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经济的本质与功能--“武汉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14 11:01:44
   摘 要: 现代城市发展演进, 突出体现为以人力和人才资源为内核的知识经济、创新经济竞争。大学与城市互为伴生的特殊生态, 为竞争提供了新的关系网络。校友经济成为现象级风口, 不仅折射出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资智资源的稀缺, 也体现了城市与大学的关系拓展。基于大学与城市经济互动关系视角, 对湖北省武汉市发展校友经济进行了系统梳理, 以期能为相关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帮助。
  
   关键词: 校友经济; 武汉模式; 互动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cities, it is highlighted as a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novative economic competition with human and human resources as the core.The special ecology that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accompany each other provides a new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for competition.The alumni economy has become a phenomenon-level facade, not only reflecting the scarcity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enlightening u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urban econom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alumni economy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lated cities.
  
   Keyword: alumni economy; Wuhan model; interaction relatiorship;
  
   一、对校友经济的再认识
  
  校友经济通常是指在校友的社会活动中以母校为核心, 通过母校、校友与社会三维关系之间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 给母校、校友以及社会带来客观收益的经济活动。
  
  对于以校友经济为关键词的理论研究并不丰富。与“校友”紧密度较高的论题中, 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校友与大学的亲缘关系;二是大学与城市的共荣共生关系。后者研究视野较为宽泛, 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第一, 对西方发达国家大学与城市关系的观察和解析, 侧重于历史和文化视角, 归纳不同历史阶段两者关系的不同样态和共生发展模式。如郄海霞和陈超剖析了美国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形成特点[1];李松丽进一步梳理了美国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演变[2];张臻汉等从历史视角探析了日本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3];茹宁分享了英国的大学与城市共生之路[4];何文栋梳理了欧洲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历史变迁[5].第二, 对大学与城市关系进行宏观性、综合性解读, 进而提出融合发展的相应策略建议, 强调“想象的共同体”建设。阎光才总结了大学与城市、社区间关系的历史和现实, 并提出中国应思考的相关问题[6];陈瑞等围绕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提出需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7].第三, 从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角度, 探析大学与城市在相互发展中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何健和贺俊英深入分析了大学与城市发展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8].第四, 从其他维度出发, 丰富了大学与城市关系的议题设置。李朋霞从传播视角出发, 研究了大学与城市形象传播的交互关系。在城市传播研究领域, 大学 (高等教育) 往往也被纳入观察视野[9].
  
  现实社会活动中, 对校友经济的关注也主要停留于两个层面:一是校友对母校在经济上的“反哺”, 校友捐款成为高校间的竞争性话题;二是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学产业园区建设, 强调高校与城市资源对接与发展整合。2017年, 校友经济话题热度急速升温。在一定程度上, 归因于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多个高校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围绕校友经济展开的系列活动, 而且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目标和路径转向密切相关。
  
  校友经济演化为现象级风口, 客观上促进了对校友经济的再认识。
  
  (一) 对于校友经济本质的认识
  
  校友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知识经济、信用经济、创新经济、新业态经济, 是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首先, 校友经济是知识经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以创新经济为核心、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从以前的简单复制、“两头在外”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转变的关键在于以知识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大学是提供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的重要高地, 校友回到母校、回到母校所在城市、回到知识产生的源泉, 实质上是以情感为纽带、以知识为核心的资源配置重构过程[10].
  
  其次, 校友经济是信用经济。以共同生活过的城市为单位, 以校园文化为共同的信用链接, 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契约关系。依托学校的感情关联, 类似于一个区块链的担保, 双方谁也不能轻易失信。
  
  再次, 校友经济是创新经济。校友经济以校友企业家为中心, 牵动大学、社会、市场构筑完整的生态链条, 在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三角关系中建构彼此关联的“三螺旋体系”, 形成紧密合作的命运共同体[11].其中, 校友企业家是最关键的因子。
  
  最后, 校友经济是新业态经济。校友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主体和生产要素。现代化经济体系中, 有产业体系、业态体系、生产要素体系等, 校友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新业态经济[12].
  
