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化扶贫的实际困难与破解对策

发布时间:2011-11-27 19:28:27

  摘    要:阐析了学界关于图书馆文化扶贫效能的理论预设,揭示了可实现社会公平、能满足农民脱贫致富需求、扶人扶精神等的理论预设取向及其实践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农民的阅读贫困,误读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条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图书馆文化扶贫应以农村的小人物为重点,通过生活化和活动化服务帮助他们走出阅读困境.

  关键词:文化扶贫; 农民阅读素质; 乡村文化振兴; 图书馆精准服务;

  作者简介: 杨红岩 1978年生,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建设和农村阅读,E-mail:qdtsgyhy@163.com; 王虹,1960年生,研究馆员; 王春梅,1972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

  基金: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文化障碍研究"(项目编号:18TQB106);;"乡村振兴战略下阅读文化危机与图书馆精准服务研究"(项目编号:19TQD230)的研究成果之一;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about the potency of library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announces the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orientation---achieving social equity, satisfying farmers' information need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becoming rich, and helping the farmers in poor areas and supporting their spirit, and its practical dilemma. The root reason lies in neglecting the reading difficulties of farmers and misreading the service ability and condition of librarie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brary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nobody" in rural areas, and eventually help them out through the service of living and activity.

  Keyword:Reading knowledge poverty; Farmers' reading quality;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Library precision service;

  1 引言

  从CNKI文献库中检索的结果看,"文化扶贫"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内学术界是1987年,《图书馆界》也在这一年发表了图书馆学界第一篇研究"图书扶贫"的论文.由此,图书馆的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知识扶贫、信息扶贫和智力扶贫等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之后,"精准扶贫"也成为学界热议的关键词.2016年12月中国图书馆学会牵头成立的"全国公共图书馆扶贫工作委员会"确立了"为促进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方向及措施参考"的基本宗旨[1],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大增,从各个视阈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可是,30多年来,始终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就是图书馆文化扶贫不仅对于推动农村发展经济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农民看书人少和看书少的阅读贫困顽症也未得到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无疑也向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图书馆精准扶贫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足推进,如何开展农村阅读服务的任务显得更加重要.对农村阅读服务效果的反思,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图书馆文化扶贫的理论预设与现实困境.本文以齐齐哈尔地区农村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希冀对图书馆卓有成效地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有所裨益.

  2 图书馆文化扶贫的理论预设

  学界关于图书馆文化扶贫研究,虽然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探求,但主流研究范式是理论预设,即以图书馆理论为基础的预想和设定,从而做出逻辑判断.长期以来,学者主要是对图书馆文化扶贫作用,以及相关目标和任务的理论预设.主要有以下四种取向.

  其一,图书馆能够维护农民文化权利和实现社会公平.如,公共图书馆对于实现和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公共图书馆维护着信息权利与信息公平.贫困地区没有图书馆,就无法保障人们的基本的文化权利[3].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是对贫困地区居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尊重[4].

  其二,农村和农民脱贫迫切需要信息和图书馆.一些研究指出,贫困人口有很强烈的学习意愿和需求,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活动完全符合他们的愿望[5];贫困与信息匮乏有直接关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6];农民需要获得相关信息等而脱贫致富[7];农村贫困地区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农民有渴求度很高的信息需求,而信息供应保障程度则很低[8];图书馆精准扶贫是文化与科技领域扶贫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实现精准扶贫战略攻坚目标不可或缺[9].

  其三,图书馆具有重要的治贫和致富作用.有的以为,图书馆能把各种知识、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等送到农民手中,可有效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10];文化扶贫通过提供新的知识、信息及输入先进思想,可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使农民彻底摆脱贫困[11];图书馆是文化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可为贫困人口致富提供知识和经验,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出谋献策,提供先进科技信息支撑[9];图书馆能帮助农民解决应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为谁生产等各种问题[6].

  其四,图书馆可以对贫困地区扶人和扶精神.如,部分贫困地区人口好吃懒做、封建迷信的风气盛行,导致大部分民众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努力脱贫的人生目标[11];图书馆能有效破除贫困人口的迷信思想,帮助人们树立崇尚科学爱科学的价值观念[9];文化扶贫是贫困地区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和根本[12];文化精准扶贫是实现农村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途径[2];文化扶贫可帮扶对象提高整体素质和文化自觉意识,从而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石,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13].

