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体育、文化发展愈发重视,国际社会对文化传播也越来越重视,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也越发重要.为了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研究中国武术文化译介与域外传播,能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满足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传播需求.
关键词:中国武术文化; 译介; 传播;
作者简介: 刘卫华(198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基金: 2018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8YBA359; 2018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编号:XSP18YBC151; 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9〕291号);
Abstract:Chinese Wushu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culture,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th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and study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and its overseas dissemination,it can improv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eet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Chinese Wushu culture; Translation; Dissemination;
中国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无疑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和自信.因此,加快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与建设,早日实现与国际接轨,增强中国武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并获得国际体育话语权.研究中国武术文化域外译介与传播中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中华武术文化在国际上传播效果.
1 中国武术文化域外译介与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
1.1 文化差异导致译介文化缺省
"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丰富多彩个性的一面,这主要通过人类文化的民族差异性具体地表现出来."[1]中国武术文化是以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儒道释理论的精髓,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个性.中国武术文化在对外译介和传播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外文语言字典基本没有十分贴切的字眼准确的表达武术中所含的文化意蕴.译者很难做到把完整的文化信息准确无误的翻译和传递给受众.比如丰富多彩的武术术语,其命名体现了文学修辞和引用的风格,既有汉语一般名词的共性,同时还具有地方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有一些武术术语是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借由自然万物来表达武术动作的术语,如熊运、鹿抵、虎举、猴子偷桃、野马分鬃、喜鹊登枝、白鹤亮翅、虎鹤双形、燕子抄水、起如猿、立如鸡、站如松等;有一些武术术语是借用了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思想创造而来,比如太极拳、五行拳、八卦掌、形意拳,还有阴阳、开合、动静、虚实等;有一些武术术语根据时代的发展,其表达呈现出更加直观性,如弓步冲拳、马步架打、仆步穿掌、提膝穿掌、并步盖冲拳等.武术术语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既有武术动作的本源性意思,又有概念中外延性意境.如果译者只强调武术动作本源性意思,省略了外延文化信息的翻译,很容易导致文化缺失.这是摆在中国武术文化域外译介传播的沟壑,无疑给中国武术文化域外译介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译介文化失真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临近,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研究.同样,近年来对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也不断增多,各种武术文献资料翻译也散见于世.据调查发现,目前中国武术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缺乏统一的译介标准,译者们俨然一副各行其是,市场上呈现出一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有的译者没有受过系统的武术知识学习,不理解中国武术名称的内涵,采取逐字译介的方式,曲解,甚至抹杀了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有的译者把武术的名称直接用受众国语言译名,这样不仅导致一词多意、一句多意,更重要的是受众并不经常接触这些名称,导致对于原文语义的费解,甚至误解;有的出现由"一词多译"到"一词多意","多词一译"到"多词一意",比如在英译中,"Hongquan"到底是"洪拳"还是"红拳",马步是"horseriding stance"还是"horseriding step""horse stance","半马步"又如何来翻译呢?没有统一的译介标准,导致受众缺乏对武术文化客观理解,很容易局限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与发展.在开展中国武术文化对外译介传播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但建立一个统一的译介标准作为指导方针是很有必要的.统一的译介标准是文化传播和推广的更顺利、更真实、更有效.
1.3 人才缺乏导致传播质量不高
译者在武术文化译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从事武术文化译介工作的译者,大多数是国内人士,没有在受众环境生活过,缺少在受众环境的文化感悟和思维方式以及受众的真实需求.因此在对武术文化进行域外传播时难免会用中国人的思维来译介.有学者认为:"作为合格的武术文化域外传播译者,他的知识结构要包含三方面的基本内容,首先最基本的就是精通的双语能力,还要有广博的背景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翻译技能",笔者认为,应该还要有在受众环境生活的经历.有了受众环境的生活经历,才能更真切地理解受众环境的文化背景和内在需求,才能更准确地把中国武术文化译介给受众.
目前国内,不论是外国语学校还是高校的外国语学院以及有武术专业培养的高校,都没有专门培养武术文化域外译介人才、翻译人才、传播人才的专业.现在很多从事武术文化域外译介工作人员,并不是具有武术专业知识的人员;有一部分译者虽然具备一定的武术专业知识,但其译介能力和水平却达不到要求,而这些译者很多基本上是没有去过受众环境实地考察过,这就使得很多翻译出来的武术文化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可见,没有经过细致推敲的直译或音译,其质量显然不高,受众很难准确理解其原意,且其学术价值也不见得有多高.
1.4 丰富的内容增加了译介难度和传播阻力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目前,国家武术研究院承认的武术拳种就有129种,其实不只129种,还有现代竞技武术项目,可谓是武术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每个拳种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文化特点、语言特点,每个拳种有很多个套路,每个套路由很多个武术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有名称,且许多拳种的某些动作又有多个名称,大部分拳种都有自己的歌诀、谚语、人物,每个名称都要根据其特征准确的翻译出来,使译介工作变得极为困难.同时,有一些受众国和受众对中国武术文化本来就了解不够,对中国武术文化保持怀疑的态度,内容繁多的中国武术摆在他们面前,不仅因为分撒阅读导致认知深度不足,还有可能导致他们认识不统一,会产生很多疑问,比如,哪种武术才是真的中国武术?哪种武术更有格斗力?哪种武术最厉害?等等诸多问题,使他们在信息获取时难以选择.难以让国外受众理解和认同,难以达到域外传播的目的与效果,给武术文化域外传播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1.5 传播媒介单一导致传播效果不理想
伴随着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来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报纸、数字电视、移动媒体等新媒介在文化传播界已经被广泛应用.通过调查和实际观察发现,在武术文化域外传播媒介使用上,主要还是以纸质文本为主.域外受众接受和获取武术文化信息的媒介也就比较单一,影响了武术文化信息在域外的流通,其传播效果固然也就不理想.
