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军民融合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促进国防安全进步、科技水平持续提升、经济有序增长的重要抓手,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初步融合迈向深度融合的重要阶段, 恰逢百年不遇之大变局, 亟需立足国情、顺应大势、科学把握、明确目标, 在统筹全局下做好军民融合, 赢得战略优势。通过对军民融合的背景、意义及发展历程的描述, 阐述了军民融合的概念及发挥的作用, 结合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 进一步描述近年来军民融合所取得的成果, 梳理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暂存问题, 提出并探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 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新模式;
Abstract: As a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our country,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was an important grasp to promote national defense security progres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orderly economic growth.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an important stage from preliminary integration to in-depth integration,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unprecedented great change in a century.It was urgently needed to base ourselves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conform to the general situation, grasp scientifically and define the goals, and do a good job of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under the overall planning to win strategic advantages.By describing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t was elaborated that the concept and role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further described the achievements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 recent years, combed out the temporary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and explored a new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Keyword: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depth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existing problems; new model;
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发展,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一个空前密集的活跃时期, 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 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 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伴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 原有诸多依赖于进口的原材料、关键器件、核心零部件等受到国外封锁, 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在这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 亟需一种兼顾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顶层战略, 不但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 而且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 解决核心、关重零部件的制造、加工难题, 在这种形势下, 军民融合逐步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举措[1,2,3]。
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推进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 制定了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发展路线, 进一步紧密了国防经济与工业经济联系, 促进了军民技术的相互支撑与有效转化。军民融合作为我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以来产生的重大成果, 是从国防安全与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更是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 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它的推进对聚集人民智慧、释放制度活力、利用社会资源, 从而促进经济、科技、军事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军民融合的背景与内涵
1.1、 背景
二战后, 诸多发达国家将发展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并采取以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为主、军事力量竞争为辅的战略, 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军民共用技术的发展, 并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伴随着各国军费开支的减少, 各国调整国家安全策略, 在发展经济水平的同时, 兼顾强化国防领域实力, 以期实现国民经济与国防实力的双赢, 军民融合战略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但新世纪以来, 世界科技创新呈现出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着、学科交叉经费投入增多等新局面, 具体表现为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快、模式更新, 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全面突破并迅速转化成实际生产力、战斗力, 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丰硕成果;同时随着军民技术的通用性增强, 军民标准性、兼容性正不断靠拢, 军民转化同步进行或加快, 民参军企业硕果累累;此外随着多方技术的融合与集成而产生的颠覆式创新增多, 间接导致主导技术和战争形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军民融合战略向纵深发展[4]。
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背景下, 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战斗力转化的时效性显着增强, 现有技术及装备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 稍有懈怠可能导致技术与装备的代差, 国家协同创新的实力与效率已成为国际经济和军事竞争强弱的决定性因素, 军民融合战略迈向了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转变的步伐。
