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重心已转移到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上。供给体系改革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当前供给体系的研究现状入手,研究其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在关联,深入剖析其现存的问题,以及在新常态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为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升级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体系改革;经济增长质量。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显着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我国通过 40 年的改革开放,当前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据经济比重稳步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普及度提高; 经济正从要素驱动、 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这种经济发展背景下,供给体系的质量已成为当前主流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 原来通过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已行不通了,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主要是产品市场中的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称问题,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供给失灵”. 当前国内的供给体系质量较低、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配置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居民有效需求受供给侧的制约,从而导致经济增速显着下降。 纺织、冶金、轻工、机械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 2013-2015 年,全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实现的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下降明显。 例如,江苏省 2013-2015 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分别为 10.8%、7.5%、4.8%,利润增长分别为14.5% 、12.8% 、9.1% ,2012-2014 年 工 业 产 业 贡 献 率分别为 51.8%、51.3%、46.0%. 受外需下降、内需不足的影响,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尤以钢铁产业的去产能任务最为严峻,2015 年以来,其产能利用率仅为 73.16%,比 2013 年下降了 5.52%,比 2010 年下降了 7.87%.
二、相关研究概述。
经济增长的减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学者们逐渐在争论中达成共识, 即从供给侧的结构性变化来解释经济增长的下滑。 2013 年 1 月,贾康等发表了《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一文,标志着我国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创建。 从 2015 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正式拉开大幕。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专着和研究报告等,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理论。 相关研究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发力点等。 供给侧改革理论认为,供给体系质量升级可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助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深度融合, 进而在各个领域形成新的动能,带来新一轮经济增长。 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达 40 年的高速增长,说明我国在赶超阶段采用的政府主导模式发挥了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 如何在中等收入阶段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消除计划经济遗留和政府干预产生的资源错配, 实现增长动能的转换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还可以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以参照和学习的样本。
因此,本研究通过研究其供给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而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指出供给体系的升级在新常态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来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寻找经济增长新的动能。
三、供给体系研究的现状。
对供给体系的研究,多数学者是从要素的角度,考量不同影响因素对供给体系的影响。 而主流学者对供给体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要素投入、 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驱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的。
(一 )要 素 投 入 方 面的 研究。
曹翔等(2016)通过构建包含各项生产要素在内的阻尼效应模型, 测算我国及其四大区域供给侧要素投入的阻尼效应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供给侧要素投入对供给体系的影响,发现保障劳均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可有力化解经济增长下行压力, 同时也要有侧重点地优化供给侧要素配置。
杨丽等(2014)通过建立扩展的 C-D 生产函数,利用西南四省市面板数据, 深入分析资本与劳动的投入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保持技术水平不变时,西南四省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拉动,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强。 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三产业资本投入边际产出弹性和第二产业劳动边际产出弹性较大,因此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劳动力相关技能要求、重视发挥劳动要素作用,有助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升级。
王晓芳等(2016)利用扩展的索罗模型、变异系数、重力模型,研究我国近 20 年要素变化趋势及各区域要素的差异化。 发现资本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技术和劳动要素作用有限,制度要素是减小经济增长阻力的关键。刘瑞翔等(2018)构建了一个三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解释了我国的二重经济转型,并指出在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存在着严重的扭曲。
(二 )全要 素 生产 率 方 面的 研究。
Solow(1956) 针 对 生产 要 素 投 入 总 量 对 经 济 增 长的 影响 ,提出 “劳动 效率 的增 长与 全要 素生 产率 的 增长相关”.杨勇等(2017)利用 DEA-Malmquist 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配置效率两个方面, 发现要素市场化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显着影响, 而技术成果市场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
