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尝试以电影名片、文学名着为例,阐释文学之于电影如何汇通与转化,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分析文学与电影各自的局限性,并对实践中文学如何部分地实现电影化,以加强作品的吸引力,挽回文学当下日见的"哀愁"局面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影音;文字;电影;汇通;转化
现代文学在多媒体、一切e化的冲击下,似乎渐渐变成了一种多元整合艺术,但是无论是趋于影像艺术或者有声读物,文字的比重还是文学的基本要素,即使社会大众再如何倾向"文字冷感"[1]、再如何偏重视觉文化,所有的创意与创作,毕竟无法避开文字符号概念化的处理.影音的呈现,即试图将文字背后的影音尽全力呈现出来,这种转化的成品,最受瞩目的便是电影.文学的读者渐渐被电影观众取代之后,表述人生、记录文化的方式也多为影音.这项划时代的变革,其实也为文学创作与鉴赏带来挑战的新契机.电影工业百年来,向文学取经者比例一直很高(根据卢非易的统计,1982-1986年新电影改编文学的比例约占全部新影片的二分之一).如今文学市场渐渐萧条与萎缩,文学如何以文字呈现所谓比较"贴近人性感官"的影音效果,自行担负起释放文字背后的"影音",不至于样样被电影等影音所取代是个大问题,特别是修辞学上可以负起"影音"效果的辞格[2]更需要加强取用,此所谓"文学电影化",以加强作品的吸引力、文艺鉴赏力,甚至提升想象力,将文学的哀愁化为美丽,继续保有文字无可取代的特性.
一、电影与文学的汇通
事实上,喜欢看电影以及爱好文学阅读的族群,性格特质是很不相同的.后者之于文字比较能肩负起想象、自娱自乐的责任,能架构文字所指涉的诸多事物,自行影音化.文学作品搬上荧幕,对文学未必有利,但绝对扩展"睹"者群,增加亿万倍的业绩[3].因为作品改编成电影而名声大噪的作家作品可说是不胜枚举.18世纪文学评论家列辛在《拉奥孔》中提到:"诗"是时间的艺术,而"画"则是空间的艺术.不仅如此,电影将文学背后指涉的影音具象化、空间化;而文学也将电影阅读、潜移默化所需要的时间存藏起来.电影实现了文学作品"现""实"的可能性,文学则补足了电影声光影像快速流逝之不足.文字将电影院两三个小时的吸收时间无限期延伸,当我们赞颂新时代来临之际,似乎也应该明白,过度偏重影音或�I卫文字,事实上都有其局限性,最好能够寻求适当的平衡点,以收相辅相成之效.
(一)电影将文学空间化
朱学恒说":当彼得·杰克森看见了《侏罗纪公园》中栩栩如生的由电脑绘制的恐龙之后,他才明白电脑科技几乎已经追上了人类的想象力,是《魔戒》登上大银幕的时候了."[3]《庄子·秋水篇》(外篇第十七):夔怜�p,�p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最后谁都羡慕"心"的随心所欲,想到哪就到看到哪,这点之前只有作家的"文心"可以办到,现在的"电影动画",尤其是空间与人物角色的具体呈现,这是电影无可取代的贡献,以下也就名片条列举隅[4]9-10.(参见表1)
其他诸如电影创造出来的明星,像《天涯何处无芳草》(1961年导演伊利亚·卡赞)的沃伦·贝蒂,塔利·伍德,《春风无限恨》(1965,导演文森特·明奈利)的伊丽莎白·泰勒、李察·波顿等,也只有电影才永远保有他们,如同《红楼梦》保有宝玉、黛玉,化不可能为可能.此外像日后再翻拍的电影如《倩女幽魂》《孽子》(胡金铨与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相差近三十年.1986年《孽子》孙越主演,即十七年后2003年公视出品),以及金庸谈自己小说如何使笔墨的质感与动感,时时注意施展想象并形成画面,因为改拍在"空间"艺术上都有扩大、更新的贡献.金庸说:"(我努力吸收)中国传统小说那种从故事和动作中写人物的方法……通过人物的眼睛去看,不喜欢由作者自己平面地介绍……小说具有电影化(镜头看人与接连)的效果……像《射雕英雄传》里梅超风的回想……《书剑恩仇录》里场景跳跃式地展开,也都受了电影的影响……"[5]除了好莱坞是"梦工厂",将经典的场景与人(超级明星)事(故事)充分结合的电影都是梦工厂,圆了现代人日思夜想的一切所寻、所筑的梦.
