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归文的中肯评价探析

发布时间:2015-06-07 12:48:03

  摘    要:曾国藩是晚清一名古文大家,其论古文不仅讲求气势雄奇,须得瑰玮飞腾之气驭之以行,还强调复归自然,有风尘中似嚼冰雪之态。从曾国藩《日记》《家书》《文集》之中可以发现,曾国藩对归有光散文提出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一方面赞扬其散文古雅清洁,浑灏流转的风格,另一方面认为归文奇趣不足,且散文的内涵、题材等都过于狭小。从对归有光散文的批评中,我们既可以从侧面晓悟曾国藩的古文理论,也可以对归有光的散文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曾国藩; 归有光; 文学接受; 文学批评;

  Abstract:Zeng Guofan was a master of ancient writ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On his ancient writing, he not only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imposing grand momentum, but also stressed the return to nature. It can be found from Zeng Guofan's Diaries, Letters to the Family and Anthology that he put forward a very accurate evaluation of Gui Youguang's prose. On the one hand, Zeng Guofan praised Gui Youguang's prose for its elegance and cleanliness, and his style of being magnificent and moving. On the other hand, Zeng Guofan thought that Gui Youguang's prose was not interesting enough and the content, subject matter and other aspects of his prose were too narrow. From the criticism, 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Zeng Guofan's ancient prose theory, but also have a more detailed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Gui Youguang's prose.

  Keyword:Zeng Guofan; Gui Youguang; literature acceptance; literary criticism;

  归有光(1507-1571),明朝中期散文家,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人物之一,各类文体兼擅,作品都收录在《震川先生集》中,其成就最高的当属他的散文。归有光很好地延续了明初宋濂、刘基的文学主张,倡导唐宋文风,擅长将日常琐事、人情世故入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构造出简洁古雅、不落俗套的唐宋派古文。在曾国藩与归有光之间承担桥梁作用的是方苞和姚鼐。方苞作为桐城派的创立者,始终坚守文道合一的古文传统,其清真古雅的艺术风格与归文如出一辙,可以说,方苞的散文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归文的影响。姚鼐继承并发展了桐城派的文论思想,在《古文辞类纂》中推崇归为上承唐宋,下启清代的散文大家。曾国藩早年归入桐城派的藩篱,后又发展为"湘乡派",其古文理论都受方苞影响,师承姚鼐,难得的是,曾推崇归文的同时,清醒地发现其散文的不足,值得我们研究和挖掘。

  一、曾国藩认为归文"自然清洁"

  曾国藩论古文大抵不过"自然"与"雄奇"二境,他说:"古文之道,亦须有奇横之趣,自然之致。"[1]4935他认为"自然"与"雄奇"二者并非对立,更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地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他在阅读归文时,独赞其清洁文风给人带来的快意与舒适之感,由此也可看出曾国藩对自然之美的喜爱:"读震川文数首,所谓风尘中读之一似嚼冰雪者,信为清洁"[1]4939,在这里,曾国藩称归文为"冰雪之文",其实"清洁"是"自然"的引申,都是指言语简洁,行文淡雅。

  所谓曾国藩"自然"的散文创作准则当是从桐城派创始人方苞那里继承而来。桐城派是清代着名的散文流派,亦叫"桐城古文派",因方苞、刘大��、姚鼐都是桐城人,所以命名为"桐城派".曾国藩早年归入桐城派的壁垒,不管是散文创作还是古文理论都受方苞的影响较深,其中"义法"说是方苞核心的文论观点,主要是从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出发的:"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2]58,方苞以《易经》作为"义法"说的立论依据,明确指出文章的"义"与"法"要和谐统一,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文章内容要精当、深刻,形式上也不能趋于随意,应讲究文章的整体布局,追求层次感。不仅如此,方苞认为语言的纯正、文风的简洁也是十分重要的,他还说:"盖所记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乃得体要。予厚以洁称太史,非独辞无芜累也,明于义法,而所载之事不杂,故其气体为最洁也"[2]853.在"义法"的规范下,想要追求"雅洁"的艺术最高准则只注重语言的简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对文章所述内容有所选择,也从此开启了清朝词正风清的散文创作潮流。清朝王源评价其为:"宋以后无比清深峻洁文心;唐以前,无比淳实精渊理路"[2]908.

