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短跑; 单步; 前蹬; 后蹬; 腾空; 争议;
Su Bingtian's One-Step Teachnique
Abstract:Su Bingtian won the 60 meter silver medal at the Birmingham Indoor Athletics World Championships in 2018, and broke the Asian record three times, got the good grades for 9.91 sin Asia 100 meter running match twice.He is the first Chinese to win the World Series Sprint medal, and is also the first yellow species to run for 100 meter match within 10 s.Su Bingtian's breakthrough opened up a new era for Chinese track and field sports.
Keyword:sprint; one step; the ahead driving leg; the back driving leg; soar; controversy;
北京时间2018年3月4日凌晨 (当地时间3月3日) , 伯明翰室内世界田径锦标赛结束60米决赛争夺, 苏炳添以6秒42夺得亚军, 并打破亚洲纪录 (1个月内3破亚洲纪录) .他又先后两次跑出9.91秒的亚洲百米跑好成绩。
这是中国男子短距离平跑选手在世界大赛上首次进入前三, 并成为第一枚世界大赛奖牌获得者。他也是第一个在百米赛场跑进10秒的非黑色人种运动员 (在比赛中也超越了不少优秀的黑色人种运动员) .媒体欢呼:“伟大的苏炳添已是中国骄傲、亚洲之光。” (再过几个月他就要度过29岁生日)
1、“单步”研究中的世界性争议
“单步”是体育运动中最普遍运用的一个基本动作。它可分为“前蹬”“后蹬”“腾空”这紧密连续着的三段环节。对于这三段环节的作用和意义, 存在着世界性争议。
1.1 世界体坛传统的经典理论
第一, “后蹬是跑的唯一动力”, 是“加速”因素;“前蹬是制动性阻力”, 是“减速”因素。因此, “下踏腿”的动作要领必须是主动屈曲。运用退让性的“软”, 藉以尽量减少阻力, 减少跑速损失。 (意图实现“前蹬减力”“前蹬消力”“前蹬留力”或“前蹬藏力”.)
第二, 传统理论同时认为:“‘步幅乘步频决定跑速'.因此, ’扩大步幅‘是争取跑速的基本要求。”
1.2 两条经典理论遭到颠覆
1983年,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航空部630研究所 (西安阎良) 合作, 利用高速电影摄影和精密分析仪器, 面向南京国际田径邀请赛, 针对“单步”, 进行了科学研究。
这项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研究发现:“前蹬”“后蹬”都是加速段, 只有“腾空”是减速段。
这个成果既否定了“前蹬是制动性阻力” (从而连带否定了“后蹬是跑的唯一动力”) , 也否定了“’扩大步幅‘是争取跑速的基本要求”.从而, 颠覆了世界体坛的上述两条经典结论。 (研究成果收录在《体育新论》一书中[1].)
1.3 对于“1983年单步研究”的科学发现, 进行以下学理分析
(1) 关于“前蹬”, 不能只看“下踏腿”所处的“身体局部姿态”, 而无视整个身体所处的运动状态。
“后蹬”动作在使人体取得向前线性加速的同时, 使躯干还叠加获得了向前回环旋转的转动惯量;“前蹬”即刻, 转动惯量就转化为产生催动前进的线性动量。这样, “前蹬段”不仅不减速, 反而还可产生加速效应。比如划船, 向前“插桨”, 不但不造成减速, 反而有利于加速, 这是由于“桨体”本身, 处在“回环状态”中;同理, “前蹬”即刻的“躯体”, 也正是处在“回环状态”中。
(2) 要正确认识“腾空”.竞走速度之所以远低于跑, 就是由于腾空被规则排除, 从而严重地束缚和限制了上一个“后蹬优势”的发挥。同时, “腾空”不能任意扩大。不但因为扩大腾空直接扩大减速, 还因为腾空规范下一个前蹬的运动条件。 (假如腾空无限扩大, 便会像跳远中的落地一样, 躯体就地终止运动, 整个跑动便会戛然而止了。)
“腾空”不是动作, 但反映动作。单步是处在连续运动中的。反映在腾空中的动作, 既正向地影响下一个“前蹬”, 还反向地影响 (要求) 上一个“后蹬”, 从而参与影响“前蹬”、“后蹬”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3) 瞻前顾后, “前蹬启动”也很关键。整个腾空处在减速过程中, “前蹬”需要启动在巧妙的时刻, 以便使之最有利地承接“腾空”中的“速度”. (人为地过早承接, 虽看似有利于速度, 但会近似于竞走动作, 抑制后蹬优势的充分发挥, 从而失利。过晚承接, 就会扩大步幅, 使低速替代原速, 直接导致失利。)
(4) 要高度重视“后蹬”.“后蹬”虽不是唯一动力, 却的确是单步中最重要的发力环节。因此, 需要摆放在“连续单步”的整体过程中, 正确地充分地发挥其优势。