(二)文学将电影时间化
在金球奖、奥斯卡奖台大放异彩的彼得·杰克森,当他还是惨绿少年时,对《侏罗纪公园》看得大呼过瘾,决定投身电影拍摄工作,暗自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要拍出可以和动画《魔戒》并驾齐驱的作品,直到"骑士漫游于网路,恶龙翱翔于电脑"的技术成熟之际.奇幻文学摆脱不了科技的协助,望"书"兴叹的导演认为,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得在时间的长河里,等他一年、十年,甚至千百年,因为文学是时间的艺术.即使已经拍成电影,它还是可以用时间,等待更好的技术、合适的场景、贴切的演员或是新的理念、新增的题材,甚至新时代的脚步与节奏,并且补足观众来不及咀嚼的绕梁余音,可以随时停格复习"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动.如法国小仲马的《悲惨世界》,其中的莫里哀神父,如何以真诚与爱心,传达救赎,挽回主角冉阿让,他说出:"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经不是恶一边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边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了."[6]16这个全剧的转折点感人至极,但无论歌剧(1987年"百老汇")或者电影(1998年连姆·尼森主演),因剧情比重的分配,顶多三五分钟,而一般阅读小说所陈述的细节,却超过三十分钟.约略十倍以上的"耳濡目染",自然是阅读更能带给人深远的印象和深情的陶冶.事实上阅读文字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相较于影像与声音,文字的确比较单调,但却可以在最简单的条件之下,提供无穷的想象空间.培养对文字的兴趣,可以增加读者对于周遭世界敏锐的观察与想象.
不仅绘画,各种视觉艺术,尤其是电影,都是在描绘空间,藉由视觉刺激人们的美感经验.空间艺术可以有效呈现一个笔墨难以形容的景象,例如《法柜奇兵》(哈里森·福特主演)里的那个令人"发指"的毒蛇,《英雄本色》(梅尔·吉布森主演)战场上千万白光光的屁股带给英格兰军队的震撼,其给予观众的"惊艳",不是作家"妙笔生花"可望其项背的.电影是无可取代的!然而有关于心灵、思想等却必须靠文字描绘方能稍窥堂奥,影像则往往不得其妙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文学作品被翻拍成为电影之后,关于内心描写的深入刻画只能轻描淡写地带过而无法忠实展现在银幕上的原因.美学呈现上,影像、影音与文字各有擅长,也各有无法取代之处,因此应该加以整合,而非贸然舍此取彼,这才是未来文学发展上较为理想的方向.身处影音与文字相互较劲的时代,我们期盼一种更加活泼、多元,更加贴近人性的媒体形式产生,为人类文明带来全新的活力.