1.2、 概念
军民融合是指从中国实际国情与军情出发, 站在国家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战略全局高度进行统筹, 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协调的行为。换言之, 军民融合既要满足战场的需要, 又可以服务于市场的需求, 是将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相融的重要举施;而且军民融合作为应对科技革命的重要手段, 可以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 将部分军事需求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不但可以缓解内需不足的矛盾, 还可以发挥军事需求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强力牵引作用。此外全面推进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的军民融合, 有望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并培育出新的业态与经济增长点, 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注入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5,6]。
1.3、 内涵与作用
国防军工行业作为战略、前沿技术的平台与集聚地, 产生了大量的战略性与前瞻性的核心关键技术, 大多数军工单位作为行业创新先驱, 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具有明显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将国防行业先进的军民品技术与市场进行转化与共用, 一方面可以统筹行业资源, 解决技术瓶颈、增强技术实力、降低研发费用、缩短研制周期, 实现带动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优化区域/行业的资源配置, 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与统筹发展, 有效规避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 是提高国家整体建设效益、优化地方资源配置、盘活属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此外, 在不同行业中均存在“独角兽”与“隐形冠军”企业, 其本身兼有极强的技术实力与发展潜力, 所属技术在国防领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实践价值, 如若此类企业参与到国防武器装备建设, 不仅可以将实践经验、先进理论、市场需求、客户反馈等关键资料反馈于产品的设计、研发环节, 而且可以为武器装备战技指标的提升提供关键建议, 此外还可以以更优质的服务、优惠的价格、优良的品质参与到武器装备的研发过程中, 为武器装备的科研体系进一步注入创新活力。
军民融合作为应对复杂的战势变化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强化了技术的供给源头, 拓宽了技术来源与渠道;另一方面紧随技术发展趋势与战势变化, 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战略谋划、战术运用、战役指挥、战略投送以及后勤保障;此外促进了全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融合, 加速了科技进步并逐步培育多个新兴经济增长点, 为不断提升国家的装备实力与综合国力进行战略储能。
2、 军民融合的现状
2.1、 国内现状
自建国以来, 我国就特别注重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探索,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面临不同的安全和发展形势, 分别提出了“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军民深度融合”等战略发展思想。在这些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 我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国防实力显着增强, 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 我国编制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学科实施办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学科退出管理规则》以及若干民参军政策的法律法规, 以保障军民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了全军装备采购信息网与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了全军标准化、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等活动, 进一步打通了军民融合的信息渠道;发布了《军转民目录》《民参军目录》《推进大型设备设施等军用资源共享目录》《推进大型设备设施等共享管理办法》等文件, 进一步加快了军民深度融合的步伐。
目前我国正处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 要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复杂系统工程, 需按照“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化运作”的运行体制, 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仍然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 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 不断反省结合自身实际, 集全社会之力, 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2.2、 国外现状
在历经两次工业革命之后, 各国的军事工业逐渐诞生和发展, 其后经历了成长、两战的快速发展、冷战时期的扩张以及转型等4个阶段。《解放军报》曾提到, 多个西方发达国家均是实施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 美国将“军民融合”确立为一项重要国策, 按照“以军带民”的发展模式, 90%以上军品都由民营企业生产, 产生了诸如洛克希勒马丁、波音、通用等跨国巨头企业, 同时军民互补与技术转化还培育和发展了硅谷这个高科技产业园区, 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大国地位;俄罗斯通过对军工企业进行结构改革, 采取“保住重点、放开一片”的方针, 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中占70%以上, 成立了联合飞机集团、金刚石-安泰公司等大型金融-工业集团;日本采取“先民后军、以民掩军”的发展模式, 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甚至将先进的军用技术无偿转化给先进的民企, 奠定了尖端武器装备研制与生产的技术、工业基础, 在战时具备极大的武器装备生产潜力;欧盟各国由于国防军工企业能力、军转民进度不同, 但在科研政策、国防工业、科研人才三个方面达成一致, 为共同研制复杂装备组成跨国集团公司, 在更大层面上实现欧洲地区的军民融合。
2.3、 取得的成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阶段成果。具体体现为:军工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修订后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相比原来缩减62%, 民营单位在取得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许可总数中超过2/3;军民资源共享不断深入, 先后向社会发布3 000多项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试验设备和设施, 全军武器装备采购网、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优化;军民融合成果斐然, 产生了诸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919大型客机、运20大型运输机、蛟龙号等举世瞩目的战略性突破, 其中蛟龙号载人潜器达到7 062m的世界深潜纪录, 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意味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经有43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 可以提供个人位置、海运和水运、道路交通管理、气象应用、铁路智能交通、航空运输等服务, 亚太区服务的精度达到米级, 已成为第3个被联合国认可的海上卫星导航系统。
