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端临; 《文献通考》; 《新五代史》;
Keyword: Ma Duanlin; Wenxian Tongkao; New History of the Five Dynasties;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着, 是一部公认的史学典范之作, 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为治史者广泛征引与运用。2011年, 中华书局点校本《文献通考》问世后, 不仅改变了之前影印本等版本苦涩难读的局面, 而且对书中讹误之处详加校正, 为治史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是为古籍点校整理中一部典范之作。它问世后, 迅速成为学界广泛征引和运用的最好版本, 对推动史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这是几代学界前辈付出辛苦努力的心血和汗水才换来今天学人阅读使用的便利, 这其中既包含了中国古代史学家的智慧, 更体现了整理者渊博的知识与高深的智慧。笔者更是对这部巨着爱不释手, 从中受益颇多。但在阅读和运用中华书局点校本《文献通考》时笔者依然发现了一些讹误之处, 本文不惮鄙薄, 拟对其中的10个条目11处疑误问题略加分析, 权为引玉之砖, 以求正于方家。
一、《文献通考·国用考》之”蠲贷“条考异
《文献通考》卷二十七《国用考》之”蠲贷“条载:”太宗即位, 免民逋租宿负。又免关内及蒲、芮、虞、秦、陕、鼎六州二岁租, 给复天下一年。“[1]788
按:”又免关内及蒲、芮、虞、秦、陕、鼎六州二岁租“中”秦“疑误。”秦 (州) “的说法的确频频见诸各种史料之中, 据《唐大诏令集·太宗即位赦》载:”关内及蒲、芮、虞、秦、陕、鼎六州, 免二年租调。自余率土, 普给复一年。“[2]《册府元龟·邦计部》”蠲复“载:”太宗以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即位, 赦制关内蒲、芮、虞、秦、陕、鼎六州, 免二年租。自余率土, 普给复二年 (1) .“[3]5557然而据《册府元龟·帝王部》”赦宥“载:”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 免二年租调, 自余率土, 普给复一年。“[3]923我们注意到, 《册府元龟》前后所载却有”秦“”泰“之不同, 故十分有必要加以考证。
据《新唐书·太宗纪》载:武德九年 (626年) ”八月甲子, 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遣裴寂告于南效。大赦, 武德流人还之。赐文武官勋、爵。免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二岁租, 给复天下一年。“[4]《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载: (武德九年八月) ”甲子, 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二年租调, 自余给复一年。“[5]6130且《旧唐书·地理志》载:”河中府, 隋河东郡。武德元年, 置蒲州, 治桑泉县, 领河东、桑泉、猗氏、虞乡四县。二年, 置蒲州总管府, 管蒲、虞、泰、绛、邵、浍六州。三年, 移蒲治河东县, 依旧总管府。其年, 置温泉县。九年, 又置都督府, 管蒲、虞、芮、邵、泰五州, 仍省温泉县。其年, 罢都督府。“[6]1469”芮城, 隋县。武德二年, 置芮州, 领芮城、河北二县。贞观元年, 罢芮州, 以芮城、河北属陕州。“[6]1428”安邑, 隋为虞州, 郭下置安邑县, 领安邑、解、夏、桐乡四县。贞观十七年, 废虞州及桐乡县, 以安邑、解县属蒲州, 夏县属绛州。“[6]1429”陕州大都督府, 隋河南郡之陕县……武德元年, 改为陕州总管府, 管陕、鼎、熊、函、谷五州, 仍割长水属虢州。“[6]1427唐太宗即位后所免二年租的地区均在关内及周边核心统治区。”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地处唐代都城长安、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三都之要会, 控黄河漕运, 总水陆形胜, 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抚其背“[7], 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的非正常手段夺取皇位, 免此六州二年租是其为安抚京师及周围地区民心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手段。而秦州属于距离京师较远的陇右道, 《旧唐书·地理志》载:”秦州中都督府, 隋天水郡。武德二年, 平薛举。改置秦州, 仍立总管府, 管秦、渭、岷、洮、叠、文、武、成、康、兰、宕、扶等十二州。“[6]1630因此, ”秦州“对于唐朝中央政权的重要性低于处于政治核心区的”泰州“.”泰“与”秦“字体相像, 疑为史书传抄及刻板中所产生的衍误, 故”秦“疑误, 当为”泰“.
