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化家庭农场的作用与发展政策

发布时间:2014-08-27 15:25:21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家庭农场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以自身家庭里的成员作为劳动力主力,通过加工制造农产品,使农产品更具商业价值,从而改变原来的经济收入模式,提高家庭的经济收益,提升家庭生活水平质量,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农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提升了我国人民的就业率,农业主管部门应该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宁化县家庭农场的规模逐渐发展壮大,家庭农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通过规模化承包闲置、剩余土地等途径,来实现经营规模化、效益扩大化。

  关键词:家庭农场; 发展现状; 政策; 建议;

  家庭农场实施企业化管理及市场化经营,是新时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重要领域。随着家庭农场数量的增加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对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增产增收等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宁化县为例,对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并针对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有利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是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提出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家庭农场,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也意味着家庭农场应符合以下条件: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即非城镇居民;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即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以农业收入为主,即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出现,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经济,促进了农业经营形式多样化,加快了农业产品商品化进程,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家庭农场作为发展现代优势特色农业的重要农业经营组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都将是我国今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宁化县位于福建西北面,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有耕地42万亩。全县四季分明,气候优势明显,年平均降水量1 750 ml,平均温度12℃左右。农业资源多样,主要农作物有烟叶、水稻、甜玉米、薏米、黄花梨、茶叶、笋竹、魔芋、辣椒等,是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中国薏米之乡、厦门金砖用米--河龙贡米产地。现有杂交水稻制种基地3万余亩,梗沟养鱼、稻田养鱼1.5万亩,水库、山塘养鱼1万亩左右,鸡、鸭、鹅、猪、牛、羊等养殖大户160多个,养殖总量达40余万只(头)。到2019年末,全县登记注册各类家庭农场达529个,获得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的有79个,两者数量均居三明市前列,涵盖了两米(河龙贡米、薏米)、两茶(茶叶、油茶)、蔬菜、落叶果、笋竹和畜禽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宽阔的路子。

  二、家庭农场作用分析

  1.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家庭农场能够优先集中农村生产资源,实现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管理,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水平有重大意义。如曹坊镇贻然家庭农场、燕飞家庭农场,复耕农民多年弃耕的水渍田、烂泥田70多亩,收集了1万多立方的火烧土对水渍田、烂泥田进行土壤改良,彻底改善了土壤结构,抛荒地重新得到合理利用,有效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水稻达亩产800多斤。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整合整治土地资源,达到了规模化生产发展的效果,改变了农业生产小规模兼业化的状况,也能够有效利用一些外出务工或缺乏劳动力家庭的承包地。此外,规模化种植可以更好地实施农机应用和生产托管,与一些个体小农经济相比,家庭农场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更有效、更经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发展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改变了原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发展模式,实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发展模式,并不断往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方向发展转变,缓和了城市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顾虑。通过线上线下多种经营方式,一些当地原生态绿色农产品供不应求。

  2. 实行专业化生产,改善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传统的小农作坊经济是在解决农民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农业生产,并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和增收致富,仅仅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农民要实现小康生活,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路子。家庭农场是实施企业化管理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与市场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生产经营过程要依托市场需求来引导。家庭农场这一经营模式丰富了农业经济市场类型,为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五年来,全县农业结构逐步调优调强,如河龙贡米种植面积从试点推广增加到5万亩,主要依托"公司 合作社 家庭农场(大户)"实现产业化经营,而生产环节基本上是由家庭农场承担的。

  3. 落实精细化管理,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家庭农场这一经营模式丰富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小农作坊逐步转变为规模化企业发展,使农村经济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充满活力。传统小家作坊式农业的生产模式是自家"一亩三分地"进行种植,种植模式单一、粗放,农民缺乏时间、市场观念,不具备科学管理知识,造成误农时误季节,影响农作物产量和效益。当前我国农村突出的情况就是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守的大多数人是老年人、妇女及小孩,严重缺少劳动力,使得许多土地粗放经营,甚至造成抛荒现象。家庭农场的生产模式与经营管理是以科学的规划性和周密的管理方式,通过先进、创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使农业经营活动不单能解决温饱问题,更能为农民增收致富。

  4. 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家庭农场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同时,也需要通过雇工使更多的劳动生产力参与其中,尤其是播种和采收农忙季节,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开展生产,为农民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据对本县25个家庭农场的调查统计,其经营土地面积达8 000余亩,每年需聘用固定劳动力60多个,季节性劳动力8 000多个,支付工资近40万元。农民除了可以选择外出务工,又多了在本地就业的机会。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活跃了农村就业市场,为农民就业提供了更多机遇,提升了农村经济活力,拓展了农民增收机会,为小康社会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反映,外出务工收入除去吃饭、住宿等开销外,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在本地务工不仅能学到种养技术,较好照顾家庭,而且收入翻番,比外出务工更实惠。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家庭农场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

  家庭农场属于农业经营主体,只有真投入才能真产出,比如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基础设施、购买农机设备等。随着农业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低投入是难以实现高效益的。只有加大农业优惠政策扶持,才能发展壮大家庭农场。相对于家庭农场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需求,目前所给予的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是不足的。除了中央、省级有少量专项扶持资金外,市、县两级基本没有安排专项资金。特别是像宁化这样的财政薄弱县,县财政基本无力安排家庭农场的专项补助资金和其他扶持政策,这无疑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建议各级财政加大对家庭农场扶持力度,特别是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苏区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 家庭农场需要更便捷的土地流转。

  家庭农场要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要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为家庭农场有充足的农产品来源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家庭农场健康的发展。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整合,而当前土地确权后,少数农户对流转土地经营权有较多的疑虑,也就出现了租地难、租地贵的问题,阻碍连片规模化流转土地,这是当前家庭农场经营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有的农户看到家庭农场效益显着,染上"红眼病",不想把土地转租给家庭农场,导致"插花地"增加、种植管理难度加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要帮助土地流转双方做好流转合同签订、鉴证和纠纷调处等土地流转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家庭农场能租地、有地用,从而促进家庭农场健康顺利发展。

  3. 家庭农场需要多部门协作扶持。

  经营家庭农场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收割机、插秧机、起垄机、电动喷雾器等现代农机设备,农机部门应根据家庭农场发展实际情况,优先给予安排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农业部门应给予修建机耕路、水沟水渠、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信用社等涉农银行应给予小额信用贷款、农机具和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等优惠措施,支持家庭农场购买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人员应免费培训家庭农场需要的植保、高产栽培等技术,并经常到田头指导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立体生态种养技术、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注册商标等服务;市场监管和商务部门应帮助家庭农场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开拓线上线下市场、提高信用水平,为家庭农场发展构建一个良好市场环境,积极推进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