二、电影与文学的美丽与哀愁
(一)电影的美丽与文学的哀愁
富乐(Robert M. Fowler)将这种影音传播模式称为"二度口语化"(the Secondary Orality),以便与古代口语化相区分[1].伴随影音媒体与数字科技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文学原有的独占霸权相对降低,文学地位开始略显尴尬.越来越多人藉由影音接触文化、吸收资讯,文字的影响力因而较过去骤减,就因为这样,大多数人未必看过一两本名着,却很少人没看过一两部电影.许多人了解作品,甚至愿意重新回头阅读作品的原因,主要是透过影像的鼓励与刺激.正如朱学恒所说:在电影《魔戒首部曲》上映之后,大家才开始对于原本卷帙浩繁而乏人问津的原着感兴趣.不过有趣的现象是,这些人大多是因为等不及电影续集上映,才不得已转向原着,但是却发觉阅读托尔金(J. R. R. Tolkien)的作品并没有看电影那么刺激,读之如同嚼蜡.[3]
在此也只有导演彼得·杰克森是少数独具"慧眼",耐心且看得下原着的人.利用现成、高成本的名片作为激发文学创作与赏析的"多媒体"教材,应该是21世纪文艺界唾手可得、最丰富的资源.电影藉由千百年的文学提供取用不竭的资产,建立新霸权地位,现代文学倒是可用"他山之石"开发丰富的表达能力,从超文本到超媒体,从互动式作品到游戏创作,电脑文学工作者始终游离在影音与文字的灰色地带,寻找更多可能性.又透过俄国形构主义者所谓"陌生化"的方式,创造较传统阅读更为活泼的环境.此时,影音效果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环,一种能够增加文字可看性的复合手段,亦即形构主义者所谓 的" 文 字 造 势 工 具 模 组 "(the assemblage ofdevices),从而提升阅读的票房,在数位世界重拾一席之地.影音与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在汇通与转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
(二)文学的美丽与电影的哀愁
老子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是说人的感官所可以接受的刺激都有一定的限度,过度声色十足的传播模式虽然容易俘获人心,但势必造成传统文字阅读能力普遍萎缩,直接影响未来教育品质,并且导致下一代成为"现代文盲".但可以取用前者特质,配合其不可取代之地位,继续为人类的生命、世界的文化做贡献.因为影音与文字的成本实在太不成比例.在这个"输入"取代"书写"、"视听"凌驾于"阅读"的时代,倘若将口语与文字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性相比较,文字还是明显地占了上风,也因此书写文学长期宰制文化而成为文艺主流.但碰到影音兼备的电影,文字就无法占据强势地位.
现今时代步调飞快,空间的概念也不断扩大,人们不爱花时间阅读任何东西,于是文字特效与色彩纷呈的画面成了"电脑文学"者的新策略.但是,太多的颜色、形状与图像,有时反而是另一种高度难理解的抽象,还是要有充分的文字说明,才能达到目的.
所以除了文学创作方式要有所调整,赏析能力也不可或缺.熟读《红楼梦》《海上花列传》《老残游记》的张爱玲,可以成为一代文学的钻石明星,而一般看了几百遍《泰坦尼克号》或《魔戒三部曲》的人却只能徒叹其然而不能所以然.至于小说《哈利波特》
在电影上映前全球就破5700万本惊人销售量,因电影技术尚不及小说丰富的想象力,原着仍是人们的最爱,例如:"就在街角,他(德斯里先生)注意到了第一个异兆--一只猫在看地图……他卡在晨间拥挤的车潮中发愣时……一群穿着斗篷的人……其中有一两个家伙虽然是年纪一大把了……竟然还有脸穿上一件翡翠绿的鲜艳斗篷!真是不知羞耻."[7]18-21他开始注意到的第一个异兆就如此吸引人,更遑论数十万文字所建构的魔幻世界!
读者往往喜欢"略读"(skim)与"跳读"(skip),而不去品味、吸收罗琳不断推出的人物性格与场景铺排.电影在改编十几万字原着的取舍上,"跳"而"略"是基本的手段.所以除非像《魔戒三部曲》,原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出品至今乏人问津,导演得花7年约105亿制作费,并仰赖许多精密动画、高科技电影软件才能完成.观众花极短的时间,不经过阅读,只需接收影音讯息,便可以吸收名着想表达的精华所在.换句话说,这种"用寸金买光阴"的阅读模式,永远要面临"床头金尽"的压力与挑战.因为电影毕竟是一项复杂且需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业".所以例如表述父亲的电影,只有吴念真的《多桑》,且无法量产,连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艺术影响力也未必追得上朱自清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背影》.
