建文帝继位,面对朝鲜的请求,建文帝赐予太宗王印信与诰命,体现朝鲜被明朝正式承认。但是在永乐帝登基后,朝鲜又将建文帝赐予的印信与诰命返还,请求新的印信与诰命,永乐帝在1403年赐予太宗新印信与诰命,完成明朝对朝鲜的承认程序。在朝鲜世宗继位后,朝鲜国力愈发强大,经济迅速发展,该时期的明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关系趋向稳定化发展,两国往来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关系维持过程中,使臣起到重要作用,朝鲜会一年三使,即正月派遣正朝使、明朝皇帝生日派遣圣节使、明朝皇后生日派遣千秋使。在固定使臣基础上,朝鲜还会不定期地派遣使团,参与明朝皇帝去世、立妃、即位等大事。世宗期间的使臣出使明朝的次数在朝鲜历史中是最多的,体现世宗时期两国朝贡关系的稳定,交流的密切,为朝鲜密切关注明朝土木之变与后来局势动向奠定基础。
三、土木之变后明朝与朝鲜之间的交流
(一)皇权更迭
在土木之变后,明朝出现皇权更迭,�J王继位。朝鲜密切关注明朝中央权力的转移情况。对于明朝的皇权更迭,朝鲜持疑惑态度,多次派遣使臣到明朝了解情况,对明朝动态进行密切关注。而�J王在继位后,为实现自身统治的稳定,与朝鲜交往更加积极,期望两国关系与交流实现进一步密切。土木之变后,明朝朝廷局势混乱,在英宗被俘虏的消息传入京师后,造成了京师的紧张局势,明朝面临着与北宋灭国同样的现实危机。朝中大臣对战守问题进行积极议论,在于谦与徐有贞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于谦的建议被采纳,明朝决定应战。但是明朝抗战面临皇位空悬的问题,当时�J王(朱祁钰)坐镇北京,对皇权虎视眈眈,作为明英宗的异母胞弟,暂代主持事务权力。但是国难危机引发民心不稳,百官上书孙太后要求�J王即位,在于谦游说下,�J王登位。由于�J王并非嫡长子,因此,这次皇权更迭属于非正常现象。�J王即位后,为稳定明朝朝廷动荡不安的政局,也为有效抗击瓦剌,对现有明廷危机进行解决,加强与朝鲜之间的联系。朝鲜在节日使口中得知�J王担任皇位后,十分震惊,世宗下令加强边界防御,对瓦剌入侵进行严防。朝鲜对于明朝中�J王担任皇帝的现实是十分困惑的,由于在这期间,景帝诏书内容与孙太后诏书内容并不相符,且�J王并非嫡长子,不符合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因此,�J王继承皇位不合常理。由此可见,在这期间,两国的交流与朝鲜的疑惑为主。但是虽有疑惑,朝鲜仍然在�J王登基后立即派遣使臣进行恭贺,配合景帝防守瓦剌。在朝鲜获悉英宗会被也先送还的消息后,朝鲜王世宗针对此事与大臣进行共同商议,大臣何演提出让恭贺�J王继位的使臣先在义州停留,同时派遣通事侦查英宗复位与否,如果英宗复位,就对进慰登极使进行暂停,朝鲜以正统纪年。该建议受到了郑麟趾的反驳,朝鲜最后决定先侦查,发现英宗并未复位,也先计划落空。这些事件体现了朝鲜对明朝动向的密切关注。
(二)北京保卫战
景帝拒绝也先送回英宗,瓦剌军队直逼京师,景帝命于谦率兵出战,并派遣使臣前往朝鲜调兵,于北京与瓦剌军队展开激战,明朝军队战果虽见成效,但为尽快击退瓦剌军,明朝皇帝再次向朝鲜征兵,最终,打败瓦剌军,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但是关于此次战役,并没有资料记载朝鲜出兵援助的情况,可见,朝鲜并未出兵援助明朝。虽未出兵,但朝鲜对明朝的战事十分关注,派遣使臣了解明朝胜利消息后,再次派遣使臣恭贺景帝。但是对于明朝后续动向,朝鲜并不清楚,因此,实行奖励措施,搜集有关明朝的情报,体现朝鲜急于了解明朝局势。但是明朝各地对朝鲜使臣存在戒心,限制其行动,使朝鲜获得的情报有限,致使朝鲜利用在辽东居住的朝鲜族人获取情报,但是这些情报渠道并非正途,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需要朝鲜正常派遣使臣才能得到可靠的北京消息。在北京保卫战之后,景帝为固位,推诿迎复英宗一事,派遣倪谦出使朝鲜,以获朝鲜藩属国的认同,巩固大统。倪谦文学造诣较高,派遣他出使,体现明朝的诚意,但是倪谦出使却并未得到传统惯例的接待礼遇,朝鲜也从世宗开始,拒绝按照明朝规定礼仪对皇帝诏书进行迎接,体现明朝国力的削弱与朝鲜敬畏之心的减少,也由此开启了近百年的两国迎诏礼仪之争。由此可见,土木之变后,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交流虽然明面友好和谐,保持朝贡关系,但是实际上各自以自身国家利益为主,体现务实外交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析土木之变前后的明朝与朝鲜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土木之变前的两国局势与稳定关系,分析两国事变前的交流情况,并借助皇权更迭与北京保卫战等事件中的两国行为动态,阐释土木之变后的两国交流情况,以此推动对那个时期两国关系史学研究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平.诗赋外交在明朝与朝鲜关系史上的作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8-92.
[2]荷见守义.土木之变时期李朝搜集明朝情报的活动[J].史学集刊,1999,(1):20-23 17.
[3]孟修.明蒙朝贡体制与土木之变[J].大连大学学报,2010,(4):38-42.
[4]曹永年.土木之变与也先称汗[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41-49.
[5]谭超.明蒙朝贡贸易矛盾与“土木之变”[J].黑龙江史志,2013,(2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