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业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其实这些说法或学说都还不能够称为理论,距离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还差很多.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式管理的效用和反差并以期能够为以西方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式管理;反差;效用;管理实践
0 引言
截止 2016 年,我国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总数已达到 2200 多万家,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但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总体素质还不高,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力弱,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更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呈现的特点是企业发展、成长速度快,但是倒闭、消失也数量大、速度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引进西方管理理论,企业也大量采用西方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生存的土壤是工业文明,而中国企业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贸然全盘引进西方科学管理理论,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在研究利用西方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一种适合中国企业本土化的管理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对中国文化的考察,从管理实务的需求角度对中式管理提出如下一些观点供学术界研究和企业界应用参考.
1 科技创新管理和经验技术传统的反差和效用
一个企业必须认清科技创新的两种类型:思想型与经验型.如果企业是低端技术的经验型企业,一般的中国式传统的管理还可以应付;如果是高端技术的思想型企业,也就是说它对逻辑创新的要求越高,那企业的管理方式就必须越散漫、越自由.因为精神成果的产出,一定是在比较自由的状态下发生的,如果企业用了一个非常严格的管理方式,那么创新是很难完成的.另外,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注意,那些不拘小节、行为怪异的人,很可能是一个科学天才;那些循规蹈矩、八面玲珑的人,即便数、理、化、学得再好也不一定是科学人才,顶多是个技术人才.做逻辑模型的人,他的日常行为能力一定是偏低的.对于这类怪杰,企业不能用一般的方式加以管理.同时大家要注意,未来的企业发展、发明和申请专利的工作格外重要,现在仍有企业家认为,申请专利等于公开技术,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最起码是狭隘的. 在具体操作上,要把一个技术体系尽量拆解成很多个专利来申请,而且最好由专业律师来完成专利的申请事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越传统的企业越稳定、越长远,但未来的企业一定是向科技化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是注定的.
2 企业结构分化与稳态管理体制的反差和效用
中国的管理是根据个人的特征来设定相应的管理模式;西方的管理是制度化管理,是可重复的,他的系统职能制度化的设计不依赖任何人,任何一个人到这个部门当经理,他的行为模式是给定的.系统职能制度化管理的特点就是职能的可重复性,人性管理的特点则是由人的个性决定的,这两种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人际管理虽然低端但相对稳定;制度管理虽然高端却比较动荡.其典型的代表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他认为单凭经验进行管理的方法不科学,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提出了着名的"科学管理理论",其要点概括为八个方面: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一流的工人;③要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④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⑤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⑥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⑦执行"职能工长制";⑧实行例外原则.可以看出,西方的"法制"与东方的"人治"早在生产生活方式中就已见端倪,如果企业的产品类型是低端的,用人治管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果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高分化的、高技术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就应该用法制的方法来管理.制度管理要有模型设计,而且在模型设计上要推敲,要做理想实验.所谓理想实验就是在逻辑上实验,想象它各种可能的冲击因素,把这些因素都计算在内,然后作成一个系统开始实施,这样的制度才能够有效确立.如果照搬别人的制度,或者随意在经验上摸索,是建立不起来适合自己的企业制度和模式的.商业"契约化"要求六亲不认;农业"集约化"要求血缘族群.职能分化程度标志着企业的成长性:农业顺天势,天不变道亦不变;商业顺人欲,人欲无常而膨胀,它因此反而需要弹性化的体系制约.总之,务必关注中国企业文化中的农业基因;务必关注超稳管理体制的超震荡危险;务必关注弹性制度建设和歧态分化萌芽.
3 个人自由动量与制度建设僵化的反差和效用
这就要求企业要区分对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简而言之,自由度较高的管理模式相对更为复杂.例如知识密集型企业应当偏重效益管理;劳动密集型应当偏重人身管理;资本密集型需要效益管理与人身管理并重.总之,适度自由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个人喜好,而是智慧、力量和创造性的源泉.