二、《文献通考·征榷考》之”杂征敛“条辨析
《文献通考》卷十九《征榷考》之”杂征敛“条载:”建隆二年, 诏:‘自今宰相、枢密使带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节度使, 依故事纳礼钱, 宰相、枢密使三百千, 藩镇五百千, 充中书门下公用, 仍于中书刻石记授。上年月已经纳者, 后虽转官, 不再更纳。旧相复入者, 纳如其数。’时中书门下言‘唐制, 凡视事于中书者, 纳礼钱三千缗, 近颇隳废, 乞举行之。’故也。“[1]542
按:”建隆二年 (961年) “疑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载: (建隆三年二月) ”丁未, 诏:‘自今宰相、枢密使带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节度使者, 依故事纳礼钱, 宰相、枢密使三百千, 藩镇五百千, 充中书门下公用。仍于中书刻石记授, 上年月已经纳者, 后虽转官不在 (再) 更纳。旧相复入者, 纳如其数。’时中书门下言:‘唐制, 凡视事于中书者, 纳礼钱三千缗, 近颇隳废, 乞举行之。’故也。“[8]62-63《宋史·礼志》载:”建隆三年, 中书、门下言:‘准唐天成元年诏故事, 藩镇带平章事, 合于都堂视事, 刊石以记官族, 输礼钱三千贯。近年颇隳曩制。自今藩镇带平章事者, 输礼钱五百千, 刻石记岁月。其钱以给两省公用, 望举行之。’诏:自今宰相及枢密使兼平章事、侍中、中书令者, 输礼钱三百千, 藩镇五百千, 刻石以记如旧制。增秩者不再输, 旧相复入者输如其数。“[9]2820《职官分纪》卷三十九亦载:”纳礼钱, 国朝建隆三年诏, 见宰相门。“[10李焘所着《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较《文献通考》早, 可信性较高 (1) .而且《宋史》与《职官分纪》所载与之一致, 故《文献通考·征榷考》所载”建隆二年“似误, 疑为”建隆三年“.
三、《文献通考·宗庙考》之”宋配享功臣“条辨析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宗庙考》之”宋配享功臣“条载:”神宗宁武军节度使、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赠太师富弼。“[1]3150
按:”宁武军节度使“疑误。据《宋会要辑稿·仪制》载:”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少师、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韩国公富弼, 元丰六年闰六月赠太尉。“[1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六载:元丰六年 (1083年) 闰六月”丙申, 武宁军节度使、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致仕、韩国公富弼卒。“[8]8103《宋史·富弼传》载:”王安石用事, 雅不与弼合。弼度不能争, 多称疾求退……拜武宁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 改亳州。“[9]10256另据《宋大诏令集》卷六十八《富弼罢相除武宁军节度判亳州制熙宁二年十月丙申》载: (特授富弼) ”检校太师、依前行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郑国公、行徐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宁军节度、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判亳州。“[12]且据《宋史·地理志》载”徐州, 大都督, 彭城郡, 武宁军节度。“[9]2110而富弼所授”行徐州大都督府长史“”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且徐州郡名为彭城郡, 军号为武宁军节度。综上所述, 则”宁武军节度使“误, 应为”武宁军节度使“.
四、《文献通考·王礼考》之”皇帝谒陵“条考证
《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五《王礼考》之”皇帝谒陵“条载:”后唐庄宗崩, 葬雍陵, 在洛京新安县。四月崩, 次年七月葬。“[1]3879
按:”次年七月葬“之”次年“疑误。据《五代会要·帝号》载: (同光) ”四年四月一日, 京城军乱, 崩于绛霄殿之廊下。年四十二。天成元年七月二十二日, 葬雍陵, 在洛京新安县。“[13]2《旧五代史·唐庄宗纪》载:”天成元年七月丁卯, 有司上谥曰光圣神闵孝皇帝, 庙号庄宗。是月丙子, 葬于雍陵。“[14]546《旧五代史·唐明宗纪》载: (天成元年七月) ”乙亥, 庄宗皇帝梓宫发引, 帝�服临送于楼前。是日, 葬庄宗于雍陵。“[14]574《新五代史·唐庄宗纪》载:同光四年 (926年) ”夏四月丁亥朔, 皇帝崩。引徐无党注:天成元年七月, 葬之河南新安县, 号雍陵。“[15]58同光四年四月丁亥 (初一) , 唐庄宗驾崩。丙午 (二十日) , 李嗣源即位, 是为明宗[15]64.《旧五代史·唐明宗纪》载:天成元年 (926年) 四月”甲寅, 帝御文明殿受朝。制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 大赦天下。“[14]567因此, 天成元年与同光元年是为同一年, 故”次年七月葬“疑误, 应为”是年七月葬“.
