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也非常有必要学习,可以将管理学作为通识课程学习.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管理学通识课程有不同的特点,相应地,在融入思政要素上也会有所不同.非管理类专业管理学通识课程中思政要素的融入主要从个人的目标管理、终生学习的思想创新、辩证思维和加强团队合作几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管理学; 通识课; 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 程佳琳(1975-),女,汉族,河南武陟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传播与公共管理;; 马兆俐(1974-),女,汉族,山东文登人,哲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技术哲学.;
基金: 2019-2020学年大连海洋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学原理"(编号:9)研究成果;
Abstract:Management is the core basic course for management majors. Non-management majors are also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Management can be studied as a general course. Non-management major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learning general management courses. Correspondingly,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ll also diffe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management general course of non-management majors is mainly cultiv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al target management, life-long learning, ideological innovation,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strengthening teamwork.
Keyword:management;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按照学科分类,管理类专业必须设置管理学基础课程,这是其后分门别类管理的专业基础,是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他十二大门类则几乎很少有将管理学原理设为专业基础课甚至是选修课,而这十二大门类的专业人才也都将面临管理组织、管理员工、被组织管理、自我管理的境地,这些专业人才也需要学习和掌握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
一、管理学是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基础课
管理学对所有学生都很重要,应该成为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基础课.
(一)个人发展
相较于中学阶段的单一目标和家长、老师指导帮助更多的生活来说,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是成为真正社会人的中间过程,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中,无论什么专业,老师、辅导员都不可能管得过多,各专业课程安排不同、学校和社会活动多丰富多样,就需要学生自己能够做好自我管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运动、活动等内容,选择课程、交友、交流、实践等不同学习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社团,甚至于管好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好每个月的生活费用管理,实际上这些就是最基础的管理.从学生个人生活、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非常好的自我管理者,相应地,可以增加这样的通识基础课程,供各专业学生选修学习,以备做到更好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
(二)团队合作
无数经验教训显示,没有人能够一个人成功,团队合作越来越重要,成为各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做到的重要基础能力,而团队合作则需要更迫切的管理学理论与实践才能做到.无论是中外各种类型的教育实践,都免不了小组或者团体学习共同完成作业和实践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专业也经常布置各类的合作作业或者小组作业,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更少的"搭便车"者,也让每位同学从中获得锻炼和收益.然而如何全力协作以完成团队共同的任务,其中则涉及到许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各专业学生都要了解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获得团队合作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为将来踏入社会、与同事们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整体管理
诚如前述,大学阶段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有其他的种种团体活动,宿舍、班级、专业、年级组、团委、学生会、各种社团组织,即使不参加学生会社团等这样的组织,学生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由人",班级经常有活动,班级经常需要参加专业、学院、学校的各种讲座、活动,这些不是能由着学生个人的兴趣来决定要不要参与,多数时候是必须要参加的,无论你喜欢与否.所以,这实际上还是各种不同层级组织的管理,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身价,理解组织的价值、组织的目标及任务,学生才会真正地投入到组织中,才会共同完成学业与活动.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学生、社团组织中的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角色,各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管理学,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做好大学期间的各样管理或被管理工作.
(四)职业规划
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将来都是要走向组织走向集体的,即使作为自由职业者,也需要与社会接触与合作,对于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更是需要衡量有一技之长来安身立命,还是要晋升成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虽然任何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数量都不是很多,但确实是需要兼备专业技术的管理人才,而这些兼具技术的管理人才多数并没有学习过管理学,而是从基层实践工作中慢慢掌握的管理方法与技能,这样势必限制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优秀的管理人才,造成个人发展的不确定甚至不可能.因此,从个人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学习管理学,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础,为未来发展做好规划.
二、通识管理课程与专业管理学课程的不同
作为通识课程的管理学,与管理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管理学在教学上确实存在着差异.
(一)偏重基础
管理学的普遍原理是依据组织管理的内涵,研究内容侧重于原理性的理论.而作为非管理专业学生的通识管理学课程,则要偏重基础的概念和内容,不需要做太深入的理论研究,如理性价值、感性价值等等,重点强调管理理论的一般内容,管理与管理者,管理的职能这些基础知识就可以了.
(二)强调自我
不同于管理类专业着重于组织管理的视野和角度,非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学通识课程则更多地要强调自我管理,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领导沟通、与人交流、计划激励等方面,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日常学习生活做好理论指导,并从而形成一生的财富.
