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太平洋岛国土着长期处于被殖民状态,不断徘徊于外来文化与自己信仰的摩擦碰撞中,其兴盛的文学作品也无处不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强势渗透与维护传统的抗争;他们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身份,不论是苦苦想要保留的传统身份,还是竭力想融入新文化中的角色,或是作为一个矛盾体而痛苦挣扎着.从这些本土作家的笔中,读者能深刻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南太平洋岛国的衍变.
关键词:南太平洋岛国; 土着; 中心; 身份;
作者简介: 姚欣苑(1987-),女,安徽六安人,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 吴正英(1977-),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
基金: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南太平洋岛国三大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SK2019A0753); 安徽三联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南太平洋岛国土着文学与移民文学研究"(201910959041)的部分研究成果;
0 引言
南太平洋岛国(以下简称南太岛国)指的是太平洋上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的大洋洲岛国,他们曾是英美等列强的殖民地,被统治历史长达数百年之久,目前有14个国家已经独立,其中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库克群岛、瑙鲁、汤加等.这些岛屿的优秀作家们通过诗歌和短篇小说记录了岛上经济与文化的兴衰更替,以及祖辈世代积累的习俗、文化精髓与外来文化之间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1 南太平洋岛国土着作品的中心主线
通过分析南太岛国本土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可发现主要以三个中心主线展开.
1.1 爱情与生活故事
描述的爱情故事大多以男女为追崇真爱至上而奋不顾身.在斐济作品《飞》中,"她"勇于冲破门第观念,宁愿自杀也要与一个被她父母和所有亲戚鄙夷,来自社会底层的"他"在一起,因这遥不可及的爱而冤枉入狱的"他",也并未停止对"她"的爱.他们之间的真情和勇敢让人动容.在以生活为主题的作品中,多数以描述具有神话色彩的生活故事为主.库克群岛作品《鼓》,流传着阿乌树后静静听音乐的幽灵,两个小孩被惩罚捕获大鲨鱼,危难时刻帮助他们的神秘人,最后从奶奶口中得知他可能是六十年前就去世的出色猎鲨手卡罗依爷爷."土着各国的民间文学(口头诗歌和民间故事)也为其文学直接提供养料".
1.2 殖民文化的强势渗透
白人文化的逐步渗透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白人怀揣着不同的目的而土着人民也给与不同的回应.
(1)初期来访.白人被利益所驱来到岛上,岛民从最初的被迫友好到被激怒而反抗.库克群岛作品《为了檀香木》中,白人为寻找檀香木而闯入,他们受到酋长级的待遇--岛民用歌舞、佳肴和女人,甚至包括酋长老婆来欢迎他们;后来白人因偷盗神灵的物品,激怒了土着们,但土着们因忌惮他们的枪,"友好"地送走了白人.(2)初步渗入.白人传教士驻扎在岛上开始传播新教和技术,土着从最初的排斥,到少数年轻人的追随.巴布亚新几内亚作品《黎明的枪声》中,部族仍停滞在落后的生活中,而少数思想新潮的年轻人却不顾村民及族长的阻挠,开始追随白人布教.随着传教慢慢渗入,一部分人也逐渐对自己的信仰产生质疑.(3)和谐共处.传教逐步推广,殖民也慢慢形成规模,两种信仰并存;斐济作品《一个做祷告的人》中,岛上村民被残忍杀害,警察还没赶到,神父通过上帝的指引指出了所谓的杀人犯,所有人深信不疑.可见,村民对白人信仰和上帝力量的绝对信任.(4)矛盾激发.两种信仰不断冲突,阶级矛盾激化,土着对殖民统治甚至是上帝的信仰产生了质疑和反抗.巴布新几内亚作品《货物》赤裸裸地揭露教会的丑恶嘴脸,他们宣扬"不要偷盗"理念,却在别人眼皮下做贼.
1.3 神灵的维护与传统习俗的传承
当直面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一部分土着,尤其是老一辈仍然坚守拥护自己的文化和信仰.为维护神灵,土着可以与一切与之违背的力量抗衡.《为了檀香木》中,他们容忍白人的各种索取、随意剥夺,但当他们偷取酋长家东西时,部落人们奋起报复,因为酋长家的任何东西都被认为是神灵的,这足以说明神灵在他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威严.对于凝结着祖祖辈辈智慧的物品,老一辈也会用心维护.斐济作品《礼物》中,奶奶亲手为孙女制作一个工艺复杂的传统梅西席,那时基本都用被单或床罩,但奶奶却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送给孙女当入学礼,也在提醒孙女铭记传统.
2 南太岛国土着文学中的身份追寻
在土着作家笔中,一个个鲜活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都紧紧围绕着主体身份的丧失与争夺,对个人与国家主权的考量与追寻.
