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系列文史纪录片《江阴骄子》为例,分析了该纪录片拍摄的难点亮点、立意审美以及社会影响,以期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摄制大型文史纪录片提供借鉴。
关键词:《江阴骄子》; 纪录片; 社会影响;
系列文史纪录片《江阴骄子》真实记录了30位各领域涌现出的江阴籍名人大家和专家学者在时代的大潮中,如何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创新,开疆扩土成就一个个时代传奇的故事,为我们构筑起了一座座时代的丰碑。
一、《江阴骄子》的拍摄难点与亮点
难点一:人物的选择
在拿到《江阴骄子》的最终名单后,如何定位节目的风格成了栏目组最先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系列片要尽可能做到风格统一,而这份名单则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已故的、年事已高活动受限的以及可以同步原生记录的,如果使用同一套模板来做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显然不切实际。
除此之外,由于高端的节目定位要求特定的嘉宾,一些相关的重要人物的邀约也并非易事,在台办、学校、书画院等相关部门和受访嘉宾的大力配合下,才使得拍摄顺利进行。
难点二:摄制的配合度
沈鹏先生是《江阴骄子》拍摄的第一个人物,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家人又高度保护,只给了栏目组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所幸的是,栏目组去他家时沈鹏先生正在吃早餐,所以栏目组一进门就抢拍下了他吃早餐的镜头,而碰巧餐桌上还有马蹄酥,这就有了沈鹏先生与家乡的这份联系,从而用镜头直观表达出了从他对家乡食物的偏爱并引申到他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等种种情结,使得人物形象鲜明饱满、主题突出。但是,到后期的制作环节,由于缺少电子的历史图片资料,导致无画面可用,曾一度使创作停滞不前。好在后来其外甥女又提供了相关的一些照片和资料,虽然最后的成片总体感觉不错,但画面的马赛克和资料的不足还是给栏目组留下了遗憾。
难点三:如何讲好人物故事?
《江阴骄子》是一档主题性、政治性强的节目,虽说冠以文献纪录片之名,但其本质还是专题片,难以用时下最流行的一些纪录片手法来做《江阴骄子》。既要讲好人物故事又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成了摆在栏目组面前的难题。关键时刻着名纪录片导演吴建宁给予了栏目组很大的帮助,使栏目组在文稿的架构、人物的定位、素材的取舍以及大方向的把握上紧扣主题、突出思想、做足人文,从而为讲好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经过三年的实践,《江阴骄子》栏目组从最初的无所适从到现在的有所成就,虽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也初步到达预期,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亮点:
亮点一: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
《江阴骄子》栏目组刚成立时只有四人,两名摄像两名编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拍摄的推进,江阴广电集团先后在全台选调出了优秀的文字和摄像记者充实到栏目组来,一些优秀人才的到来既保证了节目的正常播出也保障了节目的高品质运行。整个摄制过程真正做到了台里台外、组内组外、上下齐心、通力协作。
亮点二:编导的用心和摄制的互补
《江阴骄子》既是专题片,但同时它又是文史纪录片。因此除去已故的嘉宾,摄制其余的嘉宾时编导都想要更多地加入些纪录片的元素和手法,就是用镜头真实记录下他们当下所发生的一切。而这就离不开摄像的功劳,包括角度的选取、瞬间的捕捉、光线的明暗以及声音的收录,在拍摄现场,摄像往往还承担着灯光师、录音师、小工等这样的职责,也包括后期的剪辑、混音、特效、合成等一系列工作。一个好故事总是能拉近跟观众的距离,从而实现与观众产生共鸣;而一个成功的纪录片,总是离不开编导与摄制的完美配合。虽然有些是临时组合,但并不妨碍对美的一致追求。
亮点三:社会各方的认可
由于《江阴骄子》所选择的人物大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艺术大家和政商精英,这无形中给栏目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对于受访嘉宾们来说,江阴台毕竟只是一个县级的地方台,他们愿意接受采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家乡的情义,但并非是真正地信任栏目组。然而当成片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时,不仅收获了领导和同行们的赞誉,更收获了来自受访嘉宾们的一致赞美。
二、《江阴骄子》的立意审美