五、《文献通考·王礼考》之”皇帝谒陵“条考证
《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五《王礼考》之”皇帝谒陵“条载:”隐帝崩, 葬颍陵, 在许州阳翟县。十一月二十一日崩, 周广顺元年八月十二日葬。“[1]3879
按:十一月二十一日崩”疑误。据《新五代史·汉隐帝纪》载:乾佑三年 (950年) 十一月“乙酉, 皇帝崩, 苏逢吉自杀。汉亡。”[15]125《五代会要·帝号》载: (乾佑) “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为左右郭允明弑于京北之赵村。年二十。”[13]6《旧五代史·汉隐帝纪》载: (乾佑三年十一月) “乙酉旦, 帝策马至玄化门, 刘铢在门上, 问帝左右:”兵马何在?“乃射左右。帝回, 与苏逢吉、郭允明诣西北村舍, 郭允明知事不济, 乃��刃于帝而崩, 时年二十。”[14]1600-1601《资治通鉴》载: (乾佑三年十一月) “乙酉旦, 郭威望见天子旌旗在高阪上, 下马免胄往从之, 至则帝已去矣。帝策马将还宫, 至玄化门, 刘铢在门上, 问帝左右:‘兵马何在?’因射左右。帝回辔, 西北至赵村, 追兵已至, 帝下马入民家, 为乱兵所弑。苏逢吉、阎晋卿、郭允明皆自杀。”[5]9566-9567乾佑三年十一月甲子朔 (1) , 也即是十一月初一, 则“乙酉”应为“二十二日”.故“十一月二十一崩”疑误, 当为“十一月二十二日崩”.
六、《文献通考·帝系考》之“飨妇人送者”条考异
《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八《帝系考》之“飨妇人送者”载:“神宗十女:吴国、郓国、潞国、邢国、�国、兖国, 六主皆夭。”[1]7024
按:“吴国”疑误。据《宋史·公主传》载:“神宗十女。楚国、郓国、潞国、邢国、�国、兖国六公主, 皆早薨。”[9]8780《宋会要辑稿·帝系》载:“楚国长公主, 熙宁三年十二月封宝庆公主, 五年七月, 薨, 追封吴国, 元符三年三月, 追封楚国长公主。……郓国长公主, 元丰八年二月薨, 追封惠国公主, 元符三年二月, 追封郓国长公主。……潞国长公主, 元丰七年四月薨, 追封莘国公主, 元符三年二月, 追封潞国长公主。……邢国长公主, 元丰七年正月薨, 追封申国公主, 元符三年二月, 追封邢国长公主。……兖国长公主, 元丰八年四月封嘉国长公主, 元佑五年正月薨, 追封蔡国, 元符三年二月, 进封兖国。”[11]193-194《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卷八载:“�国长公主, 元丰八年四月, 封沂国长公主。十月薨, 追封邓国。元符三年二月。追封�国。”[16]从上述记载不难发现, 宋廷于元符三年 (1100年) 追封神宗六位早夭的公主为楚国长公主、郓国长公主、潞国长公主、邢国长公主、�国长公主、兖国长公主, 而吴国公主则是在熙宁五年 (1072年) 七月夭折后所追封的, 既然上文《文献通考》所载其他五位公主号均是采用元符三年所追封公主号, 那么为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解, 另外一位公主则亦应采用元符三年所追封的公主号, 也即“楚国公主”.
七、《文献通考·象纬考》之“杂星变”条考证
《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象纬考》之“杂星变”条载:“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三月, 恶星入天库, 流星犯天��。”[1]7925
按:“恶星”疑误。据《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传》载:“明年三月 (同光四年三月) , 客星犯天库, 有星流于天��。占星者言:‘御前当有急兵, 宜散积聚以禳之。’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 庄宗许之, 后不肯, 曰:‘吾夫妇得天下, 虽因武功, 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 人如我何!’”[15]171《旧五代史·唐庄宗纪》载: (同光四年三月) “时知星者上言:‘客星犯天库, 宜散府藏。’又云:‘流星犯天��, 主御前有急兵。’帝召宰臣于便殿, 皇后出宫中妆奁、银盆各二, 并皇子满哥三人, 谓宰臣曰:‘外人谓内府金宝无数, 向者诸侯贡献旋供赐与, 今宫中有者, 妆奁、婴孺而已, 可鬻之给军。’革等惶恐而退。”[14]543“客星”的记载频频见诸于《文献通考?象纬考》, 而“恶星”的记载在《文献通考?象纬考》仅有三处, 与之相关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均无“恶星”的相关记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以春秋笔法着称的《新五代史》仍记载为“客星”.同光四年也即天成元年。综上所述, 故“恶星”的记载有可商榷之处。
八、《文献通考·舆地考》之“古豫州”条考证
《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舆地考》之“古豫州”条载:“靖康金人入京师。建炎元年四月, 高宗即位于南京。”[1]8735
