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亚运会男子足球比赛中国队攻防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5-10-05 09:00:41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 对第18届亚运会男子足球比赛中国队的参赛基本情况以及比赛中的攻防特征进行分析, 为今后战术制定以及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1) 队员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呈下降趋势;2) 主要采用4-2-3-1阵型, 边中结合的进攻取得良好效果, 但中场防守强度较低;3) 在进攻方面, 共打入14粒进球, 罚球区2区进球数量最多;进球时间段较为分散, 在31~45min进球比例最高;完成进球的主要方式是接球直接射门和头顶球;角球主要发往前点, 前场任意球主要选择配合射门的方式;4) 在防守方面, 四场比赛被对手打进5球, 且失球都发生在2区, 主要原因是盯人不紧与回防不及时;整体防守主要在中后场进行拼抢, 采用人盯人结合区域盯人的混合防守方式, 中场球员的逼抢与就地反抢能力相对较差。
  
   关键词:亚运会; 足球; 攻防特征;
 
  
  足球作为最受欢迎的运动,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 中国足球在成绩方面却始终未有突破。中国男足在2002年历史性地闯进日韩世界杯后成绩逐渐下滑, 世界排名一再下降。与世界足球强国相比, 中国男足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规划, 必须着眼于青年球员的进步。而亚运会男子足球比赛规定每队允许有3名23岁以上球员, 剩余球员必须在23岁以下。该规定给了青年球员与亚洲各国竞技交流的机会。这些年轻球员经过一系列高层次的国际比赛, 未来也将是国家队的中坚力量。通过对中国男足在第18届雅加达亚运会比赛中的攻防特征进行分析, 深入了解当前该年龄段国家队的技战术特点, 与亚洲其他国家青年足球发展水平相对比, 对中国队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18届雅加达亚运会男子足球比赛中国队为主要研究对象, 共统计4场比赛, 5队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亚运会”、“足球技战术”、“比赛特征”等关键词, 从2008年至2018年, 共检索到核心论文579篇,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从中选择8篇作为参考文献, 并查阅相关资料, 确定研究指标。
  
  1.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直播以及录像回放等对比赛进行观察、记录, 从而获得准确的结果。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记录的比赛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归档,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 为获得准确资料提供依据。
  
  1.3 场区划分
  
  场区划分:将足球场分为前场、中场和后场3个区, 两端向场内延伸30m范围内为前场 (7、8、9区域) 和后场 (1、2、3区域) , 余下部分为中场 (4、5、6区域) (见图1) .中路是指垂直于球门线的罚球区线向场地延伸相连接, 形成的2、5、8区域;左边路是指中路左侧的1、4、7形成的的区域, 右边路是指中路右侧由3、6、9形成的区域[1].
  
  射门区域划分:为便于对进球的位置进行统计与分析, 将半场划分为4个主要区域[2] (图2) .
  
  图1 场区划分

  
  图2 射门区域划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往届参赛成绩
  
  自2002年第14届釜山亚运会男足比赛执行年龄限制开始, 中国队的参赛成绩波动较大 (见表1) , 在第14届和第15届亚运会中, 中国队综合排名第五, 从16届亚运会开始, 中国男足成绩大幅下滑, 再到17届亚运会只有16支队伍参赛的情况下排名第15, 3场比赛只打进1球失5球, 是中国足球参加国际比赛以来的最低成绩。在第18届亚运会上, 中国队成绩未有大的突破, 但与上一届相比, 球队表现有极大改善, 24支参赛队综合排名第九, 尤其在进球方面, 4场比赛中共打进14粒进球, 远高于往届。
  
  表1 亚运会男子足球改制以来中国男队参赛成绩一览表

  
  2.2 中国男足球队结构变化特征
  
  2.2.1 中国男足的身高、体重、年龄的基本结构
  
  身高和体重是衡量运动员身体发育的重要指标, 克托莱指数 (体重/身高×1 000) 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匀称度的复合指标, 反映人体的充实度, 也是运动员身体质量的基本评价标准之一[3].数据显示:本届亚运会中国队的平均身高为180.30cm, 与前2届相比略有下降。平均体重为71.65kg, 与前2届相比下降明显。克托莱指数为397.39, 与往届相比下降明显。这也解释了本届中国队在与对手的直接拼抢中处于下风的原因。通过对近3届队员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的比较, 中国青年队员的身体强度出现明显下滑, 以克托莱指数的降低最为显着, 在与对手进行身体对抗时难以适应, 无法有效执行预定的战术安排。
  