再如:电影《红玫瑰白玫瑰》里的佟振保因王娇蕊而意乱情迷,任凭两位超级演员脸部表情再生动、肢体语言再丰富,还不敌张爱玲的几句话,因为,上哪去找"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长袍?振保谢了她,看了她一眼.他穿着的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用绿缎带十字交叉一路络了起来,露出里面深粉红的衬裙.那过分刺眼的色调是使人看久了要患色盲症的.[8]262多媒体的感官刺激虽然可以炫人耳目,但总是有着深度不足的隐患.文学的深层内涵是在于展现人类心灵与智慧的结晶,它涤除了感官的刺激,利用单纯的文字叙述展现生命中细微深刻的一切,因此往往需要以宁静与沉淀的心情来领会,而习惯于影音刺激的e时代族群似乎越来越难以融入文学的世界中.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艺术,一向独立于绘画与音乐等传统影像、声音美学之外而存在,它自然有其无法取代的价值.
三、文学之于电影的转化
20世纪90年代人类进入电脑多媒体时代,文学作品早已跃出平面王国,走向多文本而声光影像的呈现."电影工业"更是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互为表里.文学之于电影的转化,意即电影对文学的回馈,至少有以下三个向度:文学(部分)电影化、文学加强影音类修辞、文学赏析电影化.
(一)文学(部分)电影化
1.电影与诗歌:举凡歌舞片、卡通、电脑动画系列、黄梅戏,甚至部分武侠、神怪科幻片,如《风中奇缘》(1988,POCAHONTAS,原着小说为苏珊·康奈尔SUSAN DONNIEL着,陈淑惠译)、《花木兰》《玩具总动员》(1996)、《窈窕淑女》(1975)、《西城故事》(1961)等.
2.电影与散文:举凡旁白特多,以叙述为主者,例如:《阿甘正传》(1994)、《肖申克的救赎》(1995)、《多桑》(1994)、《超级大国民》(1996)等.
3.小说、戏剧与电影:例如《红玫瑰白玫瑰》(关锦鹏导演)、《天浴》(陈冲导演)、《简爱》《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理性与感性》《真爱一生》(原着《红字》)《暗恋桃花源》(1992)、《哈姆雷特》《歌剧魅影》《大红灯笼高高挂》(2001又出"芭蕾舞剧版")、《少女小鱼》(2001)等.
(二)文学加强影音类修辞
徐纪芳认为,一些文学修辞方法可以造成影音效果,比如加强音乐性修辞方法:感叹、呼告、疑问、镶嵌、析字、对/排比、对偶、借代、双关、顶真,回文、错综、拈连、飞白、倒装、层递、反覆/类叠字/类叠词、双声/叠韵、比例、呼应,还有可以造成图像性的修辞方法如摹写、示现、比喻、借代、移就/觉、列锦、色彩、转化、双关.[9]这些修辞方法在文学创作时应多使用,以包装文句,达到使文字精确生动、引起共鸣的目的.
试举张爱玲名篇小说名句为例,说明其文字的"影音"功效:
1.微雨的天气像只棕黑的大狗,毛茸茸,湿哒哒,冰冷的黑鼻尖凑到人脸上来嗅个不停.《留情》[10]14这里面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更主要的是这个微雨的天气本来是死的,可是被张爱玲写活了.这样看似一个拟人的写法,张爱玲在此是用这个来表达感觉的错置、暧昧和参差的.
2.黄杨木阑干里面,放着一溜大篾篓子,晾着笋干.敝旧的太阳迷漫在空气里像金的灰尘.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去,昏昏的.《金锁记》[11]11张爱玲心中难忘的旧式家庭,和作品中出现的洋房、阳台、堆花红砖大柱、巍峨的拱门,连同老去的孩子们的回忆,这些其实也就是她自己古老的记忆.
