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我国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量是美国的10倍[1]。儿童年龄小、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极易发生感染,更是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因此,抗生素在我国儿科临床应用广泛。同时,在我国,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情况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儿科的临床治疗中。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儿科使用最多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其次是内酯类抗生素和环素类抗生素,还有甲硝唑和替硝唑。具体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钠、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等。第三是磺胺类抗生素,如磺胺脒、磺胺嘧啶。第四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极大地增加耐药菌株出现的概率,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
现对我院2016年7月—12月临床儿科1 000例患儿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1、我院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
本次抽样的1 000例患儿,年龄3岁~14岁(6.47岁±0.36岁)。其中454例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占45.40%。在454例使用抗生素的患儿中,83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占18.28%。其中使用头孢菌素116例(25.55%),青霉素173例(38.10%),红霉素52例(11.45%),罗红霉素30例(6.50%),磺胺脒13例(3.00%),磺胺嘧啶18例(4.00%),庆大霉素52例(11.50%)。82例(18.06%)为预防性用药,45例(9.91%)存在不合理联合用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病人中,发热32例(38.55%),呕吐18例(21.69%),疼痛25例(30.12%),药疹5例(6.02%),其他3例(3.61%)。
2、讨论
抗生素作为对抗细菌感染和微生物病菌感染效果显着的药物,在儿科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抗生素药物种类的使用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①治疗性用药。患儿患有微生物放线菌、细菌等感染时,对其使用抗生素治疗。
②预防性用药。在全面评估患儿情况下,为确保患儿不受感染而采取抗生素药物治疗。
③预防 治疗性用药。当患儿兼具以上两种情况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本次针对1 000例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共有173例(38.10%)使用青霉素,116例(25.55%)使用头孢菌素,这两种抗生素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这是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含有一定的β-内酰胺环和噻唑环成分,可以较好地杀灭儿科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3]。同时,噻唑环能够干预细菌繁殖,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反复[4]。经对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发现,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抗生素均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5]。在454例使用抗生素患儿中,共有83例出现发热、呕吐、疼痛、药疹等不同症状和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8%。研究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安全性较高,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为轻微[6]。为此,儿科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儿病情严格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①根据病原体进行选药的原则。在对患儿使用抗生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对其进行临床细菌检测。如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感染治疗,一般依据病人的感染程度来选择药物,对于轻、中度病人,通常使用复合剂治疗,如适当加大哌拉西彬他唑巴坦钠剂量;对于严重感染病人,可以选用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等级别较高的抗菌药物[6]。但对于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病人,首选氟康唑和卡泊芬净[7]。
②根据抗体的耐药情况选药。细菌的耐药性通常按照产生先后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天然耐药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和抗菌药物结构决定的,获得性耐药是指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改变自身代谢途径[8]。目前,细菌的耐药性呈现出总体上升的动态变化,由于各地病原菌流行情况不同,细菌的耐药情况也不相同。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参考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网的数据和专业学术期刊的相关报道,并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③严格把握抗生素的适应证。有研究显示,抗生素除了对细菌有效外,还对原虫、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有效,甚至还可以治疗肿瘤,所以,对于由致病性微生物引发的疾病均为抗生素药物的适应证[9]。儿科医生在临床诊断时应充分结合临床表现、病史、检查结果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患儿是否为感染性疾病。发热作为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但是在血液病、恶性肿瘤、高渗脱水、严重脱水、水电解质异常和结缔组织病等非感染性疾病中也会伴随发热症状[10]。血常规作为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的必检项目,白细胞计数增高是感染性疾病中的常见情况,但也不是判断感染的唯一指标,应配合便常规和尿常规来排除肠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CT、B超和X线排除内脏病变[11]。
目前在临床抗生素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①无指证用药。《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要求:抗生素使用必须具有明确应用指证,医生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临床诊断、实验室证据、影像学证据和药物的抗菌性等,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用药评估,正确使用和调整使用抗生素。在没有任何适应证的情况下盲目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实际上就是在滥用抗生素[12]。本次研究显示,在454例使用抗生素的患儿中,有82例(18.06%)存在无指证用药情况。
②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包括同类抗生素联用、杀菌剂和抑菌剂联用、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联用等情况。同类抗生素联用会增加毒性,导致抗药性产生,甚至引起二次感染。杀菌剂和抑菌剂联用可能出现累加、协同、拮抗等效果,应尽量避免合用[13]。多项研究认为,任何一种微生物制剂都不宜与抗生素同时服用,多药并用往往效果欠佳[14]。在本次研究的454例使用抗生素患儿中,有45例(9.91%)存在不合理联合用药情况。③静脉输注应 用 普 遍。注 射 剂 的 人 均 使 用 药 物 次 数 是WHO检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15]。在本次研究的454例使用抗生素患儿中,83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78例(93.98%)患儿采用静脉输注方式给药。由此可见,静脉输注的给药方式可能会加大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总结
经对我院儿科1 000例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当前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尚存有一些不合理现象。
今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的有关规定,明确应用指证,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做到“能少不多、能低不高、能窄不广”;②尽量避免多种抗生素的联用,减少病原体耐药性;③注意给药方法、剂量;④加强抗生素使用监管,使抗生素使用体系合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李萍.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378-379.
[2] 宋鑫,王素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医院感染[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5):498-499.
[3] 刘清泽.儿科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385.
[4] 李福长,刘梨平.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及其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B):175-177.
[5] 郑明.浅议我院抗生素应用问题及其防范[J].海峡药学,2014,26(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