2 中国武术文化域外译介与传播策略
2.1 术语标准化,提高译介与传播的效率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世界发达国家无不重视标准化建设,而术语之规范,或曰术语标准化,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任务."[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跨文化传播的重视,国内诸多学者围绕武术术语标准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武术文化域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见,武术术语的标准化,在武术文化域外译介与传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国家层面要规范武术术语对外的使用.不论是在对外交流,还是译介及传播,尽量精简武术术语,优化武术术语的表达,统一使用翻译标准和术语标准.避免"一词多译""多词一译"的现象,以免造成交流受阻,受众误解,要给受众一目了然的感觉,这样传播效率自然就高了.
2.2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译介与传播载体
从129种传统拳种到现在竞技武术项目,从技术动作到理论知识,都为我国武术文化的译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载体.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武术文化都可以作为译介的载体,译者应在认真研究受众与受众国历史、文化、心理特点、内在需求等的基础上,选择集中体现中国武术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代表性内容,作为中国武术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的内容载体,这样才能将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展示给受众,更好地推进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进程.
2.3 利用现代化媒介,扩大受众面
传统的传播媒介为武术文化域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被打破,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距离不断缩减,国际信息传播的跨国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也为武术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方式.武术文化域外传播要以提升我国体育事业和文化公众形象为目的,着力提高其域外传播引导能力和媒介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大传播力度.因此,武术文化域外传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挥其传播优势和特点,打造多元化的武术文化域外传播平台,丰富域外受众获取武术文化内容的途径,吸引更多域外受众.
2.4 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提升译介质量与传播效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我国的体育发展要求,在国家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提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和对外交流工作水平,加快武术文化建设与推广,增强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要做到规划中的要求,就必须做到沟通无障碍.但对于武术文化来说名目繁多,承载的文化又较重,在进行对外译介的时候确实存在文化缺失现象,武术文化译介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长期的不懈努力.因此,面对由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应正视这种现象,在译介中适度的使用归化法,异化法和补偿法.首先我们在武术文化译介过程中,为使译文尽量忠实原文,保留原文、原语的文化特质、语言特色、文化内涵,更好地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其次,由于文化中的不可译性,以及考虑到受众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与译介者差别较大,在译介时只采用一种方式,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译介者应当根据受众的生活环境、文化理念、价值观以及内在需求、认知习惯、阅读心理,对中国武术文化译介内容进行"归化"处理.通过"归化"处理来求文化之"大同",尽可能地减少文化缺省,从而使受众最大限度地理解、认同并接受中国武术文化.最后,在武术术文化译介时,文化差异会导致某些武术术语在译介过程中意义有所损耗,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翻译补偿.译者在译介时使用多种翻译手段对于不准确的武术文化翻译进行增益或释义的调整,使武术文化的译介达到最优.通过归化法,异化法和补偿法多种方式来提高中国武术文化译介质量,不断提高中国武术文化域外传播深度和效果.
2.5 加强人才培养,壮大域外译介与传播队伍
人才是直接影响武术文化域外译介与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加强对武术专业翻译人员的培训,提升武术的文化素养和术语翻译的业务水平,对翻译者开展系统的中国武术文化知识、跨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可以丰富翻译者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为术语翻译工作立下优良的文化根基.根据国家"十三五"发展要求,为壮大体育队伍,扩大体育产业人才规模,形成骨干人才队伍,加快体育外事人才培养,我们不仅要培养国际交流推广的精英,还要完善相关理论和翻译技能,使武术文化域外传播人才越发专业和标准.就目前而言,全国上下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资格从事武术译介的专业人才极少.那么就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扶持武术对外译介和传播的发展,培养武术对外译介和传播的专业化人才,比如,从我国现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资格的高校中开展试点培养;也可以在有翻译专业培养资格的高校中增加和设置武术文化等相关课程.
3 结语
反思中国武术文化在域外译介与传播的历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欠缺的不是其本身的魅力,而是与受众国的文化差异和译介者水平以及传播能力有直接关系.我们要把握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所带来的政策红利,积极迎接中华文化国际化传播带来的机遇,要建立中国武术文化译介标准与域外传播机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译介与传播载体;灵活应用译介方法,提升译介质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展传播途径,扩大受众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武术文化域外译介和传播培养大量后备人才.武术文化的域外译介与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使中国武术文化在国际环境中被真正理解、认可、接受,作为武术工作人员,任重道远,仍需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03):8-9.
[2] 刘韬光,郭玉成.武术术语标准化命名研究[J].体育科学,2016(10):26-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