  总之,图书馆文化扶贫的理论预设,基于对图书馆的深厚情感,满怀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激情,描绘了一个既能改变农民的命运,又能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美好愿景,图书馆文化扶贫成为一些研究追求的理想王国.

  3 图书馆文化扶贫的实践困境

  应当承认,在理论上与图书馆的应然价值上,治愚、扶志、扶智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可以是图书馆文化扶贫的一个重要目标,也的确能将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但是,理论预设仅仅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逻辑支撑,所有基于理论预设的研究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检验图书馆文化扶贫理论预设的首要标准,就是农村和农民的阅读实践.

  笔者与本课题组从2013年6月至2016年初,在齐齐哈尔地区农村近10年来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维度调查[14].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的第二大城市,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曾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以及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21世纪后城市经济发展步伐相对仍较缓慢,农村经济也因之处于欠发达地区.我们调研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7290元,比201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896元低1606元,属于相对贫困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我们对齐齐哈尔6个县(市)区的29个村调查了670名村民及部分家庭阅读情况[14]发现,图书馆文化扶贫的理论预设在农村阅读实践中并未有效实现,其中也明显蕴含着内在的、复杂和深刻的矛盾与困境,迄今还没有实践和事实能够证明学界理论预设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主要表现是:

  3.1 农民对阅读和图书馆并未充分的认同和青睐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对于图书馆不仅有不知道的为33.3%,其中还有不少人分不清与书店的区别,而去过的仅有20.6%,即使把借书和阅览的重复计算也仅有18.4%.从2007年开始,农村就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每个村至少获得1000多册图书,30多种报刊和100多件音像制品等.我们考察的农家书屋,多是独立房舍,合用房间的设在村会议室里,均为红木桌椅,与城市图书馆的条件相差无几.但知道本村有农家书屋的村民只有57.9%,10年来去过的,包括进屋找人和办事的,总共占42.4%.有54.1%的人从来没想过阅读,从来没看过任何书报刊的达76.9%[14].

  3.2 图书馆阅读很少被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和手段

  一是阅读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不密切.如种地靠天和靠前人经验,而且各村都常有乡镇的技术人员下乡手把手地辅导,不用自己想办法和利用图书馆.二是图书馆阅读服务尤其在改善农村生存条件上没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因而,一些人以为看书是活受罪,不如干点苦活累活轻松.农民不了解阅读以至有反感,也不可能利用阅读服务.三是人们对农村物质生活心满意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在,农民每年种地都能获得国家补贴,而且种植和养殖全为自家享用;到了60岁以后,每月还可以享受政府的养老金;生活发生困难时,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补助救济.接受我们阅读调查的村民,有幸福感的达77.6%.毫无疑问,当人们对现有生活很知足很珍惜时,决不会产生改变这种生活的想法和动机,有时甚至会成为维护生活现状的壁垒.

  3.3 图书馆服务难以通过阅读让农民治愚和立志

  一则,通过阅读治愚和立志,首先需要服务对象自己内化知识,而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我们调研的村民具有高中学历的仅为10.7%,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总共为82.1%,还有7.2%是文盲.大多农民识读都有困难,阅读的也主要是看笑话、寓言和神话、法制故事、通俗小说等读物,图书馆的利用率很低[14].二则,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强化,宣传教育部门等开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已经成为常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断翻新,图书馆阅读服务对于改变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并未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三则,单调枯燥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农村的历史,在家能看几十个电视台的节目和上网随意遨游,电影戏剧文艺节目下乡连绵不断,村里还有很多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出门或空闲时则有无所不包的手机视频.这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都有重要的改善人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且色彩斑斓,通俗易懂.而实施阅读则要捧着白纸黑字的一本书,需逐字逐句地理解才能看明白,阅读和图书馆很难让文化水平有限的人有动于衷.

