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洋建筑在芜湖的传播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4-11-10 16:36:18

  摘    要:素有"长江巨埠、皖南门户"的芜湖作为近代安徽最早开埠通商的城市,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决定其对外来建筑文化的接受方式与众不同,具有独特性,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讨.本文尝试从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视角分析研究西洋建筑在近代芜湖的传播及其影响,从西洋建筑的符号系统、传播与影响的驱动机制、传播与影响的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探究建筑物质空间与形式之下的内在规律,揭示芜湖传统建筑对外来建筑文化吸收与接纳的范式.通过研究,加深对外来建筑文化在中小城市传播特点及其规律的认知与理解,以期丰富和充实我国近代建筑史学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西洋建筑; 传播; 影响; 芜湖;

  作者简介: 莫贤发,男,1983年出生,硕士,副教授.电子信箱:moxianfa2010@163.com;

  基金: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0KY10042);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011607024);

  Abstract:Wuhu,known as"the great port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gateway of southern anhui",is the first city to open a port and trade in modern anhui.Its specif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ackground determine its unique way of accepting foreign architectural culture,which is worthy of our study and discuss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modern wuhu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t analyzes the symbol system of western architecture,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spread and influence,and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spread and influence.It explores the internal law of building material space and form,and reveals the paradigm of absorbing and accepting foreign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Wuhu.Through research,we can deepen the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spread of foreign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in order to enrich the research system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in china.

  Keyword:western architecture;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Wuhu;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芜湖近代建筑的发展过程、本体特征、保护利用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对西洋建筑的传入给芜湖近代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及中西建筑文化之间交流互动却一直少有涉及.文化传播让文明得以不断演化、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揭示的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本质性的问题,应该值得探讨.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湖近代西洋建筑的传播及其影响作一浅探,以期抛砖引玉.

  1 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理论

  文化传播是指不同地区之间人与人通过符号或媒介进行交流、沟通与共享文化信息的社会互动过程,也称为文化扩散.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性,首先,在传播的过程中保证原文化延续性,同时不同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修正与补充并产生新的创造.其次,传播会促进文化变迁和整合,当文化在传播中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发生抵触、兼容或重组现象,其结果都会导致原来文化发生变化[1].文化传播一般有直接传播、媒介传播、刺激传播三种主要模式,外来建筑文化在芜的媒介传播主要以西洋建筑为载体.文化传播是由于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导的因素,外因起推动的作用.文化传播过程可归纳为接触---选择---采纳融合三个阶段,均体现扩散性、趋低性、双向性、渐进性、选择性的特点.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2].在本文中指西洋建筑所代表的外来建筑文化与徽派建筑所代表的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与规律.跨文化传播学是文化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西洋建筑为代表的外来建筑文化在近代芜湖的传播亦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

  2 芜湖西洋建筑的元素符号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建筑的物质空间、立面形式、建筑构造等元素符号上,作为一种伴随外来文化传播的建筑形式,西洋建筑传入芜湖后,依据本地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技术材料等条件作出调整的基础上也保留了自身空间、形式、构造上的一些固有建筑元素,这些元素就是西洋建筑在近代芜湖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2.1 物质空间元素

  在物质空间元素上,西洋建筑基本上参照西方建筑形制而进行建造.建筑平面多为长方形、矩形或长方形与矩形的结合体,平面规整,尺寸合理,有较强的模数规范.平面布局以使用需求为出发点,强调不同功能房间之间的有机联系,以门厅、过厅或走廊为主导组织流线,联系上下、左右、前后房间,楼梯结合门厅、过厅或走廊而设,大多在其一侧或末端,附属用房多设在次要位置.顶层多设有楼阁,使建筑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在建筑的主立面或侧面通常附有外廊、阳台,尤其外廊设置灵活自由,可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单面廊、双面廊、三面廊不等,以增加室外活动空间,兼起遮阳、防晒、避雨作用.如英驻芜领事署官邸、芜湖老海关等.总体而言,西洋建筑物质空间比较单纯,朴实、简洁,充分体现了崇理规范的设计理念,这种空间特色与欧洲18世纪下半叶强调功能、实用、规则的理性主义思想相吻合.