王�等(2014)通过对各行业、企业相对扭曲与相对价格的比较发现,目前水平较低的市场化环境和政府干预使得资源配置扭曲、配置效率低下,企业在获取要素资源时存在的巨大差异及要素无法根据价格自由流动,进一步导致了要素市场相对扭曲,全要素生产率低。
(三 )技术 创 新 驱 动 方 面的 研究。
刘航等(2016)指出,正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强制性技术变迁使得当前工业产能严重过剩, 传统增长模式遇到“瓶颈”. 一些部门过分依赖科技成果的跨国转移,技术进步过早偏向资本,又不得不适应当时劳动力相对充裕的禀赋结构, 选择要素互补的生产函数, 资本和劳动投入同时扩张, 积累了巨大的工业产能。 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固化的生产函数下资本难以替代相对昂贵的劳动力, 致使大量冗余劳动力滞留于工业部门,并引发无序的产业转移,从而造成了当前的产能过剩。
王一鸣(2000)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加大了对技术产品的需求, 原有技术产品供给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将限制我国技术引进, 现有财力和技术储备与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需求不相匹配。魏秀梅等(2017)认为,技术资本优化配置是提高各类要素资本配置效率和推动供给体系质量提升的关键,同时指出由于粗放式经济发展、行业差异、制度不健全导致的低技术资本配置率, 使得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技术资本配置不足且非效率现象特别严重。
四、供给体系与经济增长质量。
关于供给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经济学产生的初期就有了, 如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就认为供给创造了需求并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主要 作用 . 上世 纪 70年代供给学派兴起, 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凯恩斯主义者倡导需求管理导致经济“滞胀”不同,供给学派从供给侧出发,通过减税来刺激社会投资和生产, 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和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并未阐述供给体系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
在经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 经济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一般来说,简单地依靠增长生产要素投入来扩大经济增长,可称之为粗放型经济增长,而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增长被理解成集约型经济增长, 与粗放型经济增长质量相比,集约型经济增长具有更高的增长质量。 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而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新古典增长框架下,技术进步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并不能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给出合理解释, 但在内生增长框架之下,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即随着投资和生产的进行,新知识可从“干中学”产生并对外溢出,由此形成递增收益,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源泉。
尤其在我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与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 在供给体系与经济增长质量方面有本质的不同。 一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质量下降和结构性失衡问题, 西方供给学派面对的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问题。 二是我国供 给侧 结构 性改 革理 论建 立 在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基 础上,主要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性平衡问题;西方供给学派则是在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供求均衡问题。 三是西方供给学派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因此,提出通过减税来促进供给的政策主张; 我国当前面对的是由于市场扭曲和资源错配导致的经济发展质量下降和结构性失衡,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五、供给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隐藏在供给体系当中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从目前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供给体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减缓,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资源配置率低、行业结构调整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
近几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效益已从之前的迅 猛增 长,转 而增 速放 缓,规 模以 上工 业 企 业 主 要效益在经历了 2006-2011 年的迅速增长, 于 2013 年达到效益最高峰。 而当前企业利润增速放缓,企业利润总额已从 2013 年的 68378.91 亿元下降到 2015 年的66187.07 亿元 . 虽 然 降 幅 不是 很 大 ,但 是从 总 体 上 看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效益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钢铁、煤炭、电力、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中, 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支撑性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我国传统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占比已在逐渐减小, 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占比保持在 0.3%~0.4%的稳定水平,而第三产业的拉动占比则在不断扩大。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占比,分别从 2010 年的 6.10%、4.20%变化为 2015 年的 2.90%、3.70%,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超过了第二产业。 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也从 2010 年的 10.60%下降到 2015 年的 6.90%,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疲软, 隐藏在供给体系中的问题开始逐步对经济产生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当前,传统行业的供给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 )机 械 设 备 与技术 需 求 不 匹 配。
传统行业的各个企业技术水平不同, 使用的机械设备各有差异。 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仍然采用效率较低的中低端机器设备, 造成生产损耗大、资源和原料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下和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而部分引进的或研发的新型技术在投入生产使用的过程中, 由于设备更新不及时甚至是在原有的不配套的旧设备上进行使用, 技术本身能为企业带来的效用就被大打折扣, 不能满足企业原本使用新型技术的初衷,进而挫伤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二 )研 发 创 新 投 入不 足。
