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论文研究热点范文10篇之第五篇: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和历史演进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后, 在台湾执政当局数次更替、"台独"分裂势力"时隐时现"的过程中, 我军拉开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序幕, 持续做好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两岸关系回暖后, 对台军事斗争准备有所缓和;在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重返执政舞台后, 又掀起对台军事斗争准备高潮。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式、力度不断发展变化, 并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改革开放后; 对台军事斗争准备; 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后, 在台湾执政当局的数次更替、"台独"分裂势力"时隐时现"的过程中, 我军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式、力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研究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内涵, 回顾我军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历史, 总结宝贵经验, 对现形势下我军做好对台军事斗争准备, 促进两岸和平稳定, 以及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内涵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解释, 军事斗争准备 (Preparations for Military Struggle) 是指为满足军事斗争需要而进行的准备。核心是战争准备。1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面临的最迫切、最严峻的问题是如何反对、遏制、制止"台独"分裂活动, 无论是推动两岸的和平稳定, 还是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 一个重要的前提与基本任务就是反"台独"、反分裂。对台军事斗争准备, 是我军为满足对台军事斗争需要而进行的准备, 是打击"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强有力武器。调整军事部署、先进武器装备列装、机舰巡航、军事演习、发布国防白皮书等行为, 均能作为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有效手段。
二、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对台军事斗争准备
1988年蒋经国去世以后, 随着"台独"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台独"活动日益猖獗。为此, 我军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 时刻做好有针对性的对台军事斗争准备, 表明了我军在任何分裂势力面前绝不妥协的政治态度。
(一) 1988-2000年:
拉开改革开放后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末, 随着蒋经国的离世, 李登辉成为台湾地区的实际领导人, 其"台独"思想日益暴露。1993年11月, 在西雅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期间, 台湾当局首次公开抛出"两个中国"的论调。1995年6月, 李登辉以所谓私人身份公然访问美国, 大肆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言论。这一系列"台独"挑衅活动, 导致两岸关系恶化, 使台海形势骤然紧张。
针对李登辉当局和"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 我军进行了一系列反"台独"、反分裂的军事行动。从1995年7月21日至26日的导弹训练到1996年3月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 我军连续举行了7次军事演习。通过军事演习回应了"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 造成了台湾当局的恐慌, 起到了警告台湾当局的效果。随后, 为进一步震慑"台独"分裂行径, 2000年2月21日,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新闻办公室发表了题为《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台动武的三个条件, 显示了我军在台湾问题上决不妥协的态度。
(二) 2000-2008年:
持续做好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 严重破坏一个中国原则, 提出"一边一国"论, 企图利用"公投制宪"确立"台湾作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地位, 进一步扩大分裂成果, 向台军官兵灌输"台独"思想, 进行"去中国化", 进而加紧为实现"法理台独"做准备。我军根据陈水扁当局分裂活动特点, 有的放矢开展了一系列坚决的反制斗争。
一是法理准备。在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中, 充分宣扬反"台独"军事斗争的合法性、合理性。针对陈水扁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一系列挑衅行为, 2005年3月14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首次明确提出在三种情况下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 这项法案既坚持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 又清楚地确定了分裂国家的犯罪表现及惩治办法, 对遏制、制裁"台独"势力, 提供了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法律依据。
二是军事斗争准备。《2004年中国的国防》明确了我军促进统一、反对分裂的目标与任务, 以及通过武装力量反制"台独"的神圣职责;我军将主要精力放在台海问题上, 对台一线作战部队积极展开备战训练, 筹备军事演习;我军以一系列大规模、针对性强的军事演习予以回击, 如"蛟龙-2004"两栖登陆作战演习、"北剑-2005"军演、2006南海军演等等。
(三) 2008-2016年:
两岸关系回暖, 对台军事斗争准备有所缓和。2008年5月, 马英九上台后, 两岸关系开始回暖, 在其任期内, 基于"九二共识"的两岸会谈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建立也成为重点关注的内容。然而, 马英九当局在两岸关系上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政治主张, 其消极性、投机性明显, 对两岸统一议题具有严重的负面效果。因此, 两岸关系陷入"只经不政"的僵局。
我军为打破两岸"只经不政"的僵局, 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前进, 做出了一系列努力:通过阅兵展示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进行常规性联合演习等军事活动;发布国防白皮书, 明确我军担负的首要战略任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军事威胁, 有效维护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安全;坚决捍卫祖国统一。"2通过多种手段警告台湾当局, 有效震慑了任何敢于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和领土主权完整的敌对势力, 岛内顽固"台独"势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再叫嚣"以武拒统".
