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形态业态的新变化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高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行业的发展.文章讨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重构了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如何创新高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 管理类人才培养; 通用管理能力; 项目化;
作者简介: 邓新杰(1982-),男,河北易县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教育管理.;
基金: 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字经济时代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9jg20);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各行各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1].数字经济时代不仅要求慕课、在线课程等"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教育手段要大力创新,而且对包括培养目标、人才标准、课程体系等在内的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高职管理类人才需求
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平台经济、新零售等商业模式创新,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企业内部流程再造,以及项目化、协同管控等管理功能提升[2].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也要与之相适应.
(一)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无边界"的协同式管理.
传统的企业组织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变成了开放的生态空间和平台.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变成合作共赢.基于此,海尔提出"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发展观,并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理念[3].此举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形成了"无边界"的协同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资源更好地被协同利用.
2."去中心"的平台化管理.
数字技术将传统企业从流程驱动、中心控制的组织形式转型为高度去中心化的共享平台等新型组织.企业运营生产的整个过程得到了改变.数字企业搭建了以产业链电商平台为中心的,集信息、交易结算、物流仓储、加工配送、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企业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打破原来的部门和科层结构,只保留承担具体职责的岗位,每个岗位随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化组合,科层或部门并无决策权.这种以节点管理为核心的平台化管理模式,使企业实现了"按需生产、零库存".
3.基于数据的标准化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参数等,对生产经营做具体要求和明确.企业的各项活动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展露无疑,也都留下了相关的数据捕获记录.大数据分析有利于获取需求、生产、交易、售后等信息,了解员工工作情况、消费者消费信息等等.大数据思维可以帮助企业很好地进行标准化管理,使企业实现精准生产并降低成本.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类人才的新要求
1.公共关系处理能力.
在互联网"去中心化"模式下,社会化思维的联结是网络.企业面临的客户以节点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物流等整个形态.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极快.每位客户都可能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个性化推广、个人评论等现象不断涌现[4].每个员工、消费者、合作者手中都有话语权,其沟通与反馈也更加及时.每个个体都可能是企业形象的树立者、维护者.管理目标通过社会化媒体进一步扩展到企业外部人群.这需要职业管理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跨界管理理念来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具备一定的危机处理能力,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2.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在内的通用管理能力.
此"项目"非工程项目,而是指根据市场需要或管理要求,各类组织生产运营过程中活动、作业、任务、事项等的总称.平台化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要求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科层管理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管理目标,并将所做事情包装成一个个"项目",通过整合资源、组合岗位来实现管理目标.腾讯马化腾实施"谁提出、谁执行"的策略,才有了微信张小龙的诞生.因此,职业管理人才应具备项目的形成、组织、跟踪、协调、评价等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各个管理岗位都适用的能力,是一项可转换、可迁移的能力,属于个人的无形资产.
3.数据分析能力.
企业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工作计划、员工发展等各项活动,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做出理性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管理者在工作中将接触到大量的数据.那么,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获取、清洗、分析数据,从而进行有效管理,即数据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未来管理从业者的必修课.
二、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与现存问题分析
1."跨界""融通"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特征.
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非常重要,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亦是如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实施,但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实施效果却不太理想.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义工商")为例,管理类的专业散落于几个二级学院.例如,工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在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外语外贸学院,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在人文旅游学院.
管理类专业分散导致诸多问题:一是经济学、管理学、数据分析等基础性课程的教师资源并未整合到一起,出现了各自设置课程标准、各自授课等"各自为政"的现象.二是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呈现出盲目性.三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存在必修课的比例偏多、选修课较少,或是在实际中出现选修课也开成了必修课的问题,两种课程的比例不协调[5].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资源并未得到合理分配,并未满足培养"管理能力 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四是除专业设置分散外,高职管理类专业方向也存在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以义工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延续以岗位为中心,专业方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行政管理等内容,力求包罗万象的结果却造成培养靶向不准确,并未打破原有的科层制结构而将诸多岗位整合起来,缺乏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通用管理能力将这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个能力统领起来.
2.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尚未形成.
"供应链"原指涉及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客户"的网链结构.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提供给企业所涉及的"供应源(普高、职高、中专等)-高职院校-人才市场或大学-需求方(企业)" 的网链结构[6].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未根据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对人才的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合理规划专业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人才培养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学非所需,就业难或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等现象.
3.数字经济时代背景更加要求高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为此,学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与实际深入结合,共同开发市场调研、讲座报告、实验实训、技能实战、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将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课堂.这将有助于实现"无缝对接"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7].然而,管理类专业相对理工科专业而言,涉及大量社会活动且具体工作不确定性较强,其实践教学面临更大的困难.