“后蹬”启动了水平、垂直、回环“三方向”的合运动, 由此决定“下踏”的着地点, 以及着地即刻所持有的水平速度。因此, 正确的后蹬动作, 十分重要。 (“后蹬”、“前蹬”交替形成的“速度”, 覆盖着相应的“跑距”.全部“速度项”总额, 覆盖“全部跑距”, 形成成绩。)
(5) 各个单步, 以具体的方式, 在赛跑中参与确定最后的成绩。 (例如, 面临“冲线”前的“乏力感”, 会自动地诱使运动员放大步幅;该时刻若能做到继续实现对步幅的正确控制, 便成为争取胜利的关键之一。)
“单步”, 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灵巧、精深的力学过程。精美、先进的训练掌握, 就是要充分地发掘、完整地驾驭这个力学过程。
2、日本的单点突破
八年后, 在1991年东京田径世界锦标赛中, 日本进行了相似的研究。他们也独创地取得了重大成果。日本根据高速摄影的严密观察, 提出了“下踏腿”新的动作要领:“膝关节、踝关节几乎不弯曲, 一条腿要像一根棍子一样。”这个要领, 同传统的“软”恰恰相反, 就是要“硬”. (藉以突出“前蹬发力”.) 这就是, 在发挥“后蹬”加速作用的同时, 依靠这个创新要领, 更好地也收取“前蹬”的加速作用, 藉以增益整个跑速。在这一点上, 他们与我们“1983年单步研究”中关于“’前蹬‘是’加速段‘”的科学结论, 是完全一致的。在性质上是重合的。
对于这一点, 日本随即在训练中进行推广, 取得了百米10秒、200米巴黎世锦赛铜牌种种优异成绩[2].日本短跑水平原来落后于中国, 由于这项科研成果, 在20世纪末期, 日本短跑水平就反超中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前蹬发力”这一点, 在20世纪末期, 就被日本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成果, 再次独立地、确切地证明了!
3、苏炳添的全面突破
3.1 媒体报道苏炳添的动作:
“脚掌落地发力”.这个词义, 实际上就是“前蹬发力”.这说明, 在这个问题上, 他已经取得了与日本同等的科学优势。
3.2 在同行比较中可以看出, 苏炳添的步幅, 相对较小。
(委托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的吴翠娥同志, 对苏炳添马德里和巴黎两站创造9.91秒百米成绩的步数, 予以看帧统计, 最后一步都出终点线了, 是48步。不过, 马德里站过线要多点, 巴黎站过线距离少点;巴黎大约47.9步, 马德里大约47.8步。) 这说明:他不追求扩大步幅, 这就使得他同时在步幅问题上更叠加地取得了这项重要的科学优势。这点体现了“1983年单步研究”中, 关于“’腾空‘是’减速段‘”的科学成果。“反对’扩大步幅‘”, 是这个科学成果的必然要求。而关于这点, 未见日本有报道, 可见他们在“相关意识和认识”中, 并未发现 (并未自觉注视到) .张培萌和苏炳添同样属于步幅较小者, (张培萌百米10秒跑46.2步;苏炳添百米9秒99跑48.00步, 比张培萌还多出1.8步。) 张培萌把扩大步幅作为突破方向, 其后多年, 不但没有再提高、而且未能再达到10秒。苏炳添从2013年的10秒12的46.85步, 到2015年的9秒99的48.00步, 步幅变得越来越小 (减少、消除冗余的“扩大步幅”) , 成绩却越来越好;不能不说, 这骨子里反映出教练和他的自觉追求。在步幅上, 张苏两人所取的技术路线相反, 后果迥然不同。我们应当从中明确认知其间的因果关系。
综合起来说, 苏炳添的创造性实践, 与“1983年单步研究”所获客观规律, 本质趋向是完全相同的。 (苏炳添在努力发挥“后蹬”作用的同时, 不仅采取“前蹬发力”, 而且采取日本尚未发现的“反对’扩大步幅‘”.) 这样, 科学性总体优势, 就胜过日本。基本规律抓对了, 路子抓先进了, 苏炳添的跑速, 就不可阻挡地释放出来了。
4、开创中国径赛运动的新时代
苏炳添在袁国强同志为首的教练组指导下, 在“单步”的世界性争议中, 坚持改革创新, 取得了超越日本、惊艳世界的巨大成功。“单步技艺”不光涉及短跑, 而且覆盖中跑和长跑, 覆盖整个径赛运动, 并影响到整个体育运动, 意义重大。鉴于“单步技艺”的陈旧理论, 历史悠久, 传播广阔。不但体育院校、体育机关干部, 而且体育科研机构、甚至广大普通学校教师 (大、中、小学) , 都能娴熟于心。推广苏炳添的突破性创造, 清除陈旧理论的迷雾, 端正径赛训练的科学道路, 将是一项面广量大而又艰苦的科普和改革工程。然而, 这项工程所开启和迎来的, 将是与黑色人种并肩闪耀光芒的, 中国径赛运动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茅鹏。体育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343-353, 354-362, 675-682.
[2]河内敏康。奥运科学[N].每日新闻, 2004-01-01//拼速度比科技---日本依靠奥运科学提高运动员成绩。参考消息, 2004-01-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