(四) 2016年至今:
掀起又一次对台军事斗争准备高潮。2016年, 以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重返执政舞台, 绿营全面掌控台湾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资源, "台独"势力对抗大陆的心态也日趋膨胀, 对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冲击。对此, 我军以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手段予以回应。
一是在政治上表态震慑"台独"势力。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这是历届中央对台政策的根本原则, 容不得任何人讨价还价, 台湾当局试图回避、绕开一个中国原则, 是不现实、行不通的。特别是针对"台独"分裂势力, 强调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 把立场变成措施, 更在报告中提出:"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3表达了反分裂、反"台独"的决心。
二是在军事上展示高频度军事存在。蔡英文上台后, 我军在近两年时间里通过高频度的军事活动, 展现了对台方向上的军事存在, 不断打击"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2016年起, 空军出动轰-6K、苏-30、歼-11和侦察机、预警机等多架次军用飞机绕台湾岛执行巡航任务;2018年初, 辽宁舰首次进行远航训练, 由南海返航, 航母舰队沿"海峡中线"穿越台湾海峡, 打破了多年两岸军力不过中线的传统;2018年4月, 海军首次在南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2018年7月, 我军在东海海域划设"禁区", 进行大规模实弹演习。诸如此类的军事活动, 对"台独"势力构筑了动态加静态的军事威慑, 形成高压态势。
三、我军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主要经验
面对狡诈多变的"台独"分裂势力以及复杂的两岸形势, 我军始终坚持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强大武器, 以军事斗争准备为坚强后盾, 正确判断形势, 通过多样化军事手段, 积极影响两岸政策策略的演变, 推动实现"一个中国"的政治目的。
(一) 始终把"使用武力"作为应对"台独"事变的坚强后盾。
"和平统一"一直是中共中央在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奉行的首要方针原则。但是, 随着台湾政局的变迁动荡, 两岸关系冷热交替、错综复杂, 使我们不得不做好以武力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 对于台湾问题, 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我军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时间里, 在不同时间段内对台采取的多种军事行动, 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达到了震慑"台独"势力的目的。所以, 只有时刻加强军事斗争准备, 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 把矛头时刻对准"台独"分裂势力和国外敌对势力, 令其始终忌惮我们的军事能力, 才能保证两岸的和平稳定, 台湾问题最终才能得以解决。
(二) 始终把军事斗争准备建立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
做好对台军事斗争准备, 以及如何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都离不开强大的国力支撑;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对遏制"台独"分裂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综合国力在今后的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中, 以及未来如何妥善解决台湾问题等方面, 具有决定性因素。不断增强的政治实力、军事能力, 将会更大程度震慑"台独"分裂势力, 干扰"台独"分裂活动;不断提高的经济水平、文化层次, 将会更大程度吸引台湾同胞追求两岸深层次、多领域的经贸合作交流, 影响台湾同胞追求两岸和平发展、促成两岸和平统一的诉求与心态。
(三) 始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心聚焦在排除外部因素干扰上。
台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内政, 是决不允许别国政府或外来势力干涉和插手的。1958年"八二三"金门炮战时的"联蒋抗美", 防止了台湾问题的国际化。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的"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这是中国的内政, 别人无权干涉"4, 显示了我们绝不屈服于国际压力的决心。中国对台湾的合法主权不容侵犯,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维护民族的尊严不容侵犯。
注释
1 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 (全本) ,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年, 第5页。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军事战略 (2015)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年, 第6页。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年, 第57页。
4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 北京:八一出版社, 1993年, 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