  3.4 图书馆难能保障城乡阅读资源的平等和公平

  这里的最大的障碍和隔断,是城乡居住方式截然不同.城市居民人口高度聚居在一个区域,一个县级图书馆在方圆几公里内可以直接服务几万甚至十来万人,而农村居民则散居各处.如我们调研的农村,各行政村的一千多户人家,从村东头到西头相距两三公里;各县的百十来个行政村,村与村之间至少相隔十多公里,有的村到县城达百十公里之多.而且每个乡镇以至于有的村都有自己的种养殖特色.一个县级图书馆无论在藏书数量、内容,还是服务能力上,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村,只能为县城周边几个村提供借阅服务.图书馆在农村很难保证阅读资源利用的公平和平等.

  我们还要看到的是,"平等"与"同等"和"相等""平均"并不等同.在哲学角度上,"平等"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规范性的.前者通常在数量与程度上是能够比较的,在经验层面是可得到证实的;后者则很难对其数量和程度比较及在经验层面证实,只有诉诸价值的意义,即两个事物是应该平等的[15].这也就是说,"平等"阅读服务理念实际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形式上的"相同性的平等";二是在性质上"相同对待的平等".比如,成人与儿童阅读,不论在内容和数量等外在形式上有何不同,只要在享受阅读乐趣的价值性质上相同,就是平等的.两者的阅读素质不同,自然会有阅读需要层次的差异.由于城乡阅读需要不同,城乡阅读资源有差别是正常的.这也意味着,罔顾农民的阅读需要贫困而投入,非但不会实现所谓的公平和平等,而且会造成宝贵的社会资源闲置和浪费.

  显见,旨在发展经济和改变人的命运的图书馆文化扶贫在农村被需要的很少,所能体现出的实然作用也很小,主要是因为农民发生了阅读的贫困.人们不阅读和不想利用阅读服务,何能实践和实现图书馆文化扶贫的理论预设?图书馆文化扶贫的成效,并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长期以来,图书馆文化扶贫始终没能培养出得到普遍认可的阅读脱贫致富样板也证明了这一点.

  4 图书馆文化扶贫理论预设的误区

  学界的文化扶贫理论预设之所以在实践中失灵,是大多研究忽视了农民不阅读的阅读贫困问题,对图书馆文化扶贫没能精准地知彼知己,而产生归因和认知上的误读.

  4.1 对农民阅读贫困生成的归因偏差

  归因是指对人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图书馆文化扶贫理论预设对农民阅读贫困生成的归因偏差,就是只注意了农村外在的阅读资源的匮乏,没有关注农民内在阅读素质的缺失,因而未能厘清和把握图书馆应当扶谁的问题.农民阅读贫困的自身重要因素在于,对于阅读和图书馆的态度及情感淡然冷漠,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有先天性缺陷所致.

  农民阅读贫困的直接原因是农村的"贫困文化"(Culture of Poverty)的掣肘.贫困文化是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经济状况的反映.最早将贫困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他认为穷人之所以贫困和其所拥有的文化即"贫困文化"有关.主要表现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自卑,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不能认识所遇困难的根源[16].德国着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也指出,在极其贫困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获得和占有的欲望.所有的愿望都是日常需要,即使产生某种超出常需的愿望,也会把它当成一种痴想,水远不会成为强烈的意志力量.当人们习惯这种生活时,就会变得没有远见,苟且度日[17].我国着名社会学家辛秋水强调,穷人的愿望或目标超出了他们生活现实的范围,得到的往往是失望和无奈,不切实际的要求极少会得到满足.我国农村的贫困文化常常表现出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安贫乐贫的生活观,好逸恶劳的劳动观,只求温饱的消费观和老守田园的乡土观等[18].

  农民阅读自身问题的深层因素,则是由农村生存文化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决定的.我国农村的生存文化,还处于与工业文明尚有很大距离的传统农业文明阶段,由此所形成的已经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方方面面的生存文化模式,还在牢固地束缚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一是比比皆是的小农经济,各家各户的个体生产生活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几乎万事不用求人,对于他们最重要的是家族人口的兴旺发达.人们处于封闭状态,无需适应和开创什么新的生活,靠着"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循环往复生存理念和生活传统,就可以繁衍生息,实现家族的持续发展.二是种养殖靠天和幸运,技术性不强,主要靠经验,人们更看重生产中的老把式和亲身经历体验,不用学习新知识和技术就可以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无需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种生存文化模式迄今还有深刻的影响和干扰.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回应关于教育扶贫的提问时表示,部分贫困地区初中生辍学较多,"有60%的辍学学生就是不想上学,观念的转变是个很大的问题"[19].显见,农业生产不需要知识,人们连上学识字都不想,还会想阅读和能实施阅读?

