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始皇为稳固其统治,在文化思想上采取“焚书”的措施,致使先秦文献典籍散失极为严重,对六经的传承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由于焚书的指向性、传承方式的差异性以及六经各自的特性,焚书影响下的六经学术传承情况也有所不同,需要具体分析。除焚书外,秦汉之际,动荡不安的局势也对六经的传承产生了破坏。
关键词:焚书;六经;传承
1、秦“焚书”事件
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为稳固其千秋大业, 在思想文化上采取焚书措施,以禁绝颂古非今的思潮。秦始皇“焚书”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1]这是有关秦焚书之事最为详细的记载。
秦“焚书”之事,又见于《史记·六国年序表》:“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讥刺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 惜哉! 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1]又见《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1]又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废,秦拨去古文, 焚灭 《诗》《书》, 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1]
据以上材料,秦始皇焚书对先秦文献典籍尤以六经传承的影响可见一二。《史记·儒林列传》中“六艺从此缺焉”[1]说明了司马迁的观点,认为秦焚书造成了六经废缺。 持有此类观点的还有刘歆,其文《移书太常博士》:“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2]
还有东汉王充论述“秦焚书”,肯定焚烧了《诗》《书》,多了“着刑书者”。 东汉赵岐亦在《孟子注疏》序中论述:“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秦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 ”[3]认为秦焚之书为“经术”。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秦“焚书”并没有造成“六艺从此缺焉”。 宋郑樵在《秦不绝儒学论》中认为:“萧何入咸阳, 收秦律令图书, 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 其所焚者,一时间事耳! ……《诗》有六亡篇,乃“六笙”诗,本无辞;《书》有逸篇,仲尼之时已无矣。皆不因秦火。”[4]
元马端临提出:“《诗》、《书》、百家语之在人间者焚之,其在博士官者存之,盖亦知其本不可废也。”[5]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论述:“后世‘六经’亡缺,归罪秦焚,秦始皇遂婴弥天之罪,不知此为刘歆之伪说也。”[6]并且按《史记》及诸传记条别进行证明。秦代“焚书”,无疑是一场文化的浩劫。然而,由于焚书的指向性、六经各自特性以及传承方式的不同等因素的差异,秦代“焚书”对六经传承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因此不能统而论之。
2、六经传承在秦“焚书”之前后
2.1、《诗》
《诗》最早以歌讽的形式流传,在春秋早期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文本。至战国时期,由于国家动荡,战乱不断,《诗》的文本纷繁淆乱。至秦 “焚书”:“非博士官所职,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1]《诗》的诸多文本被焚毁,但博士官所有的《诗》并未被烧毁。 正如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所说:“夫博士既有守职之藏书,学者可诣吏而受业,《诗》、《书》之事,尊而方长”[6]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说:“《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1]。 《汉书·艺文志》:“《诗》之所以“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 ”[2]可知,《诗》并未因秦“焚书”而完全缺失。“汉兴,鲁申公为《诗》训诂,而齐辕固生、燕韩生皆为之传。 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意。 与不得已, 鲁最为近之。 ”[2]
这说明汉代学者重新整理《诗》文本,是对《诗》学的重现建构。 《汉书·艺文志》中记《诗》学着作 16 种,全部是汉代新着。这些着作在解读上虽有战国《诗》学的传承,但更多的则打上了汉代的烙印。 《汉书·艺文志》中未记载上海博物馆存出土的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亦是鲜明的例证。由此,秦“焚书”虽未将《诗》完全烧毁,但也致使其被汉代学者重现构建。
2.2、《书》
《尚书》原本只称《书》。 孔安国《尚书序》曰:“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7]
说明了《书》称作《尚书》的时间(概是西汉时期)及其缘由。《汉书·艺文志》:“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2]《尚书》古已有之,再者《论语·为政》引过《尚书》:“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8]亦可证明《尚书》于先秦时期已经存在。
秦“焚书”致使《尚书》大部分被烧毁。 不过,从“非博士官所职”推断,博士官当时仍合法地保存着包括《尚书》在内的一部分典籍。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1]《尚书》并未完全缺失。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1]
最先重新传授《尚书》的是济南伏生,或是伏生年迈 、语辞不清 ,或是语言不通、方言有阻,晁错记录的《尚书》质量不高。 后孔子旧宅中发现藏本,《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2]
照伏生今文《尚书》,对古文《尚书》进行解读,共整理出 58 篇。 据此,无论是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秦始皇焚书几乎给《尚书》带来了灭顶之灾。
2.3、《礼》