  (二) 对于校友经济功能的认识
  
  发展校友经济契合经济学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需要资本和技术两大关键性要素, 校友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和资本带入的重要主体, 对以城市为单元的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可以形成新的巨大动能。
  
  发展校友经济契合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 其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 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发展校友经济契合现代城市空间生产理论。列菲伏尔认为, 城市空间是资本循环和生产关系得以维持的关键, 城市空间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生产社会关系。发展校友经济, 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校友、城市三者间“同心圆”的形成和共同体的建立, 推动各类生产力要素集聚融合。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校友既是城市空间生产的结果, 也是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
  
  (三) 对于校友经济范畴的认识
  
  传统意义上的校友经济, 主要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大学产业园和科技成果转换, 表现为学校与城市间的线性交互。当下校友经济的范畴已向资本、智力、知识、思想等多重维度拓展, 是围绕高校全域性资源的深度发掘。
  
   二、“武汉模式”解读
  
  武汉市拥有89所高校, 在校大学生最多时近130万人。庞大的武汉校友商群是武汉市和湖北省的优质禀赋资源和比较优势。
  
  2017年, 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开创校友经济“武汉模式”.“武汉模式”是以武汉校友为关系中枢, 发掘城市发展新动力源的思路和经验。它以“大学 ”为核心特征, 在市场化机制前提下, 以校友资源和情感为纽带, 以政府推动和高校联动为手段, 以完善配套政策为保障, 促使校友资源各组成部分互相支持、有机关联、共同作用、共同发展。2017年, 武汉仅通过发掘校友资源招商引资即达1.3万亿元, 约占全市当年招商引资总额的一半。“武汉模式”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 引起强烈反响, 成为武汉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亮点。
  
  (一) “武汉模式”的主要做法
  
  1. 制度创新。
  
  在顶层设计中, 充分结合武汉市情和时代背景, 创造性确立“大学 ”发展新模式, 立意建成“青年之城”“大学之城”“创新之城”;在思想观念上, 为校友经济立身扬名, 矫正发展校友经济认识误区, 塑造健康政商关系理念。在组织制度上, 明确招商引资为“一号工程”、招才引智为“一把手工程”.在推进过程中, 结合政府服务效能提升、营商环境改善, 为“校友经济”量身定做特殊工作机制、特殊产业指引、特殊服务保障制度。在重点项目如校友招商活动中, 采取“市校联手”新模式。在政策配套上, 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譬如, 为鼓励大学生留在武汉, 专门制定《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文件。
  
  2. 机制创新。
  
  引入合伙机制, 聘请知名企业家校友为招商大使和招才顾问, 邀请知名校友为城市发展合伙人, 政府、高校、校友共同行动;导入激励机制, 鼓励部属、省属、市属高校积极参与, 支持知名中学参与, 对各大学校友总会开展年度评比和授奖, 对组织服务校友资智回汉卓有成效的校友总会和工作人员进行奖励;遵循市场机制, 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不设刚性指标,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构建常态机制, 强化校友总会联盟枢纽地位, 在国内外主要城市设立校友服务活动中心, 提升统筹协调服务校友资智回汉工作能力和水平;构建长效机制, 专门设立招才局和科技成果转化局, 推动合作的针对性, 提升合作的成功度。
  
  3. 方法创新。
  
  改变“项目推介 合作签约”的传统模式, 将项目推介和合作与会展、论坛、联席会等融为一体, 创建中国校友经济论坛, 策划举办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校友论坛专场;将招商项目与产业规划和产业基金融为一体, 政府发起成立20亿元“武汉校友资智回汉产业引导基金”, 筹建武汉校友经济投资集团公司, 系统性解决配套资源;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和配套政策融为一体, 打造人物、项目、资金三位一体的交互情境。
  
  4. 内容创新。
  
  以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双招双引”为统领, 重点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 即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在此基础上, 不断拓展“校友”外延, 吸引院士群体、菁英群体、海外群体, 激发乘法效应。
  
  5. 传播创新。
  
  一是推动校友经济向精神层面延伸, 打造校友经济文化品牌。如请优势编剧创作电视连续剧《武汉之恋》讲述校友故事;在东湖风景区等风景最好生态最优区域建设校友文化主题公园, 分区域划片交由高校及校友开发。二是聚力打造校友品牌, 推出校友联盟整体形象标识、口号、宣传片, 充分利用各类形态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移动媒体大力宣传武汉校友, 让校友经济成为武汉的城市品牌。
  
  (二) “武汉模式”的收益
  
  1. 构建了一种新型社会关系模式。
  
  商业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契约关系。武汉校友商群以情感为纽带, 校友之间抱团聚力, 搭建“朋友圈矩阵”, 内引外联, 不设门槛条件, 有效降低商业信任成本, 构建起一个共赢式、聚合式商业网络和开放式、分享式社交体系, 契合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创新经济时代发展要求。
  