义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缺乏服务区域经济以及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亦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地增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由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一端,滑向做简单游戏、看网络视频、分析网上案例等易操作的另一端.
很多实践教学课程人为割裂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这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8].二是一些实践活动收益不大,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后即束之高阁,教师下企业锻炼只是堆积文字,学生到企业参观只是走马观花,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低价、低端劳动力而所学甚少,师生参加竞赛也是注重作品包装而轻视内涵建设……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框架
1.基于能力目标的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效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包括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在内的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创新与重构.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职业管理人才是具备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内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职业人才的供需分析,结合义工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构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详细内容如图1所示.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职管理类职业人才,课程体系应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学校应构建出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 专业"的平台化架构、"基础课程 选修课程"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也应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其创新性素养.
2.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过程柔性化设计.
一是高职院校应与生源机构、用人单位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共享数据来研判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和新的规律,科学管理与规划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高职院校应快速响应企业需求,面向学生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流程和指标,一方面结合当年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学生的行业和岗位取向,设置"定向式"课程系列或"订单式"培养模块,灵活增添相应的课程模块或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实行弹性培养,减少教学计划、常规管理对学生的约束和限制,为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自主规划职业生涯[6].三是建立"推-拉"混合式人才培养供应链下的课程体系结构: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推动阶段以高职院校为主,搭建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而拉动阶段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专业模块建设."推-拉"混合式人才培养供应链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高度融合,课程体系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而且使高职院校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3."全程项目教学"贯穿三年教学始终.
灵活、实战性强的"项目化教学",是应对数字经济"去中心化""无边界"等形势变化的良方.项目教学不仅仅是将所授内容在教学形式上的项目化、模块化,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体现.此处的项目既包括参加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等观摩性项目,又包括校内实训等仿真模拟性项目,还包括参与教师课题项目,实践实习等真实性项目.在课程开发中,教师应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来选择、设计、开发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强化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最终完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课程开发.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包括市场调研、讲座报告、实验实训、学科竞赛、技能实战、创业创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在态度、方法、技能上更符合企业的要求.项目教学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入职教育",并将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课堂,有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
1.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资源配置.
高校应摒弃挥舞考核大棒、层层传导压力和层层推卸责任等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只重指标与结果的功利主义思想.这样只会助长不涉及指标则形式主义、关乎考核则机会主义的不正之风.为此,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秉持服务理念,学校高层应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师生与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铺路搭桥、创造条件;行政部门应提高行政效率,打破界限与藩篱,使师资、实训等资源在学院之间、专业之间能够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强化绩效管理和过程性考核,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评审、中间监管和最后验收把好关,杜绝"假大空"、玩"文字游戏""标题党"等性质的课题项目产生,识别、鼓励和服务好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项目.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全校管理类专业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革,在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方面进行整合资源,在分方向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合理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变化.具体做法为:以专业群为基础重构教学院系,以管理类专业群教学为中心,重构跨专业教学组织,成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组织,促进管理类专业融合发展.
2.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
教师通过共享网络资源、视频拍摄等方式建立在线课程,并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数字经济的新特征.例如,在统计学、市场调研与分析等课程中,教师可融入数据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内容,使学生具备数据管理的能力.在市场营销、营销策划等课程中,教师可融入新媒体营销或新零售等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运营等.在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智能终端技术,开展人才招聘、人才库管理、创业联盟等实践活动.在校企共建的实训课程中,校中厂模式可以使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参与企业短期培训.这种模式就可开展线上招聘面试、财务记账、营销策划、产品推广等一系列工作[4].学校与企业可通过大数据开发以及云计算建立多种合作模式来共同培养学生.
3.打造一流智慧校园,提升信息化水平.
我们要建设一流智慧校园,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信息有效整合,消除信息孤岛,适应"互联网 职业教育"的需求,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多级互联、多方共享,升级供给模式.我们要利用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课堂,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泛在化的职教课堂新生态,推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我们还要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伴随式收集和在线数据可视化呈现,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平台支撑和数据支持,全方位服务师生发展和学校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趋势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5):1-8.
[2] 贺宁坡."数字经济"下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转型[J].财务与会计,2018(12):86-87.
[3] 马化腾.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4] 李倩,杨柳."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创新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0):86-88.
[5] 李姣姣,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81-83.
[6] 钮小静,武立栋,盖海红.供应链管理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12):53-55.
[7] 陈桃珍.新加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以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培养为例[J].高教探索,2012(1):119-122.
[8] 万广圣,王利娜.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4,33(19):47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