2.4、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 从最初的军民一体、军民结合阶段发展到目前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转化的过渡时期, 取得了两弹一星、辽宁舰、C919大飞机、北斗导航等战略性成果, 但在国防工业领域长期积存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 所以尽管军民融合已经列为国家重大战略并取得重大突破,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体制机制、军转民产品少、企业参军渠道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
1) 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尽管我国成立了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主任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并且在工信部、发改委等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分别设立了主管军民融合工作的有关部门, 针对军民融合进行自上而下系统地推进, 但国家层面尚无专项经费支撑此项系统工程的开展;军民融合促进法、军民融合成果转化法的颁布正在推进过程中, 且大部分军民融合政策措施有一定的密级, 民企无法参阅学习, 不利于当下工作的开展, 故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军民融合管理体制中, 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分散交叉、缺乏权威机构统管协调的现象严重, 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分散封闭、交叉抽工夫的碎片化现象突出, 极大地制约了军民融合的协调发展;此外, 军民融合在科技创新链条上仍存在很多桎梏, 例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需要更好的地方政策激励、更多的资金培育, 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2) 军民融合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由于我国军民融合正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转变过程中, 正处于边实践边摸索的阶段, 很多地方对军民融合的具体执行、如何推进、后期如何取得更好的收效知之甚少, 部分地方以抓民品、抓产业乃至以招商引资形式抓融合, 辅助编制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的方式来解决信息对接、成果转化等问题, 但尚未考虑到现有情况是否具备一定的配套条件、配套产业及技术储备, 导致军民融合项目落地实施较少、后期推进不畅等后果凸显;并且受限于基础研究体系薄弱、涉及重大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对涉及重大利益问题研究不透等问题, 目前对于军民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背景形势、经验做法分析等方面, 无法为军民融合的发展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3) 军转民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突出
武器装备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保障资源, 所以武器装备研制务必保障技术的战略性与前瞻性, 故在整个研制过程中的投入是不计成本的, 因此在研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领先于民用技术的先进技术与成果。但由于诸多国防科技成果的产生过程多处于某类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环节中, 导致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限制、成果转化的层次较为浅显、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或需要一定的周期;且在此过程中市场需求可能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改变, 这可能导致国防科技成果与民营企业需求存在落差的矛盾, 产用脱节的现象明显,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企业对国防科技成果兴趣淡然, 由此可见存在着军工企业“转型难”、国防科技成果“下嫁难”等问题。
4) 民企参军不畅问题显着
尽管国家针对民参军的政策一再放开、门槛不断降低, 为保障参军企业的效益, 国家实施成立全军武器装备采购网、将原有军工四证逐步减少为军工三证等重要举措, 但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与保密性, 需要对企业的资质、运管情况、股东情况等资料进行全方位的审核, 且鉴于审查准备工作繁琐、多重审核严格等诸多因素, 导致企业参军的申领过程普遍在3年及以上, 而在此过程中, 军方的需求势必会随着国际战势的变化而改变, 结果可能导致企业的技术与军工需求拉开差距甚至存在代差, 参军企业仿佛进入“弹簧门”和“旋转门”, 始终不得其道, 民企“攀枝难”的问题严重[7]。此外对民企而言, “民参军”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普遍比较低端, 多以原材料、元器件为主, 涉及到关键部件、单元级的极少, 系统级、总装总成级别的更是凤毛麟角, 企业始终无法深入参与到军工科研生产中, 这些因素都限制着军民融合的顺利发展。
5) 科研院所“对接难”情况普遍
为适应全球科技的发展大势, 满足武器装备更新迭代、性能指标跃升的种种要求, 各军工单位必须不断开展技术研发与攻关, 因此大量的国防军工技术成果随之产生, 但此类成果多是为攻克武器装备中某个系统、部件、单元而产生, 可能存在不成体系、技术分散、技术深浅度不一等特点。通过多次需求调研与资料分析发现, 企业需求以市场效益为导向, 更倾向于向成熟度较高、成体系化、可产业化的技术开展成果对接引进, 对于可能存在风险、需要一定时间进行中试、产业化论证的技术或成果基本不予理会;此外, 为保障企业的市场地位与技术不被泄露, 企业在进行需求征集时会提出一些“伪技术需求”, 为科研院所对接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此外, 军品科研生产具有小批量、多品种、高投入、高门槛、长周期、多限制、单一需求方等复杂特点, 与民品大批量、低成本、多元需求方、市场回报快等特点完全不同, 长此以往易导致企业需求与国防军工科研成果不匹配的矛盾不断升级, 科研院所“对接难”的问题普遍, 国防科技成果的促进与带动效应难以发挥。
3、 新模式探索
3.1、 构建“军政产学研用金介”一体化协同创新研发体系
自军民融合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 各地军民融合产业园区迅速发展, 国内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为改变“军转民”的特色强、“民参军”的因素少、军民界限明显、资金渠道分离、人才流动受限等问题, 可充分利用“退城入园”的契机, 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按照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聚集行业优势资源, 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平台与人才优势, 注重服务和产业导向、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融入以军队的实战需求为导向, 引入社会资本力量, 不断融入地方的整体战略安排, 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打通协同创新渠道, 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形成集军队、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资本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众家之所长为一体、贯穿产业链始终的军民融合创新协同研发体系[8]。