  2.2 立面形式元素

  立面风格是区分西洋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最直观体现.与"粉墙黛瓦"、"外实内透"为表征的雅积楼、段谦厚堂、"小天朝"等徽派建筑截然不同.西洋建筑立面形式更多地体现了严谨规范的构图法则.在建造的过程中,受到当地环境、社会、历史等条件的影响,立面造型及其装饰以实用和经济为原则,进行适当的修改形成了新的建筑样式.整体表现为横三段式构图(即上、中、下三段),各段之间层次分明,通过装饰线脚强调立面的横向划分,体现整体水平感;亦注重运用柱式突出垂直划分,以表现建筑竖向挺拔感[3].上段从屋檐檐口到屋顶,为屋顶部分.常以坡屋顶 附加物形式出现,形成了新的建筑语言符号---中西合璧式屋顶,即是在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建筑坡屋顶(有四坡、硬山、歇山三种形式)的基础上嵌入西洋建筑元素(老虎窗、烟囱),丰富了屋顶造型的层次感和建筑立面的天际线.中段从一层底部到屋檐檐口,为券廊或柱廊部分,主要由柱式、券形等元素构成券拱式、券柱式,连续排列形成券廊,也有一部分采用柱式与横梁结合构成梁柱式形成柱廊,如洋员帮办楼等.券廊或柱廊的构造虽然保留了西方古典柱式的做法,但由于受到地方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将圆柱做成方柱,造型、装饰线条处理简单,柱础、柱头也并非一一具备,尺寸、比例也欠严谨,券形也省略了券心石等,是对西方古典柱式的简化,以适应新的环境.下段从地坪线到一层底部,为基座部分,其位于地面之上、柱墙之下,由台基和台阶组成.台基具有功能与形式双重作用,功能上防止雨水侵蚀墙脚,形式上是立面三段式构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衬托建筑高大挺拔的形象[4].

  2.3 建筑构造元素

  虽然西洋建筑大多采用坡屋顶形式,但其构造方式却与硬山、穿斗搁檩式的传统建筑构造形式不同,屋顶普遍采用三角形桁架支撑檩条,檩条上铺设瓦楞铁皮或机制红板瓦,与传统建筑的青瓦屋面有所区别.屋檐出挑很深,以应对当地炎热多雨的自然气候,也使建筑造型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屋架和楼板的荷载由砖柱或砖墙上支撑,因此,因结构承重需要,相对于芜湖传统建筑而言,立柱尺寸更加壮硕粗大,墙体更加厚重敦实.外墙多为清水墙,一般由红砖砌筑或青砖砌筑并在檐口、勒脚、窗台、窗眉等部位用红砖点缀,如芜湖天主教主教公署、芜湖基督教牧师楼等,极少红、青砖混合使用,如英驻芜领事署.采用一顺一丁,三顺一丁的英式砌筑方法,水泥砂浆勾缝.内墙为抹灰白墙,纸筋灰浆粉刷,石膏线天花吊顶.基座部分与墙体材料一致,多为砖砌台基和台阶,部分采用水刷石、花岗石的新式构造方法,坚固耐用.门窗呈方形或拱形,多为双层式,内为玻璃方格门窗,外为木质百叶门窗.窗洞的位置很多做成内大外小的斜面形式,这种做法保留了以石材为主要建构材料的西方古典建筑的墙体构造特征.栏杆多用于外廊,材质多元,水泥、铁艺、木质皆有使用,形式多样,有直棂式、图案式、宝瓶式等.通过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使立面显得轻盈通透,更增添了立面装饰的丰富性.卧室、客厅地面采用架空木地板,走廊、卫生间、过厅等其余用房采用水磨石或彩色瓷砖面.除木构屋架和木制承重桁架以外,以砖石为主要构造材料的西洋建筑中有时也会嵌入其他木质构造,一般出现在楼板和楼梯处,这些做法简化了砖石建筑的构造工艺,是对本地传统建筑构造形式的汲取.结构体系上,建筑多为砖石木混合结构,砖墙、砖柱承重,楼板由木梁与木板组成,墙体既是承重构件,也是维护构件,砖混结构比木结构更坚固和耐用,也更具有耐火和耐腐蚀的特性,因此应用较为广泛[5].

  2.4 建筑选址与环境

  西洋建筑选址大多依山旁水.频临长江,处于芜湖大山之中,范罗山、大官山、狮子山、凤凰山、戈肌山、雨耕山等皆有建造,可谓是"芜湖名山洋占多"[6].这些地方地势高敞,视野开阔、树木林荫,环境清幽,景色优美,是人居环境理想的选择地.建筑选址并不刻意追求交通出行的便捷,似乎更多向往大隐隐于市的境界.建筑皆有围墙、大门围合形成庭院,划分出属于自身独立的空间领域.远观建筑,在山体环绕,树木映衬下更显得为自然清新,高耸于山体上彰显出其尊贵典雅的品质[7].通过这种异域建筑形象来展示其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质,并吸引当地民众的关注.