4 不均分配激励与亲情均衡渗透的反差和效用
企业内部的分配差距越大,激励效率越高;以至于西方某些国家的经理人员年薪可以达到上千万美元,这个做法虽然是社会发展逼迫出来的,但是它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分配差距越小,管理状态越稳;如果分配差距越大,企业的动荡度就越高,而且发生某种危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过度讲求效率就会失掉公平,过度讲求公平就会失掉效率.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相当困难的.
大脑皮层占人体体重的百分之一点五,却消耗人体供氧量的百分之二十,可是一旦它缺氧坏死就不能再生.它是最高端的结构,也是最脆弱的结构.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分配结构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过度地追求效率就势必建立一个不公平的模型,可企业建立不公模型导致的危险也是最大的,而且一旦发生问题,弥补的机会很少.中国的企业家应该通晓的是,西方式的效益管理是量化、制式化、非人化;东方式的温情管理是最有效的心理基层管理,企业应该寻求两者之间的合理交叉点.效率和利润永远是商业的第一目标,公平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企业问题.
5 超速动荡发展与坚守老牌产品的反差和效用
产品转型速度与转型深度成反比关系;以及企业转型幅度与转型风险成正比关系.稳固企业基础就是要坚守老牌核心产品;稳固管理基础:小幅调整管理模式;注意东方人的保守心态:喜旧厌新的道理.越前卫的产业越动荡;越高级的技术越飘摇.因此必须事先做好防范高风险的全面准备.
6 结论:
移植品系的水土不服与变异适应国体如人体:元素曲线与水土曲线相重合.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人换个环境经常会生病,这叫"水土不服".对在某一个地方长期生活的人抽血化验,能发现其血液里的微量元素与该地方地表水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曲线完全吻合,如果换一个地方取水则不相符.生命既然有这个现象,企业也是一模一样的.变异的选择机制是适者生存原则.中国现在运作的是西方式的企业,我们管理的模式也是纯西方式的管理,可它却是在中国的土壤上运行,西方形态的企业到了中国当然会"水土不服",当然会不停地生病.
企业家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参与选择的社会环境高速变动.它涉及如下两个变量:其一、追赶历史的差距;其二、自发演进的加速度.这里涉及我们对异己的西方文化有多少了解,有怎样深度的了解;如果再加上我们尚未搞清楚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哪儿?它的的具体形态是什么?人格形态是什么?水土不服的毛病就会越发严重.只有深刻地理解东方才能深刻地理解西方;只有深刻地了解国情才能深刻地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式管理的效用和反差就是为了中国的企业能够在运用西方管理理论的时候反思自己管理的企业成长的土壤从而采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涛,赵蕾.管理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3]【美】伯恩斯、拉尔夫 合着:世界文明史[M].商务印书馆.
[4]【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
[5]【法】德里达:声音与现象[M].商务印书馆.
[6]【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M].三联书店.
[7]【法】罗兰·巴特: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
[8]【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世界知识出版社.
[9]柏扬:中国人史纲[M].时代文艺出版社.
[10] [15]Schwartz, S.H.; Bardi A. (2001): Value HierarchiesAcross Cultures ; i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 32No. 3, May 2001 268-290
[11][16]Schwartz, S.H.; Bilsky, W. (1987): Towards A UniversalPsychology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 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53, 1987, 550-562
[12]Siengthai, S.; Bechter, C. (2005).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in Thailand: A Strategic Transition for Firm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13(1), 18-29.
[13]Silberman, M. (Ed.) (2003): The Consultant's Big Book of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ools, McGraw-Hill, 2003[14]Smith, Peter; Bond, M.S. (1998): Social Psychology AcrossCultures, London [u.a.], 1998.
[15]Smith, P.B., Noakes, J. (199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Group process; in: West, A.D. (ed.): Handbook of Work GroupPsychology, Chichester:Wiley, 1996.
[16]Smith, P. B.; Dugan, Sh.; Trompenaars, F. (1996): NationalCulture and the Values of Organizational Employees; in: Journal of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 27 No. 2, 1996, 231-264.
[17]Smith, P. B.; Schwartz, S. H. (1997): Values. In: Berry, J.W., Segall, M. H. & Kagit�sibasi, C. (Ed.). (1997). Hand-book of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Social Behavior and Applications.Volume 3, 2nd Edition (orig. 1980).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