  归有光自身对"自然"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不满台阁体歌功颂德的典丽华词,批判前后七子雕琢字句,剽窃模拟的复古倾向,在《庄氏二子字说》中又说:"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弊之极也"[3],由此观之,归氏之"自然"当是不事雕琢,不落俗套,朴素雅洁,于平淡中抒发感情。

  曾国藩在《日记》中还有这样的说法:"古文家胸襟虽淡泊,而笔下难于写出。思一为之,以写淡定之怀,古所谓一卷冰雪文者也。"[5]曾国藩认为大多数古文家虽淡泊名利,但却有一颗入仕济民之心,并为之积极进取,在这种心理的操控下想要作一篇冰雪之文是比较难的事情。那么何谓"冰雪文",张岱在《一卷冰雪文序》中言:"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6]指的是能以寥寥数字,营造出超然空灵之境,给人涤荡心灵之感。回到归文本身,便可深入体会"自然""清洁"二词。《寒花葬志》寥寥数语塑造了寒花这样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女形象,最特别的是对寒花眼神的刻画之细,虽未见其人,却有身临其境之感。《先妣事略》巧妙的写实手法,记叙了母亲生前打理家事,催促自己用功读书,去世后请画工为其作画等一系列日常琐事,从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归有光母亲的追思之情,情感充沛,悱恻感人。曾国藩在《书<归震川文集>后》对归文艺术特点有更精当的概括:"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小刻画而足以昭物情。"[1]1517即不致力于刻意描画,而是用极其简洁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手,在平淡之中起到撼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二、曾国藩认为归文"浑灏流转"

  曾国藩在阅读归文时,赞美其四书文远胜过古文创作:"阅震川古文,遂并翻其四书文阅之,其浑灏流转之气,乃更胜于古文也。"[1]4939在这里,曾国藩提出了"浑灏流转"的审美观念,清代陈德荣在《清江》一诗中,用"浑灏"二字来展现清江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气势。人们以"浑灏"二字来评论诗词画作,赋予独特的审美内涵最早见于宋代韩�W《涧泉日记》卷下:"周振茂制词,虽规模小,不甚浑灏,然皆不苟作,篇篇运思皆工。"[7]由此可见,在文学审美领域"浑灏流转"当指文章雄浑浩大,圆婉流转,既有气势之美又有声律之美。

  曾国藩谈论古文十分重视气势,这一点受孟子影响较深,他说:"诵养气章,似有所会,愿终身私淑孟子,虽造次颠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须臾不离,或到死之日,可以仰希万一。"[1]4868曾国藩私淑于孟子的养气功夫,对孟子的养气章节领会至深,他认为"养气"既是养生处事之道还是美文形成的必要条件。除此以外,曾国藩在"养气"的问题上还形成了一套程式:"气"的养成并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可以通过固定的方式方法来达成的,即通过静坐、习字等方法使内心平静。"心静"就能"专一","专一"的状态更利于"养气"目的的达成,"养气"的功夫到位,那么写文章便能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再者,曾国藩还明确指出古文的关键就是营造气势磅礴的境界:"为文全在气盛,欲气盛,全在段落清,每段分束之际,似断不断,似咽非咽,似吞非吞,似吐非吐,古人无限妙境难于领取"[1]4935.

  曾国藩所谓"浑灏流转"不单单指雄浑的气势,还是指归文独有的恢弘跌宕之意,即在平淡叙事议论中充斥着坚强不屈的气势,令人荡气回肠。这与归有光独特的生命经历是分不开的。归有光一生失意艰难,虽自幼聪明过人,但科考八次都未取得功名,其间不仅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还失去了任劳任怨的妻子。历经千辛万苦,归有光终于在60岁时中了进士。命运坎坷、科举不顺,再加上失去亲人的痛苦使得他充满抗争精神:在世俗领域,他深知科举舞弊之风,却能做到不慕名利,不事权贵;在古文领域,他不满台阁体歌功颂德的典丽华词,批判前后七子雕琢字句、剽窃模拟的复古倾向,而这种抗争精神也应用到其古文创作之中。《尚书别解》序中,首句记叙了归有光乡试落榜而归,闭门谢客,然而全文并没有着重渲染科考失意的氛围,而是笔锋一转,描写幼女和儿子日常读书的和谐画面,引出下文读书应当以领悟书中精理为要的结论,在平淡的议论中,着重指出读书穷理的真实目的,显然是对一味追求利益的读书功利论的批判,充斥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八股文"是官方指定的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格式化的文体也更加考验士子们的才气,归有光的《书斋铭》全文皆四字句,句式整齐划一,声调铿锵有力,虽受到八股文形式的限制但言语凝练,段落间的起承转合自然婉转。全文描写了归有光虽居于闹市之中,但是对流水桃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归隐之地仍然充满向往之情。归有光向往名人高士隐匿山林的恬淡生活,但严峻的现实使他无法逃脱世俗的束缚,因此他认为如若没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就应该充实内心,努力达到物我两忘的圣贤境界。书斋建于闹市本是无奈之举,但是全篇铿锵有力,丝毫没有无助之意,向人们展现了归有光"大隐隐于市"的决心和毅力。因此曾国藩所谓"浑灏流转"当是赞美归文善于从沉寂中蓄力,有恢弘跌宕之意。