(三)注重实践
非管理类专业管理学通识课程的注重实践,强调是注重身边的管理,而非各大公司企业的管理案例这类实践.换句话说,结合非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学学习目标与学习需求,将管理的理论与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项具体实践中,引导、分析、带入讨论的案例也以学生平时所接触的为主,比如决策部分就可以通过决策理论、方法、程序的学习让学生分析环境与个人特点、兴趣爱好,确定自己未来的目标,进而形成详细的计划等等.
(四)关注未来
虽然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刚毕业时一般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但是,他们中很多人都会成长为具有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所以,还是要做到关注非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未来,帮助他们做到在做好专业技术、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具备管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激励、团队合作、创新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使管理学发挥更大的优势,也给学生未来做更好的准备.
三、通识管理学课程的思政培养要素
课程思政内容要点的选择性不但要与课程知识点相关,还更要注意与求学学生特点紧密相联.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原理通识课程时,可以选择如下思政要素.
(一)注重个人目标
个人目标对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重要,目标决定了大学生努力奋斗的方向.古希腊有句谚语:"目标明确的人总是比别人更容易找到通往天堂的门."事实上,成功和幸福总是属于少数人,人生的胜者只占总数的1%或者更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生活和奋斗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即都有为之努力的明确目标.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一综合卷》杂志2014年载文报道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对50岁以上人群的追踪调查发现,对未来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人,患上中风的风险要远低于那些几乎没有人生目标的人.这个听起来比哈佛大学那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追踪似乎更有说服力.管理类专业,即使学生未接触过,在报考志愿选择专业时他们也能明白管理类专业以后是要做管理人才,甚至于有些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时如果从基层做起,他们会产生迷茫,认为这不是管理而是被管理.实际上,即使是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作为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和员工管理,都需要从基层做起.而非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目标可能更多的是在其专业技术素质及能力上,但是这样的专业技术企事业、行业单位一样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所以,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实现更高的成就就必须具备管理学的知识与能力.
(二)关注思想创新
创新是唯一能够永远存在的能力,无论是从国家、组织到个人,都必须具备时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就大学生而言,必须结合管理学职能中的创新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将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思想意识与能力素质.众所周知,学校所学专业都为已有知识,而未来的工作基本上面对的都是未知问题.区分员工素质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大学,则是培养学生思想创新最后的环节,也是最有现实性的环节,管理学原理课程要同其他课程一起承担起这份重任.
(三)培养辩证思维
现在,大家面临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科技、经济、生活相关都更新迅速,各种各样的信息更是纷至沓来,如果不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则很容易落入思维的牢笼,轻则耽误自己,重则有损国家和社会.所以,高等教育一项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帮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形势时能够正确分析面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做好自己,最终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优秀人才.各个专业都会将培养辩证思维作为专业培养的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内容目标,各专业会将其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正是由于专业过于强调专业性,更需要从管理学视角来理解和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
(四)加强职业合作
职业合作、团队协作是社会的基本要求,大学里要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职业合作能力,尤其是工科许多专业更需要在校园里就开始分组或者集体完成一些设计实践作业,因此,在非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管理与被管理者的思想、领导与激励能力进行教育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贯彻合作,进而共同完成学业或者其他实践、活动任务,并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为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通识管理学课程思政培养方法
理解了所有专业都需要学习管理学原理的通识课程,管理学原理通识课程与管理类专业管理原理学科基础课程的不同,思政要素也要有不同的体现,必须加强对非管理类专业管理学原理通识课程思政要素的融汇培养.
(一)家国情怀的目标管理
管理学原理中涉及到专业的目标管理(MPO),即组织全员确定组织目标及每个人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考核的基准.而在对非管理类专业学生课程思政培养方面的目标管理,则是依据决策的理论、方法、环境分析、程序、方案、评估等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应用于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人目标制定、实施的目标管理.因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且又没有情况完全一样的两个学生,所以就需要在学习决策理论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形势、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在尽可能多了解的前提下,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当然人生目标可以比较宏观,而大学目标则可以比较具体.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在国家、学校、专业、个人这个目标链上寻找和确定合适的目标,培养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相联系、培养学生为国家、社会奉献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大学培养的各专业学生,最终都会进入各专业行业,成为各行业的人才.如果在大学阶段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将个人目标与国家战略、国家能力匹配相适应,根据国家的发展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目标,并进而将目标作为为国家强大所做的贡献,这才是大学教育所应该遵循的核心与真谛.从管理学的角度,从课程思政、从专业思政的角度,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社会发展的形势,树立明确的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专业贡献的个人目标,也是通识管理学课程思政培养的重点之一.
