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勤奋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助力作用。目前,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设置情况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简要探讨了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的价值、作用以及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文学类选修课。
1、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的作用。
首先,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课堂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勤奋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可以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设施、与自然和谐相处,具备现代公民应用的品质。同时,这些也是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类课程赋予学生良好修养、素质实现的可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1]
其次,开设文学类选修课,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中文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等,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助力作用。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工科类课程主要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实现。诚然,二者的区分并非这么绝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更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并对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等都有促进作用),对学生岗位晋级升职等有所裨益。
最后,开设文学类选修课对引导学生喜欢上阅读、改变部分学生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沉迷网络的现状也有积极意义。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学生课余时间热衷打游戏、上网聊天,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身体健康等均有不良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耽误了学业。
文学类课程可以引导学生爱上阅读。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喜欢上去图书馆借书、读书,对学生成长有一定帮助。
2、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开设的现状。
从地域来看,总体而言,南方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开设情况比北方同类院校要好,东部院校比西部好。从学院层次规模来看,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要稍好一些,开设的门类、课时数、师资力量等都好于一般院校。从办学主体是公有还是非公有来看,公办院校一般好于民营院校。从高校属性、优势学科多数偏文还是偏理工来看,文科为主导的高职院校要好于工科类、农科类、商科类学院。从开设的课程门类看,一般以《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等实用技能类课程居多,有的院校开设了《影视作品欣赏》等文学类选修课程。从教学手段来看,多数院校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班型来看,80~100人左右的班型比较普遍。从教学方法来看,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传统语文教学法是运用比较多的教学方法。从考核模式来看,一般采取小论文等形式为主。从学习效果来看,部分学生获得了文学修养、人文素养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程度不是很明显。
3、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3.1多数院校开设课程种类少或基本不开设,存在课程规划滞后等问题。
如上所述,职业院校中开设语文课的为数不少,但开设文学类选修课的情况则各不相同。有的学院开设过《现代文学作品欣赏》、《影视文学》等文学类选修课,多数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的开设仍是空白,课程规划等尚未起步。
3.2一些院校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方法单一。
文学类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一定的文学根底、较广的知识视野。从事多年中文教学,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是推进这一课程建设的必备条件。但就普通职业院校而论,中文教学梯队存在新旧不接、参差不齐等方面的问题。就教学方法而论,虽然一般职业院校的教室都普及了多媒体设备,但是仍存在过度依赖教学视频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文学鉴赏活动中来,发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等,仍需要教师深入思考。需要进一步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3.3考试模式单一,导致学生抄袭网上论文。
有的院校在课程考试方法方面存在过分依赖期末考试成绩的情况。如一些开设文学欣赏、影视作品欣赏课的院校,教师考核方法多是让学生写一篇论文。现在,学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各类论文。因此,很容易出现抄袭的情况,甚至是多名学生抄袭一篇论文。这种考核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审美经验的培养和阶段性指导、考查,学生对文学文本或影视作品的真实感受的升华、审美经验的积累、文艺评论能力的提升等在抄袭中消解得干干净净。
4、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思路。
4.1合理建构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文学类选修课在课程体系建构上要本着“一个原则”、“三个层面”、“五个能够”
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设计。简称“一、三、五”模式。“一个原则”,即基本建构原则,包括三句话---所有课程的设置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服务学生为着眼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努力方向。“三个层面”:中国古典文学层面、中国现当代文艺层面(含影视文学)、外国文学层面。
“五个能够”即让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出50~60篇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艺作品文学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努力让学生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能写一篇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文艺作品;让学生喜欢上读书,能够经常到图书馆借书或在网上阅读文学类作品。
“一、三、五”模式是一个有机体系.“一个原则”是课程体系架构的主旨、基本着力点。
“三个层面”是选择材料的三个方向,也可以说是课程体系中的三大分支,是基本思路。“五个能够”是课程设计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4.2选择或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目前,我国已出版了一些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中文选修课教材。教师可以从中进行选取。此外,也可自编校本教材。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情况以及生源地特点等,选取的文章、材料要经典,同时又要能拉近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2]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有的自编教材选取的篇章也很经典,都是名家名作,但是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讲,文字过于艰涩、内容过于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本来选修课就不受学生重视,如果选材再枯燥乏味,曲高和寡,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选取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以年代为序,也可以按题材分类选材。对作家、作品的说明、注释,对文艺现象的解读要关注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的最新研究成果。选取西方现代派文艺作品时,要尽量少而精。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作品容易加深学生的叛逆感,在选材时应谨慎对待。
4.3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创新。
就教学方法而论,文学鉴赏类课程多数选取教师讲授与播放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这种“1 1”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采取现在流行的微课教学模式。即让学生课前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某教学视频资料或阅读某篇文章,上课时,教师与学生参与互动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采取演讲、戏剧表演、诗词创作、小说续写、主持、辩论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参与性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等也都值得借鉴。[3]
考核办法方面,可采取过程考核的方式。即平时对学生的出勤、回答问题、参与表演或演讲、诗词创作等情况进行打分,而不是单纯靠期末交论文的形式赋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又令考试成绩的评定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曾丽华。加强文学类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67-68.
[2]王瑞达。高职语文选修内容的选择策略[J].语文学刊。2012(3):131-132.
[3]何兰玉。高职语文选修课的现状与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