  三、曾国藩认为归文"奇趣不足"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全集》明确对归文提出批评,认为其"波澜意度,犹嫌不足以发挥奇趣。"[1]4939曾国藩论古文多次谈到"奇趣",丝毫不掩饰对奇趣之境的喜爱,不仅把"奇趣"与"自然"二境提到同一地位上,还将"奇趣"列为"古文八种美境之一"他说:"往年余思古文有八字诀。曰雄、直、怪、丽、澹、远、茹、雅。"[1]4936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对这八种境界分别作了具体的解释:

  雄:划然轩昂,尽弃故常;跌宕顿挫,扪之有芒。

  直:黄河千曲,其体仍直;山势若龙,转换无迹。

  怪:奇趣横生,人骇鬼眩;《易》《玄》《山经》,张韩互见。

  丽:青春大泽,万卉初葩;《诗》《骚》之韵,班扬之华。

  茹:众义辐凑,吞多吐少;幽独咀含,不求共晓。

  远:九天俯视,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

  洁:冗意陈言,类字尽芟;慎尔褒贬,神人共监。

  适:心境两闲,无营无待;柳记欧跋,得大自在。[1]4936

  仔细品读这段话,可大致领略曾所说的"奇趣"乃指古文充满雄奇壮丽、玄远奇特的美妙意趣。其实曾国藩常以"奇趣"二字来评价韩愈的作品,曾国藩批评归文"奇趣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从韩愈作品对比中得来的。

  曾国藩对韩愈古文评价极高,在他的《全集》中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对韩文的赞美之情,他说:"予论古文,总须有倔强不驯之气,愈拗愈深之意。故于太史公外,独取昌黎,半山两家。"[1]5033曾国藩平生最爱韩文气势雄奇,"奇趣"的艺术准则也是从韩文评价中得来的,因此可以品出"奇趣"之意,一是指文章慷慨激昂,气力有馀;二是指沉痛消极之际厚集其气,保持倔强。如韩愈在《女��圹铭》中讲述了在被贬途中丧女的悲惨经历:宪宗皇帝十分尊奉佛教导致,当时百姓不事生产而为僧,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韩愈为此直言上谏,写下了着名的《谏佛骨表》,不料宪宗皇帝龙颜大怒,将其贬黜到潮州,家人受韩愈牵连也被赶出长安,小女儿在路上不幸感染恶疾去世。在这篇铭文中,韩愈表达丧女之痛的同时,也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排斥佛教的决心,因此韩文的"奇趣"之处就是寓雄强于沉痛之中。同样是悼女铭文,归有光的《女二二圹志》就显得柔软许多,二二为归有光之幼女,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着重交代了作者常在光福山读书,并不能时常见到幼女,但巧妙抓住了"长女能抱其妹""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4]这两个生活细节加以白描,于平淡处将父女姐妹亲情表现的绘声绘色。第二段叙述了归有光惊闻小女夭折的噩耗,尤其是"徐却立"这一动作描写,给文章增添了真实感,为下文沉痛氛围奠定了基础。第三段直抒胸臆,丧女的悲痛之感呼之欲出,文章虽然短小但却起到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虽未将"奇趣"发挥到极致,但也可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夫已到了游刃有余的程度。

  另外,曾国藩在《书<归震川文集>后》对韩愈和归有光赠序过多提出尖锐的批评:"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骈姆枝指,于义为已侈矣。熙甫则不必饯别,而赠人以序。有所谓贺序者,谢序者,寿序者,此何说也?藉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闻见广而情志阔,得师友以甫翼,所诣固不竟此哉!"[1]1517曾国藩认为,韩愈的序过于繁冗,甚至不写诗都要作序毫无意义,而归有光的各类赠序太多,内容浮于表面且境界狭小。作出这样的评价,首先可以看出曾国藩把韩愈和归有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去看待,只有十分看重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才会提出如此中肯的评价。其次,曾国藩认为归受坎坷的生命经历的影响才导致无聊赠序过多,题材单一,境界狭小,如果当时政治清明、仕途通达那么他的散文创作成就会更加广阔。因此曾国藩谓归文"奇趣不足"当是指归文与韩文相比文章的气势不足,而且受现实影响题材单一,内容空泛,境界狭小难以发挥奇趣。
  参考文献
  [1] 李鸿章。曾文正公全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 方苞。方苞集:第二版[M].刘季高,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周本淳,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4.
  [4] 归有光。归有光文选[M].赵伯陶,注。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37.
  [5]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377.
  [6] 张岱。张宗子小品[M].魏崇武,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70.
  [7] 韩�W。涧泉日记·西塘集耆旧续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