  3 西洋建筑在芜湖传播与影响的驱动机制,

  西洋建筑在物质空间、立面形式、建筑构造、选址与环境上有其自身鲜明的元素符号系统.其发展与作用过程都受到一些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内因是西洋建筑特有的品质,外因是推动其传播的客观条件,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导致了西洋建筑在芜湖传播的发生.

  3.1 内因

  西洋建筑的文化优势作用.跨文化传播发生的内在条件在于两种文化整体或局部的势能不同,并且一般都是由高势能的文化向低势能的文化进行渗透.近代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在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建筑材料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有专职的设计事务所及建筑师、专业的施工团队、先进建筑设备,采用水泥、钢材、玻璃、铁艺等新型建筑材料,都体现了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而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传统建筑已经定型,受建筑观念、材料与技术的限制很难有较大的转变与发展[8].此时伴随着芜湖的开埠通商,洋人来芜从事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并建造领事署、洋行、学校、医院等建筑,将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建筑技术带来,本土民众很快就发现了西洋建筑相对与传统建筑的优势,譬如建筑设计理念遵循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不受宗法制度、等级观念的封建规范体系制约.建筑空间简洁单纯、布局紧凑,联系紧密,使用方便.外廊不仅提供了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也起到观景、遮阳、通风的作用.建筑立面横三段式的构图,特征显着、层次清晰,造型虚实结合、光影效果明显、体量感十足等打破了传统建筑立面单调密实、缺乏变化的样式.先进的砖砌技术极大增加了建筑层高,屋顶采用三角形桁架构造形式拓宽了建筑开间,使人们获得更舒适的室内活动空间.新型的建筑材料让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诸如此类的优势使得西洋建筑自传入后受到当地民众的效仿、采借与推崇.

  3.2 外因

  跨文化传播通常伴随着一些外力的推动或制约作用,使得一种文化在传播到其他地区后会产生一些变化.外部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历史背景、气候环境、经济条件、材料使用、技术支持等因素.芜湖作为江淮地区通商口岸、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其对外来建筑文化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内陆城市,外来建筑文化被作为一种社会风尚被认同、接纳与欣赏,为西洋建筑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创造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受条件限制,使得以西洋建筑传入芜湖后会对自身的物质空间、立面形式、建筑构造进行自我调适,以便利于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者会有选择性地保留西洋建筑具有代表性或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符号诸如外廊、老虎窗、柱式、拱券、桁架构造、砖砌技术等加以传播推广,因此以西洋建筑为代表的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形式是片段化的,并在传播与影响的过程中,在与徽派建筑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互动中发生变化、融汇创新,形成新的建筑文化符号,例如柱式、拱券的变异与简化,老虎窗、烟夕与坡屋顶形式的结合,桁架构造与硬山、穿斗搁檩式的融合,砖砌技术与本土工匠技艺的调适等等.同时,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徽派建筑,对西洋建筑的建筑式样、符号元素的吸收也是片段化的,民众往往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在建筑立面上设置外廊,附加柱式、拱券、阳台或其他符号元素,在建筑屋顶加设老虎窗、采用三角形桁架结构等,而传统建筑的建筑体制、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4 西洋建筑在芜湖传播与影响的过程结果

  4.1 影响过程

  西洋建筑在芜湖传播与影响的过程中,无论是西洋建筑本身还是受影响的徽派建筑都需要依据对方的文化信息编码作出适当的调整和适应,从而出现外来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相互接受对方文化特质,以实现文化上的融合与涵化.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涵化的过程中,融汇彼此文化特质,更新自身文化传统,是主体文化在维持其基本文化特质的基础上获得新生[9].西洋建筑与徽派建筑的跨文化涵化过程一般会经历接触---选择---采纳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反复实践、不断摸索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要发现传播双方共享的某些认同,如建筑采用横三段式构图、强调中轴对称、柱墙承重等;第二阶段是把传播双方的认同融为一种互相接受的、趋同的关系认同,尽管他们的文化认同仍然存在差异;第三个阶段是对认同进行重新协商的阶段,把采纳的外来文化元素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之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10].西洋建筑主要以教会传播、通商传播两种途径对芜湖徽派建筑产生影响,自芜湖开埠通商后,此后洋人和传教士来芜从事政治、外交、经济、传教等活动,并相继建造了海关、领事署、洋行、教堂、学校、住所等一批西洋建筑,将外来的建筑样式直接照搬进来,并与徽派建筑开始接触,在碰撞与交流过程中,徽派建筑的建造者发现西洋建筑在空间模式、构图法则、建筑技术及建造理念等方面的优点,并开始学习、借鉴、效仿,在建造过程中也会考虑其与传统建筑体系的适应性,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适合徽派建筑的西洋建筑元素符号应用到自身的建筑体系中并进行反复探索得出经验,会有一些元素符号始终保留下来被当地的文化所接受,并在后续的建筑实践活动中传播发展,这也是对其自身的建筑文化的一种促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西洋建筑的建造者同样也会以一种"入乡随俗"的姿态学习徽派建筑的长处,并应用到自身建筑实践中去,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在芜湖近代建筑中不难发现,一方面是由于很多西洋建筑有本土工匠参与建造,他们将自身熟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元素应用到西洋建筑的建造中;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作为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者为适应本地建造规制所作出的调整而对传统建筑式样有所吸纳.