  2. 激活了武汉潜在的优质资源。
  
  长期以来, 武汉数百万大学校友被“束之高阁”, 造成资源严重闲置。发展校友经济, 唤醒了广大校友与“第二故乡”的情感, 激活了沉默优质资源。
  
  3. 增添了武汉经济活力。
  
  一是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有力推动了资金流入和产业结构升级 (见表1) , 2017年2月至11月底仅8所高校组织的资智回汉校友专场招商项目合同金额就超过了1.3万亿元。二是招才引智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武汉市实现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 新落户14.2万人, 分别是2016年的2倍和6倍,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聚集和储备了优质化、规模化人口红利。三是有效提升了武汉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 推动“中国光谷”创新创业效应进一步释放。
  
  
  表1 武汉8所高校9个资智回汉校友专场
  
  4. 提升了武汉精神气质。
  
  校友带来的项目聚焦新兴产业、前沿产业, 本身就包含对武汉气质的改善。同时, 校友商群不仅孕育出新兴的商业文化, 而且集中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天南海北、连贯中外的校友大批回汉, 带来全球最新发展理念和市场信息, 帮助武汉拓展了发展视野和思维格局, 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产生重要外部推动。
  
  5. 促进了武汉形象传播。
  
  城市竞争中, 城市形象正在成为一种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型要素[13].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底超过700家中外主流大众媒体从不同视角对武汉发展校友经济进行了正面传播, 仅百度一家有关武汉校友经济的信息搜索就超过83万条。更重要的是, 武汉作为中国最适合创新创业城市之一的口碑得到了广泛传扬。
  
   三、发展校友经济的再思考
  
  第一, 关于发展校友经济的思维建构。长期以来, 对大学与城市关系的考察, 侧重于文化融合、规划融合、历史关联和精神传承。从经济关系角度, 则聚焦于产业融合。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视野需要颠覆性突破。从认识论角度看, 围绕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 (消费) 的所有环节, 都应纳入资源范畴。毫无疑问, 大学是知识经济最集中、最优质的载体。因而, 在大学与城市经济关系建设的向度上, 需要从抽象意义上的学校到学校全域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转向, 需要对大学资智资源从生产到使用、从知识培养到情感培养、从“产中服务”到“售后服务”进行全程观照, 需要基于知识经济视角发掘大学全方位商业合作机会。与欧美国家明显不同的是, 中国大学集中坐落于城市, 尤其是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 不少类似城市同样具有同类资源可供开发。
  
  第二, 关于发展校友经济的场域建构。首先, 以整个城市为单位, 打通高校、校友、城市三者的关系, 使其形成有机协调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其次, 在决策层面, 作出顺应市场规律和发展规律的完整制度设计, 特别是要精心设计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再次, 设置能够吸引校友积极呼应、踊跃参与的议题, 形成具有强烈粘性的独特场域。最后, 建立发展校友经济的常态和长效机制。
  
  第三, 关于发展校友经济的文化建构。发展校友经济既要有经济成果, 更要有文化成果。发展校友经济, 需要将其作为充实城市精神文化气质的契机, 需要打造尊重校友凝聚校友的社会氛围、需要培育共生共赢的校友文化, 通过各种载体树立校友形象, 让校友文化成为城市文化中的标志性内容和靓丽名片。
  
   参考文献:
  
  [1]郄海霞, 陈超。城市与大学互动关探讨--以纽约市与其高等教育系统的互动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 34 (1) :73-79.
  [2]李松丽。19至20世纪美国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26 (5) :40-43.
  [3]张臻汉, 张海英, 张彦通。从历史视角探析日本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 2015 (4) :26-32.
  [4]茹宁。英国城市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基于利物浦大学的个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5) :89-93.
  [5]何文栋。欧洲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历史变迁[J].教育评论, 2017 (12) :155-159.
  [6]阎光才。大学与城市、社区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6) :24-30.
  [7]陈瑞, 孙卫, 王玉吉, 等。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J].时代教育, 2017 (11) :71 76.
  [8]何健, 贺俊英。大学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分析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启示[J].江苏高教, 2016 (2) :81-82 102.
  [9]李朋霞。大学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 2012.
  [10]樊明成。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与市场的关系[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2) :80-82.
  [11]韩骅。高校、政府、市场--对高等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 1996 (8) :34-39.
  [12]潘懋元。对接资本市场--在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的发言[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3) :15-16.
  [13]徐宁。城市形象传播的主体自觉[J].现代传播, 2012, 34 (12) :45-4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