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分析国内外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阶段性差异入手,以综合运输的视角,总结了我国公路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剖析了公路在促进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快完善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议。
一、我国公路发展现状及特点1.速度快改革开放前,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全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公路交通投融资机制较为单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公路发展相对较缓,但仍快于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1949~1978年间公路里程年均增长率超过6.8%,远高于铁路、内河、管道年均分别3%、1% 和2% 的增长率。
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公路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以车购税、收费公路为代表的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政策的创新,突破了公路建设的资金瓶颈,再加上国道网、“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公路建设规划的指导,我国公路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10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00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4倍多。尤其是高速公路,更是创造了世界公路发展史上的奇迹。1988年20.5公里长的上海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启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元年”,至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4万公里,年均增长率超过20%,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二位。
2.互补性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是由多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既有竞争性,也有互补性。但就我国情况而言,公路交通的发展对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公路运输方式的发展和运输量的增多,给其他运输方式带来了更多的需求,越来越紧密的协作将有助于提高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使各自的市场不断扩大、服务不断延伸。
干线公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弥补了铁路发展缓慢的不足,促进了不同运输方式的共同发展。铁路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出行的增加,以铁路单一方式为绝对主导的运输结构,使得铁路运输愈发紧张,运能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仍然沿用以往基本依靠铁路单一方式为主的建设发展模式,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世纪80 年代后期至今,快速扩大的公路交通网络,尤其是干线公路网络,有效弥补了铁路运力的严重不足,同时也给铁路、水运、民航等运输方式带来更多需求,实现了共同发展,这集中体现在运输总量和运输结构的变化上。截止到2009年底,除水运客运周转量外,铁路、公路、民航客运周转量分别较1960年增长了12倍、93倍和2000多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1%、9.7%和168%;公路开始分担中长途运输,铁路旅客周转量占比从1960年的76%下降到2009年32%,而同期公路旅客周转量占比由17%上升到54%。货物运输量和运输结构的变化和客运基本一致。
集散公路系统逐步完善,改善了港口、铁路和航空运输的集疏运条件。以港口为例,目前,全国33 个主要港口都有干线公路连接,其中有高速公路直接连接的港口达到25个,接近总量的80%,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广州港和深圳港都拥有两条以上高速公路连接。集疏运公路在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提高港口效率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2009年底,我国规模以上沿海港口吞吐量超过47亿吨,较1985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12%。其中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集疏运中,公路承担比重在90%左右,是港口集装箱最主要的集疏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