大部分企业对研发创新的资本投入不够, 管理者对新型技术或者新型产品的研发重视程度不够, 市场中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创新能力尚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很多传统行业中的企业,是通过单纯依靠企业的简单的重复再生产来进行生产盈利的,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企业的生产成本比较高,生产效率低下,企业主要是依赖劳动力的大量投入来进行生产。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社会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企业低下的生产率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利润。 同时人力资本价格在不断提高,原来企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发生转变,如果企业仍然保持原有的生产模式,不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只会使得企业在市场当中逐渐丧失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研发创新的投入不足是当前传统行业供给体系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企 业的 产 业 链 延 伸 不 足。
企业对产业链延伸的认识不足, 为了当前的短期收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往往不愿延伸产业链。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传统行业中的生产企业延伸了产业链,绝大部分企业仍以生产销售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 生产产品单一,无法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产业结构的固化单一导致了产业优化升级困难, 难以调节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进而导致资源错配和供需失衡的问题, 使得供给体系质量仍需进一步的提高和升级。
(四 )传统 行 业的 节 能 减 排 有待 提升。
传统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且生产率较低,而且大部分传统行业都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高能耗和高污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损耗等问题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传统行业是国家推行节能减排的一个重点对象。 以钢铁产业为例,全国钢铁企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国家工业行业排放总量的 43.2%、48%,在污染排放量中占比很高。 当前,许多企业并未实现高炉富氧喷煤、 热送热装、 煤气综合利用、 循环节水等工艺技术应用, 节能减排的意识不健全,节能减排有待提升和加强。
供给体系质量低下、 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严重的产能过剩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传统产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传统产业的发展也遭到了新兴产业的强烈冲击,技术的落后性、产业转型的困难性、产业结构的固化性等特性,都使得传统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 传统产业应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契机,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创造机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质量。 只有这样,传统产业才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重获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
六、推动供给体系质量升级的建议。
(一 )加 强 企 业 科 技 创 新能 力 ,提 高 全要 素 生产 率。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作为产业的微观主体,其对整个行业的供给体系质量产生的影响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和模仿性, 使得企业行为对行业供给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企业应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资,通过技术研发和管理模式的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有利于深化整个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而提高行业的供给体系质量。
( 二 ) 充 分 发挥 政 府的 职 能 作 用 , 积 极 引导 供 给体系质量升级。
从政府角度来看, 政府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和行业中的引导作用,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建设善治型和服务型政府。 政府应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加大执法力度、变革执法方式、深化供给侧改革、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并积极发动传统行业中的各个企业参与到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效供给体系质量升级。
( 三 ) 促进 互联 网 向 传统 行 业 渗 透 , 构 建 新 型 创 新平台。
从行业角度来看,传统行业应紧跟时代潮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 积极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的联接型技术,向网络经济转轨,拓展多渠道销售,构建新型创新平台。 互联网作为一种渗透性因素,虽非直接生产力,但经与各行业融合,可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行业可以以战略融合、模式创新为重点,通过生产驱动的方式转型触网, 这样有利于传统企业供给体系的优化升级。 传统企业在这种新型平台中,可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研发高新技术,有效减少研发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产品柔性化生产。同时,企业通过新型的互联网技术,有效加强了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合运作, 共同促进多维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平台的建设。
通过“互联网 传统行业”的模式构建新型创新平台,可通过政府主导以集合多方优势资源,形成综合多领域网络资源的协同创新平台, 有效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多方主体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错配率,进而提高行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贾康,徐林,李万寿,姚余栋,黄剑辉,刘培林,李宏瑾。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财政研究,2013(1):2-15.
[2]曹翔,傅京燕。供给侧要素投入的“增长红利”与“增长尾效”研究[J].经济学家,2016(9):25-31.
[3]杨丽,党秀静。生产要素投入与西南四省市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6(10):121-126.
[4]王晓芳,胡冰。我国经济驱动要素时间变化趋势及区域要素的差异化研究---基于供给侧要素结构调整视角[J].经济学家,2016(11):26-36.
[5]刘瑞翔,范金。中国式转型、经济增长与结构性失衡[J].中国经济问题,2018(1):39-51.
[6]王�,武英涛。能源产业市场扭曲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6):14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