  4.2 影响结果

  西洋建筑在传播与影响过程中的实现了增值与创新.外来建筑文化在芜湖被作为一种"时尚潮流"推崇效仿和主动汲取,在当时的政治局势、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材料工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与本土建筑文化融合发展,增值创新,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纵观芜湖现存所有的西洋建筑及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地方建筑,没有任何一座单纯为中式或西式的建筑风格,或多或少都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西洋建筑的传入给芜湖城市景观和地方建筑带来的影响,使得晚清固化的传统形制和布局得以被打破,也使得地方建筑获得了更加优异的建筑空间质量和丰富的立面形式,这是外来建筑文化给地方建筑带来的增值和创新.同时,除了具象的表面形式和空间以外,西洋建筑的传播和影响也引起了传统建筑建造理念的革新,人们开始转向与关注新型的建筑材料与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很多建筑形式的创造,虽然这种革新是缓慢的,有时甚至是逆向的,但作为地方民众主动汲取跨文化元素并进行的建筑实践,其本身的意义大于形式和结果.跨文化传播是双向的、彼此促进的,因此增值与创新也不仅仅发生在徽派建筑中.地方建筑的建造规制以及材料技术也会对西洋建筑的形式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西洋建筑传播和影响的过程中依据本地资源条件和建筑形制对自身的形式所作出的调整与适应,使得其本身的发展得到补充与完善,并创造出异于其原本式样的新样式.如西洋建筑往往形制严整,追求理性思想,强调人对环境的把控力,但纵观芜湖近代西洋建筑,很多处于风景优美的大山之中,其朴实的风格和适宜的体量,建筑群体合理的布局方式以及与周边环境完美的结合是对徽派建筑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价值理念的借鉴.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洋建筑在近代芜湖的传播及其影响属于跨文化传播的现象,作为皖南门户、通商口岸的芜湖,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决定其对外来建筑文化的接受方式,既不同与上海、广州等主流城市从西方强势植入的西方建筑文化,也区别于闽粤沿海地区以华侨媒介输入的外来建筑文化,外来建筑文化在芜湖被接纳的关键在于社会意识和风尚上的认同与欣赏,是对外来建筑文化的主动汲取而非被动接受与注入.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载体,西洋建筑在芜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对自身建筑符号的筛选以及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借鉴,并经过建筑实践活动与芜湖城市景观、建筑形制和建造技艺的调整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保留自身外来建筑特征的同时兼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样式,从而影响芜湖的城市景观与建筑风格.无论是作为传播方的西洋建筑,还是作为接受方芜湖徽派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体系在反复实践和不断的摸索调整与整合,以寻求双方的共性,并实现共同的增值发展.而且,社会民众对外来建筑文化的接纳、对先进建筑理念及技术的汲取以及对本民族建筑自身优点的坚持,对芜湖在全球信息交流的背景下地域建筑文化的走向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瑜.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18-22.
  [2]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1-54.
  [3]莫贤发.北海市珠海路骑楼建筑立面形态特征[J].华中建筑2017(3):105-111.
  [4]王晨,高敏,徐震,等.基于语义本体的芜湖近代外廊式建筑立面形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5(增刊1):101-107.
  [5]张笑笑,刘仁义,杨剑雄.芜湖近代建筑营造方式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7(1):75-77.
  [6]葛立三.芜湖近代城市与建筑[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7]何婷. 1877-1913年英国驻芜湖领事署建筑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16-22.
  [8] 葛琳.深圳近代教会建筑传播与影响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9] 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10]葛琳.深圳近代教会建筑传播与影响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