  由此也应当说,在这种生存文化图式里的农民,只有极其少数的精英可能通过阅读突破贫困文化的藩篱,而绝大多数都被紧紧地锁在传统的经验性与封闭性的习俗和习惯之中.所谓"南橘北枳"以至"春兰秋菊",都是由于环境和条件不同而发生重大差异.中央一再强调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无疑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不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不能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而不改变农村的生存环境和人们的生存文化模式,农民就很难改变听天由命、懒散懈怠和不求更高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就很难喜欢阅读和走进图书馆.所以,图书馆文化扶贫预设对农民自身的内在因素不能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就会发生偏离和迷思,也就难免陷入实践困境.

  4.2 对图书馆文化扶贫的作用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主要指人的认识与现实实践的分离和偏误.图书馆文化扶贫理论预设对自身的认知偏移,就是过高地估计了现实图书馆对于农民的效能,而且把农村发展经济和农民脱贫致富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容易,从而把服务目标定得不切实际.

  任何一种服务活动的实施和完成,都有严格的条件性.不仅需有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双方互动,尤需有单方的自我互动.互动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的一个过程,其实质在于两者之间必须相互主动、自觉地往返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促动.图书馆的文化扶贫涉及很多环节,更需要图书馆与农民的密切互动、推动,每一步往往要反复深入地互动和农民积极地自我互动.我们不妨对图书馆文化扶贫与农民利用的互动过程粗略剖解一下,也能对图书馆服务的效能感受得很深切.

  比如,图书馆提供某农作物的先进种植技术开展扶贫,要取得实效,至少需要农民三次积极的互动.

  一是认识与接受知识和信息.图书馆提供相关资料或资讯,在理论上具有绝对优势,可以有充分的发挥.而在现实实践中,图书馆的实际作用则很局促.其前提是农民认可并愿意接受.图书馆既不能保证相关技术的实用性,也不能证明和保障其对具体区域的适应性,其可靠性要由农民自己来研判决断.如果农民不认同、不理解,图书馆的扶贫计划就会落空.

  第二次互动,是农民掌握图书馆提供的知识、信息,并决心应用后进行生产准备和运作.包括计算成本、对市场和效益评估,测定土壤适宜度,还要筹措资金与确定购买什么种子、何种化肥和农药等,以及科学合理地播种和进行规范的田间管理等.在这些方面,图书馆也仅能与农民进行很少的互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提供关于某农作物种植的系统知识和信息的难度颇大.因为,如果本馆由于不谙耕种流程等因素而未收藏齐全,或通过馆际互借也不能获得,或者该资料根本没出版发行,图书馆就束手无策.况且,评估、测土、购置和播种、护理等的决策与具体操作等,不仅有科学性和技术性要求,而且有很大的风险,图书馆也只能让农民自我互动了.

  假如以上环节都圆满解决,而且风调雨顺喜获丰收的话,重要的第三步是销售.农民既要选定销售区域,合理定价,并研定运输途径、方式和费用,还要确保卖个好价钱,图书馆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提供相应资讯,但仍然是参考信息而已.这里的关键是,如果卖不出去或卖不出好价钱而亏损怎么办?谁来担责和补偿?市场上常出现一些农副产品头一年紧俏而第二年过剩,以及商机突变的问题.例如,2010年,齐齐哈尔的梅里斯区农村从某机构获得俄罗斯大量收购洋葱的信息后,农民蜂拥而上,大面积种植了洋葱.可是,由于科学管理和养护未跟上,致使洋葱的残留农药未达到俄罗斯标准,外销的美好愿景破碎了,而且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丰产的洋葱全都烂在地里,一年的辛苦和投入彻底打了水漂.农民脱贫致富的生产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失误,原本贫困的生活就会雪上加霜.图书馆的文化扶贫无疑更不可能承担起任何责任和风险.