  在球员年龄方面, 本届的平均年龄为22.20岁, 与前2届相比明显提高。主要是由于在前2届球员的选择上, 以21岁球员为主, 目的是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本届亚运会中, 主要以在联赛中有突出表现的U23球员构成。与一些派出U21球员的国家 (如日本、沙特阿拉伯) 相比, 中国队在年龄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表2 第16~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平均身高、体重、年龄基本情况一览表

  
  2.2.2 中国男足球员来源与分布
  
  不同地区足球的普及程度对选拔优秀运动员具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对16~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共60名队员的籍贯进行统计 (见图3) , 前2届球员籍贯相对集中于辽宁及山东, 这与当地足球发展的氛围息息相关, 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较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优势。现如今球员的选拔更为分散, 逐渐完善选拔机制, 更重要的是足球项目在各地区的迅猛发展。但部分偏远地区的职业足球发展较差, 如新疆、陕西等区域拥有浓厚的足球氛围, 但由于缺乏顶级俱乐部, 对于青年职业球员的培养尚且不够。
  
  图3 第16~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球员籍贯统计图

  
  从中国队球员所属俱乐部来看, 球员的选拔来源有3种, 来自于中国职业联赛中超和中甲俱乐部以及留洋球员所构成。本届亚运会, 队员大多来自于在中超赛场优异表现的球员, 国家队的选拔机制愈发透明与公正, 年青球员的大赛经验对于入选国家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2.2.3 比赛阵型特征
  
  中国队在小组赛中坚持采用4-2-3-1的首发阵型, 该阵型特点是防守稳固, 重点防守区域放在中场, 阵地进攻较差, 4名后卫前配置两后腰, 防守覆盖整个中路[4].在进攻时依靠两边前卫突破对手防线, 通过边路传中的方式与同伴配合获得进球。但面对强身体对抗下的逼抢及高速冲击时, 中国队的边路进攻被限制, 中场组织比较困难, 大多通过后场直接长传找前锋, 由于足球队员跑位不明确, 难以形成进攻配合的接应点。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形下, 中国队主动变为4-4-2阵型, 加强阵地进攻, 球员之间有更多的策应和配合, 获得了射门机会进球。
  
  2.3 进攻特征分析
  
  2.3.1 射门表现
  
  足球比赛最终要通过射门进球得分获得胜利[5].中国队在4场比赛中共有54次射门, 打进14粒球, 平均每射门3.86次进1球, 平均每场进球3.5个 (见表3) .在对阵叙利亚和阿联酋时, 获得射门机会较少, 但射门效率最高;对阵沙特阿拉伯时, 由于对方的针对性防守, 起脚射射门时常遭到对方后卫队员的直接破环, 射门效率最低。
  
  表3 第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射门情况一览表

  
  2.3.2 进球时段特征
  
  把比赛的90min均分为6个15min时段, 再加上上半场、下半场的补时时间, 全场比赛共分为8个时间段, 不同时段的进球数量及比例存在差异[2].对中国队的进球时间进行统计 (见图4) , 在各个时间段中国队均有进球, 其中上半场的最后阶段31~45min进球数最多, 其次是在61~75min、76~90min, 上、下半场开场时的进球数最少。反映出在开场时更多的采用试探战术, 在稳定防守的前提下逐渐寻找射门机会, 前15min只打进1粒进球。随着比赛的进行, 对对手有一定的了解, 想要进球并进行针对性进攻, 获得更多进球。下半场随着比赛进行, 队员体能下降, 失误增多, 在这段时间内进球明显增多。
  
  图4 不同时间段的进球个数

  
  2.3.3 进球方式特征
  
  通过对中国队共14粒进球的方式进行统计[6] (见图5) , 中国队的进球方式多样, 但主要进球得分方式为头顶球以及抢点直接射门。通过边路传中后形成的头顶球或抢点的直接射门形成了巨大威胁。同时在比赛中较为突出的是通过远射进球以及任意球直接破门。但同时暴露出存在的进攻问题, 队员的接球调整射门能力和运球突破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进攻方式单一, 在阵地进攻时太过于依赖边路传中后对于高空球的争抢, 直面对方防守时进攻效率不高。大多进球是通过远射、抢点的方式打进, 在全部14粒进球中, 只有1粒进球是韦世豪在罚球区前沿, 突破防守队员后打进。
  
  图5 不同进球方式的比例

  
  2.3.4 进球队员位置特征
  
  在本届亚运会中国队的14粒进球中, 中场球员进球最多 (64%) , 其次是前锋球员 (22%) , 后卫队员比例相对较少 (14%) (见图6) .在现代足球中, 中场和前锋球员往往没有明确的位置划分, 例如中国队的韦世豪与黄紫昌等球员, 既可以作为前锋队员, 也可以作为攻击性中场队员给对手造成威胁。后卫队员不仅要求做好防守, 在进攻端也要积极参与。在攻防转换后及时插上, 获得在空间和人数上的优势, 寻求更多的破门机会[2].现代足球的发展对各位置球员提出更高要求, 各位置队员不仅要完成本位置职责, 还要能够胜任其他位置的打法。
  