《江阴骄子》本着"为时代画像、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主旨,始终遵循"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榜样激励人,以光荣的传统教育人,以伟大的思想启迪人"的原则,从节目的架构到思想的凝练,从时代的高度到历史的深度,从存史的角度到人性的光华,精心推敲每一个文字和打磨每一个细节,结合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观赏性和创新性,力求为观众送上一份制作精良的精神大餐。栏目组不仅充分运用航拍等多样性的拍摄手法,同时在制作中也大量采用了AE等特效手段,使节目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特点,兼具人文价值、观赏价值、存史价值和传播价值。
如在第三季《江阴骄子》中,栏目组不管是从人物的选择还是布局谋篇,抑或是立意审美都沿袭了以往一贯的水准。
首先,在人物的选择上,精挑细选、优中选优。
第三季《江阴骄子》人物名单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顶级专家学者,如石油化工领域中美两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植物学领域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矿物工程领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徐政和,以及脑神经领域人称"脑外一把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周定标,也有不同领域的重量级大咖,如传统中医学的领航人物"国医大师"夏桂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理论家陶咏白(女),"刘氏三兄弟"后人、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刘育熙,以及出身电影世家、与上官云珠有着血缘关系的我国着名军旅导演韦廉,当然还有人们熟知的爱康国宾董事长兼CEO、被誉为商界传奇的张黎刚,以及为江阴赢得第一块奥运奖牌的运动新秀、蹦床冠军陆春龙。
其次,在布局谋篇上,精心构思、架构宏大。
例如,为了体现江阴的文化底蕴和陶咏白出身书香门第,编导把她的出生地与大文豪苏东坡的典故有机结合,既影射了陶咏白后来的发展选择与她的出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联,也把江阴的现在与过去一并呈现,让观众在看这部人物纪录片时不仅仅看到的是人物,更多的像是一个时空的对话,就像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让观众能够知过去观现在想未来,给观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江阴骄子》第三季中像这样的时空对话还有很多,还有待观众自己去发现。
再次,在立意审美上,精耕细作、用心用情。
刘氏三兄弟一直是江阴人的骄傲,为了做好刘氏后人刘育熙的纪录片,突出两代人的音乐共性,编导和摄制用音乐架起了两代人对话的桥梁。全片音乐从头至尾都是刘育熙父辈--刘天华和刘北茂创作的二胡民乐,加上他自己创作的小提琴的原音重现,用中西两种不同的器乐,解决了刘氏后人与前辈、西乐与民乐的交融,构成了纪录片独一无二的音乐审美。
与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农村青年一样,曹湘洪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一穷二白的农民家庭,但不同的是,他的人生因为梦想而精彩。就像江阴这个城市一样,它只是众多滨江小城中的一座,是江阴人通过自己的踏实勤奋和务实创新改变了它的面貌,使它成为蝉联16年全国百强县第一名的"全国第一县".这就是江阴人的根,江阴人的基因所在,也是后来总结提炼出的"民性刚、人心齐、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
"江阴骄子"的人生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也浓缩着我国在时代大潮中那些奋斗者的缩影,他们的身上更有着江阴人的"江阴精神",而编导们从始至终都是基于这样的立意出发,用心用情用功地在做纪录片,从文字到音乐再到画面,也许这就是《江阴骄子》能得到观众认同的原因之一。
《江阴骄子》自2017年开播以来,就以其精良的制作、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强大的艺术内涵广获社会赞誉。江阴市档案馆主动上门商讨《江阴骄子》所有节目收入档案馆事宜;更有不少市民热情向栏目组推荐族内其他知名人物;也有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中小学校主动向节目组抛出橄榄枝,希望栏目组现身说法讲述骄子故事,来激励全员和学生……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对于《江阴骄子》的关注与认可。
从2018年开始,《江阴骄子》栏目组在江阴市政协的支持下,相继推出了同名书籍与光盘。2019年,《江阴骄子》栏目组又在社会和学校的呼声中邀请了顾明远、陈章元等数位"江阴骄子"开展了不定期的"江阴骄子进校园活动"专题演讲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