  图书馆只能与农民进行有限的互动,扶贫作用大打折扣,要害在于所有服务必须由服务对象自我负责和自担盈亏,效益完全依赖于农民个人的条件和能力.农村现实中的问题则恰恰是,大多村民尤其经济受困的村民,既不具备应有的素质,也没有这个魄力.这种境况下的图书馆文化扶贫能得到多少利用和能有什么成效也可想而知.由此也不难理解,农民为什么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总是缩手缩脚,甚至麻木淡漠.当然,话再说回来,农民连阅读都成问题,也干脆不会想利用图书馆的文化扶贫.

  所以,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图书馆的文化扶贫的成效和成果,离不开农民能否正确地理解并接受,农民自身的价值观念及知识、能力结构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民阅读贫困而不阅读和不利用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文化扶贫的理论预设再美好也不会如愿以偿.

  5 破解农民阅读贫困的理路

  显而易见,农民的阅读贫困是农村阅读服务以至农村阅读发展的严重阻滞力.解决农民看书人少和看书少的问题,才是图书馆文化扶贫必须担当的紧要任务.那么,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图书馆究竟应当扶谁和怎么扶呢?

  5.1 精准瞄定重点对象

  5.1.1 服务重心应转向小人物

  农村在成人人口结构上可划分四个层次,村干部、乡村精英、男劳动力与老人和妇女.从在区域的社会地位与在村里的名望上说,他们又有大小人物之分.村干部作为高层领导和乡村精英,包括种养殖大户和有一定技能、能主事办事、善协调等人群,都属于乡村中的大人物.家庭中的男主人也应划入这个行列,因为家庭收入主要靠男主人,而人的经济地位直接决定了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一般来说,男劳动力大都掌握着家庭活动的话语权,决定了家庭生活的理念和生活目标,甚至决定了家庭成员的文化活动思维和行为方式.农村的小人物主要是不能充当主要劳动力的老年人和妇女.

  农村小人物的突出问题,在于他们大都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不仅发生阅读贫困,而且也往往在文化活动中孤独无助.如买书和订阅报刊等都不能直接做主,因而自己偏好什么、参加什么文化活动也常常当不了家,多是被动地感受文化生活.小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有无可奈何的文化生存和享受文化生活之痛,是农村文化生活中被边缘化的弱势人群,在农村阅读困难群体中更具有代表性.

  阅读困难群体是"遭遇某种障碍而得不到有益阅读提供和不能自我提供阅读,以及无法实施和无能力实施阅读获益的人群"[20].帮助农村小人物摆脱阅读贫困,正是图书馆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所在.一方面,解决社会公众阅读的困难才是图书馆发展的社会推动力[21];另一方面,在农村现实生活中,阅读困难群体是阅读中的短板,小人物则成为阅读短板中的短板.所以,图书馆文化扶贫把聚焦点下移到小人物群体上来,逐步补齐农村阅读的各种短板,更有利于解决农民的阅读贫困,从而有效推动农村阅读发展以及乡村文化的振兴.

  5.1.2 农村小人物的困境

  图书馆文化扶贫不能想当然地设定服务目标,因为,服务对象不需求和做不到的,精心筹划的服务也避免不了空耗.图书馆文化扶贫理论预设的尴尬,很大程度上是对服务对象的情况不知底,把服务目标随心所欲地拔高.而目前农村热切需要阅读和图书馆的,其实就是老年人和妇女这些小人物.

  老年人对阅读及图书馆服务有需求,是他们亟待解决精神赡养问题.过去,农村家庭几代人同堂,子孙绕膝其乐融融,而目前,多数子女由于进城打工和忙于工作,只注重物质赡养,无暇顾及或忽略了从精神上赡养老年人.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前出生,中小学适龄期在"文革"中度过,不仅不上学和辍学的较多,而且上学的也是参加"闹革命",大都荒废了学业,自我精神赡养的能力很低.因而,他们的最大困苦是孤独和寂寞,最期盼得到理解、尊重、关心和体贴.但据统计,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基础与城市相差悬殊,如到2016 年,社区服务中心在城市是 23000 个,农村大概 8000 个,而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占14.34%,农村则达 18.47%[22].所以,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贫困的很多难题,有待于图书馆去破解.