  图6 不同位置队员的进球比例

  
  2.3.5 进球区域特征
  
  对第18届亚运会中国队的进球区域进行统计[2] (见图8) , 结果显示在2区进球数量最多, 其次是3区。进球主要集中在球门的正面区域 (1区、2区、3区) , 在罚球区内 (1区、2区) 的进球数多于罚球区外 (3区) .这表明中国队在比赛中更注重在球门正面区域进攻的机会, 尤其在罚球区内正对球门的区域, 制造射门机会获得进球。2区距离守门员的控制区域较远, 同时防守队员在此区域不敢贸然犯规, 是进攻和创造射门的最有效区域。
  
  图7 不同区域的进球比例

  
  2.3.6 整体进攻战术的运用特征
  
  对中国队在亚运会比赛中表现的进攻战术情况进行观察, 选取以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1] (见表4) , 中国队进攻的主要手段是边路进攻, 其次是中路进攻。在4场比赛中, 边路和中路进攻的比例分别为43%和22%、42%和28%、35%和17%、44%和15%, 主要是通过边路传中的方式完成最后的进攻。在所有14粒进球中, 有5粒来自于边路进攻, 虽在有限的快速反击中获得3粒进球, 但很少采用转移进攻与快速反击。
  
  2.3.7 传中球特征
  
  在中国队的进攻方式中, 边路进攻占据很大的比例, 而边路传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效果。通过对中国队在比赛中传中球的观察, 在4场比赛中传中球的尝试次数差异较大, 在对阵东帝汶队和沙特阿拉伯队使用较多, 分别为36次和24次, 对阵叙利亚队和阿联酋队时尝试传中球的次数较少。成功率波动较大, 尤其在淘汰赛对阵沙特阿拉伯队时, 传中球的成功率只有17%, 也是影响比赛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
  
  表4 第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整体进攻战术的选择情况一览表

  
  表5 第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传中球情况一览表

  
  2.3.8 定位球的组织进攻特征
  
  随着足球技战术的发展, 在双方实力均衡的状况下, 定位球往往影响到比赛的最终结果[1].中国队在角球进攻时, 罚球的落点主要集中于前点, 多通过战术角球的形式组织进攻 (见表6) .在与东帝汶的比赛中, 充分发挥了作用, 但在其余3场比赛中, 由于对手采用强身体对抗, 中国队在争抢中很难形成射门机会。
  
  在前场任意球的组织进攻中, 由于中场球员姚均晟脚法突出, 始终作为任意球的主罚手。中国队基本采用配合射门的进攻方式, 在4场比赛中配合射门的比例达到87%.但在2次直接射门的尝试中, 获得1粒进球, 效率极高。因此在不同的比赛情境下, 我们应根据自身及对手的特点, 选择最为有效的罚球方式。
  
  2.4 防守特征分析
  
  2.4.1 整体防守策略
  
  进攻与防守是足球比赛永恒的两大主题, 防守水平的高低与比赛的胜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本届亚运会中, 中国队主要采用混合盯人的防守方式, 人盯人与区域盯人相结合[7].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 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防守区域, 对对方的核心队员采用人盯人的防守方式, 最大限度的去限制核心队员的发挥:在场上的某些区域实行区域盯人, 当某一个区域防守失败, 对手突破防守时, 相邻近区域的队员及时进行补防, 力求达到整体防守的平衡。
  
  表6 第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定位球的组织情况一览表

  
  2.4.2 防守成功区域特征
  
  通过对第18届亚运会中国队防守方面的录像观察与数据统计整理[1] (见表7) , 在4场比赛中, 中国队防守成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后场, 分别达到50%和44%, 前锋队员大多采用干扰性防守动作, 延缓对手的进攻速度, 迅速主动地退回到中场重新组织防守。在对阵阿联酋队与沙特队, 中场的防守成功比例低于后场, 各队在中场都采取了积极抢、断、堵、铲、顶及紧逼等行为, 中国队在中场的防守缺少战术上的配合与队友支援, 在对手的强硬逼抢下显得难以适应。后场防守行为的对抗和身体接触更加激烈, 防守队形集中在中路, 加强了禁区内外纵深空间的保护, 后卫队员之间的协调与保护以及中场球员的快速回防使得攻方想在这一区域突破难度较大。因此, 后场中路的防守成功率更高。
  