2.1 传统文化的拥戴者
随着白人文化侵蚀,部落酋长力图维护自身权利,与之抗争,老一辈人更是对传统有着崇高的敬畏."宗教更迭会破坏本土传统,触及当地有权阶级的既得利益,威胁到他们的权威",因此遭到部落首领的强烈抵制.《黎明的枪声》中,头人布买用"要人们绝对服从的语气"召唤大家,他对妻子们命令式口吻,都显示出极力维护的权威.少数年轻人追随白人传教士,在他看来不仅是对祖先不敬,更是对他权威的挑战,他号召大家扫清任何与祖先意愿或者说不利于他统治的一切人和力量.老一辈则在默默传承祖辈世代积累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巴布亚新几内亚作品《别动那只鸟》中,主人公的爷爷父亲时刻警告他"别动那只鸟",海鸥被他们视作珍宝,是被给予崇高敬意的神物.他大伯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提醒他"千万别杀死海鸥",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时刻向后代传递着文化.
2.2 新文化的追随者
当白人文化与土着文明正面交锋时,一部分人选择坚守自己的文化,固步自封;另一部分人却善于接受新事物,为了自己的困境找到出口,抑或是为了整个民族的未来.那些长期处于贫困生活和疲累劳作中的人们,白人上帝给了他们新的精神寄托.斐济作品《改变信仰的人》,"自开始去教堂做礼拜以来,从没缺席过一次……她感到有一股力量迫使她非去不可";女主人公一家五口洗脸吃饭睡觉都在一个房间,装衣服的箱子有蟑螂爬出,镜子拿起来就咯吱作响.她信了几十年的信仰并没有带来好日子,她改变了信仰,丈夫因此发怒,直到最后被打死都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土着多数仍过着较原始的生活,甚至处于旧石器时代.《黎明的枪声》中,塔那瓦和一些年轻人与白人为伍,学会了认字、看书,睡上了有毛毯的床,喝着茶吃着白米饭.为了惩罚和白人在一起,族人要杀了他们;塔那瓦仍不愿放弃传教事业,他跟父亲强调,白人是在"想方设法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必须得变一变啦",最后塔那瓦直到被族人烧死仍然坚定自己的信仰.
2.3 沉睡中的觉醒者
然而,岛上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坚定,在殖民初期和鼎盛时期,有些人内心不断挣扎,最终找到思想的出口.初期,新旧两种文化不断摩擦,激发一部分人对传统不足的反思.汤加作品《思变》中,西奥内历经辛劳迎来大丰收,可头人立马下令让他上交大部分收获,外加一头肥猪庆祝自己儿子回村度假,这让西奥内儿子的学费又没了着落;他厌恶这旧风俗,头人的一言堂,滥用权威、残酷掠夺的作风.对别人而言,头人让准备猪那可是件骄傲的事,可见"受祖宗的教训太多",但西奥内不同,他渴望"上帝来帮助我们,把残酷变成博爱",他意识到传统祖制的不足,他的觉悟是超前的.当土着完全接受了白人的宗教及管理,认为耶稣是博爱的,提倡人人平等;然而,总有一些人会先从麻痹中醒来.巴布亚新几内亚作品《老人的报偿》中,达怒巴为表示忠诚,将两个儿子送入战场帮白人打仗却不幸战死,赢来一个打着"种族友爱"幌子的奖章;自始至终白人对土着只有蔑视,嘲笑他们的着装、粗鄙的行为,甚至在仪式结束后又将老人以醉酒和危害治安罪再一次关进黑牢.老人彻底醒悟,白人"决不会将你当人来看",作为村里最虔诚的教徒他辱骂了上帝,认清了所谓友爱的白人.
3 结语
南太平洋岛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土着民族的生活及生产发展一直受到很大的局限,再加上其诸岛被西方列强长期殖民的独特经历,造就了土着复杂的多元文化及价值观,也促使土着文学中三条中心主线的形成,这些主题通过作家笔下典型人物形象真实地传递着作者的心声,传达着南太岛国民族的呐喊.是保持传统的初心,还是负重前行,或许对如今的土着民族来说,仍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参考文献
[1] 阿莱菲纳·乌基.飞[M]//街上的面容.潘强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236.
[2] K·卡乌拉卡.鼓[M]//安着木腿的人.罗齐平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253.
[3] 马祖毅.当代大洋洲短篇小说概况[J].世界文学,1991,(06):72.
[4] 玛·克罗科姆.为了檀香木[M]//烟草.马振伦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244.
[5] 本杰明·乌姆巴.黎明的枪声[M]//街上的面容.王风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251.
[6] 约翰·苏克戴奥.一个做祷告的人[M]//街上的面容.郭惠君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243.
[7] 卡马·凯尔皮.货物[M]//街上的面容.杨永丽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282.
[8] 王敬媛.从基督教入侵看西方国家对汤加的殖民[J].太平洋学报,2014,22(11):37.
[9] 雷吉艾里·拉卡尔.礼物[M]//烟草.罗齐平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294.
[10] 阿瑟·贾沃迪姆巴里.别动那只鸟[M]//街上的面容.王善齐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297.
[11] 维李索尼·托西埃.改变信仰的人[M]//烟草.王天珍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291.
[12] 维利·维泰.思变[M]//街上的面容.张乃惠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301.
[13] 亚瑟·贾沃蒂姆巴里.老人的报偿[M]//自由树上的狐蝠.鲁韦昌译.合肥:安徽大学大洋洲文学研究室出版社,198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