3.2、 紧密军地合作, 加快成果转化进程, 凝聚产业合力
立足于地方产业基础与战略布局, 联合地属国防军工单位、高校院所, 汇聚行业优势力量, 以项目为纽带, 不断吸引国防院所/校、军工单位及周边人才, 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以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开展军工技术成果转化, 与对口军工单位开展深入合作, 根据地方产业优势, 将国防先进技术与行业引领企业强强联合, 按照“局部示范、带动整体”的原则, 不断丰富合作模式, 一方面引入对应的军工技术、人才、设备, 促进军民共研、军民共用、军民共荣, 并且围绕产业, 不断培育、积极孵化, 凝聚创新力量、巩固行业优势, 此外借鉴美国的“熔炉计划”多措并举, 在实现军工科技民用产业化、规模化和释放国防储能的基础上, 在实践中确立新的经济生长点。例如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研究中心与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无锡市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军民融合服务, 一方面以开展培训、走访座谈等方式帮助地方企业扫平民企参军的信息藩篱;另一方面盘活现有国防科技成果, 充分发挥军品科技的溢出效应, 多次组织地方与国防军工单位开展成果对接活动, 取得了显着成效并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军民融合的进程。
3.3、 统筹资源配置, 布局前沿, 抢占科技创新发展制高点
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 军、民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可转换性越来越强, 重叠度也越来越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与技术、产业变革, 解决军民资源重复建设、分散不成体系等问题, 通过战争设计、作战实验、作战演习等举措, 对未来作战样式、战场态势、作战模式进行分析研判, 系统地梳理出具有巨大军事应用潜力的颠覆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 围绕上述领域重点、倾斜配置资源, 并紧密相关行业优势民企与地属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地方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联系, 将军队技术、战场需求、民用产品应用反馈情况等多方信息进行整合, 进一步做好军地资源的体系化统筹配置工作与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9], 形成“捏指成拳”的国家战略竞争能力, 进一步提升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种战略资源和实力的综合运用, 实现在国际战略博弈中获得更多战略主动与更大的战略利益。
3.4、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高水平、多层次人才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高质量的军民融合人才,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军的整体素质结构,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适应不同形式的战势变化与人员配备, 围绕武器装备产品、技术、战场需求, 在开展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研究的同时, 根据武器装备与国防工业体系发展的要求与人才需求, 结合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开展特色学科建设, 依托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加快国防军工单位、高等院校与优质民营企业产学研用与人才培育进程, 强化人才与创新平台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联合, 集聚社会优质教育、市场资源, 紧密高水平科研人才与高素质民营科学家的双向联系, 培养一批懂市场、懂技术、懂产品的多元化领军人才, 全方位提升军民融合人才的素质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保障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工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5、 利用技术优势, 优化信息交互渠道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如何借助此类手段更深入有效地推动军民融合工作是当下的重中之重。针对军民融合民企参军难、缺乏系统指导、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 可利用云技术搭建集信息交互、咨询服务、供需对接、成果转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交互平台, 实现军工需求与企业能力的可视化表达, 解决了因政策不明、流程不清而耽误的民参军等问题[10];利用大数据技术, 迅速搜集、整理、遴选地方、企业、行业需求, 并与军工行业的技术成果进行精准匹配对接, 极大地简化了军民成果转化的流程, 大幅度缩短了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周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对军民相关技术、成果进行甄别、分类、汇总, 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不同类别技术, 开展军民通用标准转化, 加速军民融合进程。例如“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国家军民融合服务平台、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网、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公众号等, 上述平台不但定期对各军种的采购信息进行发布, 围绕年度国家军民融合规划及重点工作进行通告部署, 积极开展各类成果对接转化活动, 并且为企业民参军提供政策咨询与服务, 进一步打破了信息藩篱、发挥了企业优势、盘活了国防资源, 紧密了国防军工单位与地方企业的联系, 加快了军民深度融合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14.
[2]姜鲁明.关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思考[J].国防科技工业, 2009 (8) :7-10.
[3] 李宏伟, 杨少鲜, 张新征.2018年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形势展望[N].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8-05-14 (017) .
[4]晋煜.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中国航天, 2017 (7) :19-23.
[5]王蒙.军民融合背景下军工行业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 (8) :89-90.
[6]姜鲁鸣, 王伟海.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科学指南[N].解放军报, 2017-12-13 (007) .
[7] 徐赛虎.军民融合亟需打通“肠梗阻”[N].了望东方周刊, 2016-01-21.
[8]杨超文, 周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J].经济纵横, 2019 (1) :83-89.
[9]张磊, 王奔, 朱杰纯.建立健全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工作机制的思考[J].重庆行政 (公共论坛) , 2018, 19 (6) :47-48.
[10]杜人淮, 徐宇.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任务、路径和举措 (上) [J].中国军转民, 2018 (12)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