  表7 第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防守成功区域分布一览表

  
  2.4.3 争顶球特征
  
  头顶球的争夺也是检验球队防守的一项重要指标[8].通过对中国队比赛中的争顶球进行观察统计 (见表8) , 在4场比赛中由于对手的不同特点, 争顶的总次数相对差异较大, 在成功率方面, 对阵东帝汶和叙利亚时具有明显的争顶优势, 成功率分别达到了65%和66%, 在对阵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时, 队员在争顶时差异不大, 但对于争顶后二点球的保护, 对手表现明显优于中国队。因此中国队要加强争顶时队员之间的协防与保护, 尤其要加强对于二点球的控制。
  
  表8 第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争顶球情况一览表

  
  2.4.4 失球特征
  
  在本届亚运会比赛中, 对手通过抢点射门、运球射门、接球直接射门和接球调整射门的方式形成了5粒进球[7].失球都是在2区打进。防守队员处理球失误以及向前过度逼抢而忽略了身后的空挡, 后卫队员的盯人不紧及回防不及时是造成失球的主要原因[8].
  
  表9 第18届亚运会中国男足失球情况一览表

  
  2.4.5 定位球的防守特征
  
  中国队在4场比赛中对于角球的防守实施人盯人和夹防相结合的战术, 利用自身的身高和头球优势, 再加上整体阵型的快速回撤, 通常有7~9名队员参与防守, 对方难以形成对球门的威胁。
  
  在前场任意球的防守上, 主要采用2~3名队员站人墙, 其他队员采用人盯人的防守方式, 通过贴身逼抢、高空球的争夺与球员间的保护、协防相结合, 控制对方的二次进攻[7].
  
  3 结论
  
  亚运会男足队员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呈下降趋势, 年龄呈现上升趋势。选拔队员时注重于综合表现和大赛经历, 倾向效力于高级别联赛证明自身实力的球员。队员所在地域籍贯更为分散, 足球氛围浓厚的地区更有利于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
  
  中国队主要采用4-2-3-1的首发阵型, 利于快速反击, 但攻守不平衡, 对球员的能力要求高。面对高强度的身体对抗, 中场球员无法形成对中场区域的有效控制, 防守效率较低, 进攻主要依赖于边路的传中以及中路的直接长传。因此应根据对手特点和比赛形势, 积极主动地变换阵型与战术打法。队员应增强个人多方面能力, 提供更多的战术选择。
  
  在进攻方面, 4场比赛获得14粒进球, 平均每射门3.86次进1球, 平均每场进球3.5个。在进攻战术选择上更多地采用边路进攻, 其次是中路进攻。依靠前卫队员的速度优势形成边路传中, 完成射门得分的主要方式是接球直接射门和头顶球。球门正面区域的进球多于侧面区域, 2区进球最多。不同位置球员得分存在较大差异, 中场球员进球最多。在进球时间特征上, 上半场31~45min进球的比例最高。在定位球进攻方面, 角球多发往前点寻求战术配合, 前场任意球主要寻求传高空球后的配合, 很少采用直接射门, 但在2次直接射门尝试中打进1球。因此应根据对方的防守特点与罚任意球的位置, 适当提高直接射门的比例, 变换进攻方式。
  
  在防守方面, 中国队多是在中后场进行拼抢, 采用人盯人结合区域盯人的混合防守方式。把防守的重点放在中场区域, 争顶时对于球的第二落点的保护以及丢球后的反抢力度不够, 频繁造成对本方后场的威胁。失球主要发生在2区, 后卫队员盯人不紧和回防不及时, 是造成失球的主要原因。对于定位球的防守实施人盯人和夹防相结合的战术。因此应提高防守运动员的注意力及专注度, 增转换中及时稳固防守阵型, 通过协防等手段限制对手进攻。
  
  参考文献
  
  [1]于泉海, 程公, 高峰, 等。第16届亚运会男子足球决赛阶段4强球队攻防战术体系特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0 (2) :95-98.  
  [2]薛俊, 刘天彪, 李煜, 等。现代足球比赛进球基本特征与规律研究---以第14~20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38 (8) :125-129.  
  [3]张宁, 王文宾, 许彩明。第19届世界杯足球运动员身体指标与运动成绩相关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4) :81-83.  
  [4]郭志刚, 陈效科, 侯学华。4-2-3-1足球阵型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02) :104-106.  
  [5]贺�, 张廷安, 杨光。2013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射门及进球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38 (6) :119-125.  
  [6]张莹。2011年亚洲杯决赛阶段中、日、澳、韩四队进球特点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7 (10) :69-72.  
  [7]皇甫毅, 朱小平。2010-2011赛季欧洲足球冠军联赛巴塞罗那队攻防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47 (6) :35-39.  
  [8]赵刚, 陈超。足球比赛表现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 2015, 35 (4) :72-8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