《论语·八佾篇》中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7]可知,远在夏商之时,已有“礼”。但“文献不足”亦说明在孔子之时,夏礼、殷礼仅存传说,已经没有文献可以考证。 正如《史记·儒林列传》:“《礼》 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1]。 《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9]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8]说明周礼于春秋之时,还比较完备。至秦“焚书”,由于《礼》在“百家语”之列,故而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焚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1]
至汉时,鲁人高堂生最能讲《礼》,其《士礼》实为现在的《仪礼》。 《隋书·经籍志》曰:“又有《古经》出于淹中,河间献王好古爱学,收集余烬,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 ”[10]即记载了秦时孔鲋藏于鲁壁的《礼古文》56 篇为古文,孔安国献于武帝。由此,秦“焚书”对《礼》造成很大的毁坏,幸于有藏书发现,《礼》才得以流传。
2.4、《乐》
《庄子·天下》中载有:“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文王有《辟雍 》,武王 、周公作 《武 》。 ”[11]《汉 书·艺文志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2]可知,先秦时期已有《乐》的存在。 继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 又为郑卫所乱, 故无遗法。 ”[2](《汉书·艺文志》)这说明,《乐》在秦“焚书”以前就遭到了破坏。
“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汉初,虽《乐》音能纪,却不知其义。武帝时,河间献王得不到《乐》,故而“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2]。
这均说明汉时,《乐》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沈约《宋书·乐志》:“及秦焚典籍,《乐经》佚亡。 ”[12]认为《乐经》的佚亡是由于秦始皇“焚书”。其实不然,《乐》在秦“焚书”前已然遭到破坏,故而《乐》佚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秦始皇“焚书”。
2.5、《易》
《 周易 》 是一部占筮之书 , 原只称 《 易 》。 《 汉书·艺文志》:“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2]说明了《易》自上古就已存在,并且越来越完善。至秦“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1]《汉书·艺文志》:“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2]仅此简单地说《易》未被焚毁,并不严谨。 实则,《易经》被看成是占卜一类的书而没有被焚毁。 而《易传》解说《易经》,为各家所演绎、发挥,属“百家语”,亦在焚禁之列。 所以,今本《易传》
与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易传》有所差别,尤其是帛书《二三子问》《衷》等篇,几乎不见于后世。 故而,《易经》为占卜之书而免于被焚,《易传》却在焚禁之列。
2.6、《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孔子曾整理、修订过《春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3]秦始皇焚书“非秦记皆烧之”,故而原来先秦各国的史籍几乎全被燔毁。以致,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图书时,史书无法独立成一部,只有附于“春秋家”之下。《春秋左传》为鲁国史记,应在焚禁之列却又未被焚毁。 概是由于“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2]
汉兴之时,北平候张苍、贾谊等人皆修《春秋左氏传》。 景帝时,董仲舒为《春秋》博士。 故而,《春秋》受秦代焚书影响不大。
3、秦汉之际影响六经传承的其余因素
据上文分析,秦始皇“焚书”对六经的传承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大。 至汉时,六经衰微,不仅是秦“焚书”的后果,还有其他原因。 当时书籍并没有全焚,秦始皇收集藏在了阿房宫。 大量书籍被运至此,最后改变这些典籍命运的是刘邦和项羽二人。秦二世时天下大乱,反秦力量四方呼应。当时楚怀王有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刘邦先入关中在灞上受子婴之降。刘邦尽抢美女珠宝。在项羽来时,他杀死子婴等秦廷宗亲,又在咸阳屠城滥杀秦民。 项羽放了一把火,不仅烧了阿房宫,在宫中的书籍也全化为灰烬,一本不留。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秦之焚书,焚天下之人所藏书耳。其博士官所藏,则故在。项羽烧秦宫室,始并博士所藏着焚之。 此所以后之学者咎萧何不能于收秦图书之日并收之也。 ”[13]
这说明秦“焚书”之后,秦汉之间动荡不安,六经等先秦典籍散失严重。 尤以汉元年,项羽军进入咸阳,焚秦宫室,致使秦博士官所藏之文献典籍损失殆尽。马非百先生指出:“博士官所职与博士所职不同,前者指机关,后者则为私人”[14]马先生所说可信。博士官这一机关可以藏书,属政府;而博士藏书却属个人,因而伏生才会壁藏《尚书》。故而,博士官所藏文献典籍在秦“焚书”时免于遭难,却遭项羽“焚秦宫室”之火。 故而,至汉,免于秦火的典籍,在战乱中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致使原本逃过一劫的典籍又致损失。
4、结语
据以上分析,秦代“焚书”对六经学术的传承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六经在秦代焚书影响下的各自的传承情况有所不同, 不能一概论之。 汉代,六经衰微还有秦汉之际局势动荡、战乱不断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赵岐.孟子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郑樵.通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 马 端临.文 献统考[M].清 浙江书局本 [Z].北 京 : 中华书局,2006.
[6]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
[7] 孔安国.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 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 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3] 胡三省.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 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