大连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类院校,有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为海洋水产航海等专业输送了几十代优秀人才,在这些专业领域内,多数领导者、管理者都毕业于海洋相关院校及专业,说明专业技术领域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及"海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都为海洋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交流创造了战略发展的契机,这些战略关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不同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也帮各级各类海洋院校提供了鲜明的办学目标.大连海洋大学正是在国家各项海洋战略下制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而各专业则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与社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管理学通识课则要帮助学生理清从国家到组织到个人的目标关系,指导学生在国家、学校、专业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下,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能力特长,制定适合于个人发展的目标,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选择成为顶级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具备专业技术的管理人才,重要的是尽早确定目标去实施.
(二)终生学习的创新创业
学习永无止境,终生学习是所有人都需要秉持的信念,而且需要形成学习型组织,共同学习进步提高.而创新,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必须时刻清醒的认知,只有创新,个人、组织、国家才能有发展有突破.管理学的理论逐渐形成也不过二、三百年的时间,它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近些年来管理学内容与职能越来越强调学习与创新,越来越认识到学习与创新是管理发展与有效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识管理学课程思政培养的第二个要点就在于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用学习来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由于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多的精力在于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这些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各专业课程也可能会涉及到学习与创新这方面的培养,但可能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而非从管理学个人自我管理和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理解,而从管理学课程中学习终生学习、学习型组织、创新创业及组织创新与变革,可以结合所在国家、学校及专业发展来理解,以培养学生全面理解事务发展与创新的社会性概念内涵,而不单从技术层面掌握.
管理类专业、非管理类专业,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创新,只是可能创新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必须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并且勇于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每一个小发明、小专利,实验中的每一个小思路,每一次不同的尝试,都是源于创新的意识与思想,不拘一格地寻求突破,才能培养出适应和创造未来无限可能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辩证思维的度势决策
管理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在面对纷繁的信息和复杂的态势时能够运用理性、客观、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效思考分析、以确保能够做出更合适的决策.分析环境要全面、方法要科学,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要掌握全面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宏观、微观分析方法,了解理性决策与其他决策方法的不同,理解不同性格对决策的影响,这些不仅仅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对所有专业学生融入社会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的极大提高.非管理专业学生尤其是自然科技类专业,涉及社会问题较少,日常学习时要帮助和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因为所有的技术都是为社会服务,而社会需求则成为技术增长、发展的动力.管理学通识课程中要强化这种度势决策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将具体专业与社会状况密切关联,明白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各项政策都可能影响到其专业领域的开拓、专业上的成就,将其专业技术的辩证思维同样应用于社会现象的审慎判断.
社会越来越复杂,对每个人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没有一个专业是纯粹的,都需要与其他能力相契合相补充互相完善,从这个角度看,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管理学通识课程上更需要强化社会思维能力、社会融入能力、社会分析和社会决策能力,在课程思政内容上要加强辩证思维的培养,为未来能够成为融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四)组织领导的沟通激励
团队合作、职业合作能力究竟如何培养,除了在思维意识上之外,无论是学业团队、社团组织、未来工作中的组织部门,都会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者与追随者、领头人与后继者等等不同身份、不同职能的合作角色,这些是在许多其他专业中不会涉及或者不会强调的,但这些却才是人要立足社会的基础,因此,培养组织领导能力、沟通激励、合作共赢就是通识课管理学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待人接物、沟通交流、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者的能力与责任、部下的通力合格是所有人都需要重点培养和掌握的能力,它们不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能力的体现,更多的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文明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在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培养中,抓住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学业的合作、宿舍关系的融洽、社团里共同完成一项活动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切身案例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组织领导的沟通激励协作能力,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明白马斯洛需求层次,会帮助他们确立更高的为祖国发展、为社会进步的自我实现目标,理解了双因素理论,学生就懂得了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太好不是自己不好好学习的理由,学校各项促学促进的措施,如蓝色英才班、交换留学生、本硕导师制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学习了沟通的过程、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学生们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明白国家、学校各项政策的必然性,能培养全局、系统的观念与思想,全局系统观是所有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学习领导理论,明白领导特质,掌握领导风格与环境要素的权变关系,非管理专业的学生会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成长为专业技术型领导.因此,在非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学课程上,要强化理论基础上的思政要素融入具体的管理方法,才能做到不枯燥、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邢以群.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管理学编写组.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