  妇女则迫切需要减轻心理负担.农村妇女尤其留守妇女精神生活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压力大.既有经济生活方面的,还有社会生活方面的,更有家庭生活方面的,最多的烦恼来源于夫妻关系.特别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妻子,两人长期分居,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转变,很容易导致婚姻不稳定.这些种种问题和矛盾都不断地给她们造成精神重负.大多妇女默默地独自承受,也导致很多人的健康受到影响.

  妇女能爱上阅读和图书馆的基础和动力,在于大都知识面窄,自我调节能力差,而阅读则是她们的最好心理调节器.据出版界研究,"女人天生就是读书的坯子"[23]:一是文静而富于幻想,从女孩、少女到成年女性,都比较安静内敛,因而兴趣取向也偏爱于浪漫安静类活动,读书即是极好的选择.二是女性多属于完美主义者,自我完善意识较强,读书成为她们提高自身素养、提升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三是从心理认知角度说,男性更乐于获得直接经验,喜欢参与社会性活动.而女性则藉间接经验也能扩大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因而,在家即知天下事的最好捷径就是阅读.图书馆的有效服务完全能使农村妇女离不开阅读.

  5.2 可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

  图书馆文化扶贫要精准确定应当怎么扶,还要有深刻的自知之明.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条件决定了服务的基本策略,也决定了服务的成败得失.

  学界向来强调的图书馆在藏书、技术和人才上拥有优势,可创造发展农村经济的轰动效应,实际上都不过是应然价值的判断.具体图书馆对于解决农村改变面貌的障碍和问题大都力不从心:一则,图书馆系普通的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只能靠阅读服务质量去吸引服务对象和推动农村阅读;二则,不单县级公共馆,即使地市级以上公共馆也受制于购书经费限度,不能遂人心愿地采购各种书刊资料,没有足够服务辖区农村改善经济状况的条件;三则,其它各类型图书馆,主要职责是满足本系统或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等的需要,难能大量收藏"三农"所需的阅读资源.图书馆文化扶贫始终不能使农民体悟阅读的应然意义和价值,农民也就不可能利用阅读及其服务脱贫致富.

  所以,乡村振兴下的图书馆服务不可好高骛远.当下最有价值,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是扬长避短,脚踏实地地帮助农村小人物深切地感知和体验阅读.摒弃对农民需求的假定性认知[24],充分贴近农村和农民的真实存在,创新内容生活化和形式活动化服务,可使服务对象有亲近感和亲切感,从而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和精神快乐的内心状态.目前的主要任务和途径,是竭心尽力地让农村小人物群体确实享受阅读的乐趣.具体策略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5.2.1 筹谋乡土化

  要点是发现和掌握服务对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基于乡情和农民的视角进行考量和设计.一要洞察村的文化背景、阅读氛围,熟悉村民生活理念、目标与家庭的小环境、条件等,解析问题形成的各种因素.尤要注意了解和探研人们甘于阅读贫困的观念和心理,探究他们认同和走进阅读的动能.二要有接地气的服务理念和思维,围绕重点对象最关心、最在意的事物运筹服务工作,有计划地通过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内容拓展人们的阅读视阈和兴致.如为老年人策划精神慰藉、消闲解闷、求医问药的暖心服务,为妇女准备家庭婚姻、服饰美容、烹调技艺等的破题读书活动,都可使服务对象产生兴趣和激情,进而认识和理解阅读,迸发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5.2.2 介入实用化

  核心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要对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文化偏好、能力和意志的状态进行聚类细分,区别人们对阅读的态度、理念和意愿状况,根据每个人的实际,以及阅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精心施策.可有启发式和解题式两种介入.前者是有针对性地介绍领袖和名人等的看法和做法,或讲解各种资料中的相关途径和方法,给予服务对象以启发和鼓励,促进其自我理解和调节;后者是直接指导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不顺的婆媳和邻里关系,头疼的子女教育,家庭生活中的难处,以及提供健康信息咨询和开展有关健康的支持服务,如推出"戒烟计划"等[25].关键是要破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困局,使服务对象在生活化的阅读活动中进一步感知阅读的意义和愉悦.

