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盛农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增收、提升产品品质上的重要作用,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与科技部门和相关学会、协会合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有效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近年来,公司将发展经营的重点锁定为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型种植(养殖)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公司在市、县科协的帮助下对接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项目,解决了多项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夯实了企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创造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项目实施情况
公司借助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开展了“稻鸭共育绿色生态循环发展试验示范研究”,有效整合资源,解决了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使企业增产增效。稻鸭共育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是安徽省家禽产业体系马鞍山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项目,旨在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争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项目区水稻品种选用南梗46和镇稻、鸭品种选用绿头野鸭,共有试验稻田面积144亩,试验绿头野鸭2280只,设试验区16块,对照区2块,每块8亩,围网养殖。按照野鸭20只/亩标准放养。项目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采用不同管理方式,进行对比试验,探索稻鸭共育条件下稻、鸭生态规律,寻求最佳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稻鸭在同一空间互生互长,相互依赖,实现稻鸭增产、成本节约和产品绿色有机“三重效益”.
以该项目为主要内容总结的“稻鸭共育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经过市、县推荐,参加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举办的安徽省畜牧业绿色循环模式主题创新大赛,获得安徽省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十大创新模式二等奖。
二、工程解决的实际问题及取得成效情况
1.解决技术难题3项,增加利润110万元。省学会副理事长詹凯、秘书长谢俊龙及夏伦志、吴东、熊国远等专家对稻田养鸭的设想和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对生产中出现的鸭的品种选择问题及可行性;鸭的放牧与施肥、打药的辩证关系及防御措施;优质优价及产品综合开发的问题等多个影响公司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做了详细分析指导,提出了解决办法。
2.转化技术成果2项,增加利润86万元。在此项试验研究中,公司利用省学会先进技术成果达到5项,转化科研成果2项,如野鸭的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安徽省地方标准、野鸭的羽毛完整性与飞逃的研究报告。项目本身凝练出十大创新点和七大关键技术;申报5项专利,授权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3.现场指导。省学会领导多次亲临现场就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指导,确定解决稻鸭共生试验地块,放鸭及机插密度、围网、开沟等事宜。提供咨询建议9项;开展技术培训350人次;省级专家上门服务10人次;市县专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并与种植业专家一起研究稻鸭共生技术,拟总结申报“稻鸭共生”方面省级地方标准3项。项目还开展了创业农民孵化培训12人次。
三、项目保障措施
此项工程得到市科协领导和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亲临现场为“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当涂县工作站”揭牌,要求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加强与科技部门对接,招商更要引智,希望能从工作站发展为博士站、院士站,为当涂县经济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盛农集团与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在企业内建立了学会服务站,搭建专家工作平台,建立了安徽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马鞍山综合试验站,为专家在企业的工作提供便利。
二是企业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专家来企业工作的研究、差旅等支出。
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行会议,研究技术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署技术开发工作任务。
经过共同努力,“稻鸭共生”项目圆满完成,双方合作建立了稻鸭共育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这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的绿色循环畜牧业新技术、新模式,公司走出一条“种-养-加”的新路子,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了产品档次,做大做强了现代农业;学会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一种绿色新技术,寻找到了一种很值得推广的绿色现代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