3".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倾城之恋》[11]99男人失去了女人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而女人失去了男人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这在战争威胁到他们的生命时有着更为深刻的体现,这里是借流苏的心理描写来实现的.处处从男人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存亡,正显示出女人在心理上对男人的依赖,也说明女人只是作为男人的一种从属而存在的.男人存女人存,男人亡女人亡."妻随子贵""妻随夫贵"的传统观念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样一来,这些影音版的修辞着实把影音都锁住了,不靠电影也可以天长地久永流传.
(三)文学赏析电影化
1.以赏析文学作品为主,藉电影之情节、主题、技巧及人物等,作为多媒体的辅助教材、教具,可生动且具象地说明文学作品的修辞、结构、创作与赏析.如"跳脱格"修辞之于"蒙太奇","顶真格"之于"淡出、淡入"的现象.
2.探讨电影与文学之异同:这是20世纪以来文艺界最大的课题之一.虽然文学有时式微,但其地位一直未曾被电影工业取代,其主要原因在于电影是"工业",由于庞大而"携带"不便,某些限制也只有其他文学艺术才能完成.
3.就其关联以收转注、假借之功:从两个艺术形式互动的关系,以收相辅相成或互相发明之学习.
例如:一篇《李娃传》,表现了李亚仙与郑元和再次相逢那种痴情感人,李亚仙心情的复杂与激动令人伤怀心碎.究其原因,关键在前文铺陈、伏笔等要素安排适当,若与元剧《曲江池》的简明扼要比较,远不及原着曲折多变.若再与电影版作比较,电影显然太注重保护女主角完美形象,"床头金尽"改为由梁相公携款而逃.故此后面的情节更加生动,李娃的言行、个性反倒变得板滞、制式而不鲜活.所以,由作品的比较反倒容易探讨出各种艺术素材表现出来的优劣,藉此提升欣赏电影、文学的艺术能力.
四、结论
影音与文字此消彼长却又可相互为用.电影与文学更为人类提供新的文化氛围,在如今堪称"文学电影学"为显学的时代,本文所揭示的专题举隅,早已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靠文字还是靠影音存取?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鱼与熊掌兼容并蓄最佳.电子书、网站网页与图文影音的超链接都是"电影化"文学的成品,内中可以如镜头般随着读者眼光点选章节,也可以点选所附图片、表格与影音片段.
一般影音与文字成本差距就很大,遑论电影与文学.电影分分秒秒都是花费,但文学未必.可以擅用文学"时间"的艺术以补充"空间"艺术--电影的不足,亦需擅用电影影音一目了然的特效,激发文学在创作与赏析方面更上层楼.电影"文学化",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绵长,就是舒坦所说:"好电影需要有绵密的文学张力."[12]40而好的文学作品,则能借镜于电影,产生优质的感染力,以拥有"时间"的优势,扩展"空间"国度.因此,"电影化"的文学更能够载着梦想起航、飞旋,永不散场.
参考文献:
[1]陈微蔚.无字天书:脱离书写与阅读的后现代文学:下[J].联合报e世代文学报,2003(282):210-220.
[2]吴朝晖.诗经国风修辞艺术探微[J].东师语文学刊,1994(6):285-313.
[3]朱学恒.魔法与高科技[N].台北联合报联合副刊,2002-04-04(39).
[4]赵震.名片的故事[M].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9-10.
[5]严家炎.金庸谈读书及小说、电影创作[N].明报月刊,1998-12-12(34).
[6]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M].王珏,译.北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
[7]J·K·罗琳.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Harry Potter)[M].彭倩文,译 .台北:皇冠文化出版,2000:18-21.
[8]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M]//傅光明.倾城之恋.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9]徐纪芳《.国风报·文苑词》及其修辞之于创作研究[J].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2003(8):136.
[10]张爱玲.色戒[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11]张爱玲.传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2]舒坦.电影与文学[M].台北:台杨出版社,19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