  5.2.3 载体多元化

  农村小人物的问题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有强烈阅读需求的极少,不仅有需求摇摆不定和经常移变的,更有阅读需求贫困而又浑然不觉的,而且各不相同.要在服务好有需求的人群同时,潜心探寻引导阅读意识模糊的人群,重点帮助遭遇各种障碍而不想阅读和厌读人群的有效服务形式.既应坚守图书馆的教育使命担当[26],巡回办班培训、个别指导,也要组织有关主题的思想动员、影视戏曲文艺节目欣赏,以及有工作人员主持和辅导的美文朗读、诗词朗诵、阅读辅导、名着欣赏、新书推荐,如向妇女推荐或与她们一同阅读、解析女性作家关于女性问题的着作等.还应当有各领域专家及研究人员参与的真人图书馆服务,或组织城市退修的老干部、老教师等志愿者下乡开展促膝谈心、答疑解惑,讲故事和逸闻趣事等.也要重视和经常组织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使他们获得到更多的乐趣.

  5.2.4 途径多样化.

  图书馆服务的途径和模式,直接影响着服务对象的热情及参与度,也决定了服务的效率和效益.要改变千篇一律的古板单调服务习惯,解决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困难与问题应当分级分层地实施,对不同人群需有区别地开展不同功能的愉悦服务.如群体性的,可以一对多、多对多,或交叉及有分有合地进行;对于个体性问题,可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地服务.还可以采取预约式、营销式,以及对一人用一招,或多招用一人等措施.也要经常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找到小人物群体更为喜闻乐见的服务方式和方法.唯能常变常新,充满生活气息和富有人性化,提供生动有趣的阅读服务,才会使人们流连忘返,以至爱上阅读和痴迷于阅读.
  参考文献
  [1] 全国公共图书馆扶贫工作委员会在渝成立[EB/OL][2018-09-18].http://www.cqrb.cn/html/cqrb/ 2016-12/09/012/content 152950_btm.
  [2] 雷兰芳.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1):27-30.
  [3] 闫小斌.贫困地区文化扶贫之价值目标:走向空间正义[J].图书馆建设,2017(1):40-45.
  [4] 东方.公共图书馆在国家文化精准扶贫中的社会效用及实现模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1):74-78.
  [5] 侯雪婷,杨志萍,陆颖.基于SWOT分析的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战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11):29-36.
  [6] 杨治平,孙明贵.图书馆竞争情报在农村扶贫的应用策略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5):75-78.
  [7] 余波. 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8(6):22.
  [8] 唐璞妮,徐苑琳.乡镇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2):12.
  [9] 刘宇等.我国图书馆界对参与精准扶贫的思考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8(6):108-115.
  [10] 姜汉卿.图书馆与文化扶贫[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3):89-92.
  [11] 陆红如,陈 雅. 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7(10):18-23,41.
  [12] 张�昱,张奇.面向又化精准扶贫的措施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9):9-13.
  [13] 曲蕴,马春.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图书馆杂志,2016, 35(9):4-8.
  [14] 王春梅.农民阅读的内在多维度贫困--齐齐哈尔地区阅读情况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9(1):145-152.
  [15] 王元亮.平等概念的学理辨析[J].伦理学研究,2014(5):78-84,108.
  [16] 奥斯卡·刘易士.贫穷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一日生活的实录[M].丘延亮,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4:3-6.
  [17]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63-464.
  [18] 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6-20.
  [19] 王姝.教育部部长:有60%的辍学学生就是不想上学[OB/OL].[2019-06-21].http://www.china.com.cn/news/2017-08/31/content_41507646.htm.
  [20] 王虹.图书馆阅读的行为角度研究--基于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4(1):83-89.
  [21] 范并思.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2):1-4.
  [22] 杜鹏.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社会工作,2018(9)(中):26-27.
  [23] 梁玉梅.女人的天性与女性读物选题的确立[J].编辑之友,2002(6):12-13.
  [24] 陈庚,李婷婷.农家书屋运行困境及其优化策略分析[J].图书馆建设,2020(3):99-107.
  [25] 任勇旗.日本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致道图书馆身体馆癌症信息站的经验[J].图书馆建设,2020(2):144-150.
  [26] 柯平.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公共图书馆宣言》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价值[J].图书馆建设,2019(6):13-19.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