按:“建炎元年四月”疑误。据《文献通考》卷三百十五《舆地考》载: (靖康二年 (1) ) “五月, 高宗即位于南京, 改元建炎。”[1]8539故不难看出, 同一部书前后记载也相互冲突, 故有必要略加辨析。据《宋史·高宗纪》载: (建炎元年) “五月庚寅朔, 帝登坛受命, 礼毕恸哭, 遥谢二帝, 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9]44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载:“建炎元年五月庚寅朔, 兵马大元帅、康王即皇帝位于南京, 改元建炎。”[17]《中兴小纪》卷一载:“建炎元年 (岁在丁未) 夏五月庚寅朔, 大元帅康王即皇帝位于南京。”[18]故不难看出, 宋高宗即位于南京的时间当为建炎元年五月, 而非四月。
九、《文献通考·四裔考》之“党项”条考证
《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四《四裔考》之“党项”条载:“隋文帝为丞相时, 中原多故, 因此大为寇掠。蒋公梁睿既平王谦, 请因还师讨之。开皇四年, 有千余家归化。”[1]9223
按:“开皇四年”有可商榷之处。浙江书局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文献通考》本此处均作“开皇元年”, 值得注意的是, 底本武英殿本此处亦作“开皇元年”.且据《北史·党项传》载:“魏、周之际, 数来扰边。隋文帝为丞相时, 中原多故, 因此大为寇掠。蒋公梁睿既平王谦, 请因还师讨之。开皇元年, 有千余家归化。”[19]因此不难看出, 相关史料此处多记载为“开皇元年”.笔者查阅相关史书, 仅有《隋书·西域传》所载与中华书局点校本《文献通考》同为“开皇四年”.《隋书·西域传》之“党项”条载:“魏、周之际, 数来扰边。高祖为丞相时, 中原多故, 因此大为寇掠。蒋公梁睿既平王谦, 请因还师以讨之, 高祖不许。开皇四年, 有千余家归化。”[20]故笔者认为上文《文献通考》与《隋书》所载似误, 疑为“开皇元年”.
十、《文献通考·四裔考》之“党项”条考证
笔者发现该“党项”条记载有两处疑误之处:《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四《四裔考》之“党项”条载:“唐贞观三年, 其酋细封步赖举部降, 以其地为轨州, 即授步赖刺史。”[1]9223
按:其酋细封步赖举部降“之”酋“指代不明, 疑误。据《旧唐书·西戎传》载:”贞观三年, 南会州都督郑元�q遣使招谕, 其酋长细封步赖举部内附, 太宗降玺书慰抚之。步赖因来朝, 宴赐甚厚, 列其地为轨州, 拜步赖为刺史。“[6]5291《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载: (贞观三年闰十二月) ”党项酋长细封步赖来降, 以其地为轨州;各以其酋长为刺史。“[5]6180故不难看出, ”酋“当作”酋长“.又《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四《四裔考》之”党项“条载:” (王) �甑扔盅裕� 麟州及三族寨羌人二千余族皆降, 番官折御乜等六十四人献马首罪, 愿改图自效, 为国讨贼。“[1]9226”三族寨羌人二千余族皆降“疑误, 三族寨羌人有”二千余族“与史实不符, 疑有误。据《宋史·外国传》载:” (王) �甑扔盅裕� 麟州及三族砦羌人二千余户皆降, 酋长折御乜等六十四人献马首罪, 愿改图自效, 为国讨贼, “[9]14139故据《宋史》所载”三族砦羌人二千余户皆降“符合史实, 上文《文献通考》所载”羌人二千余族皆降“误, 当为”羌人二千余户皆降“.
马端临所着《文献通考》上起于上古时代, 下迄于宋朝宁宗时期, 是继杜佑《通典》、郑樵《通志》之后, 记述历代典章制度规模最大的一部典籍。它是治史者必读之书, 诚如张之洞所说:”若意在经济, 莫如《文献通考》, 详博综贯, 尤便于用。“[21]然而, 正是因为《文献通考》有很高的影响力, 它在记载方面的讹误, 不仅影响了《文献通考》自身的史学价值, 而且也影响了古籍整理工作。后世学人在校勘古籍时, 常用《文献通考》作为依据, 如此, 《文献通考》自身的讹误若不能得到纠正, 可能会导致古籍整理工作出现一些错校、错改现象。笔者认为产生上述疑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马端临着述时的失误, 也有《文献通考》在传抄或刻板过程中所产生的讹误。由于诸多相关史料已经失传, 笔者对于某些问题也难以做出准确的论断, 只能依据现有史料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推测。琐细考证, 实为小道, 但是蚁穴亦可溃长堤, 微小细节有时也可以推翻结论, 因此, 治史者应当重视对所参阅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以确保其准确性。故我们在阅读和运用《文献通考》时, 一定要注意结合其他史料, 注重对史源的核查,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讹误。
参考文献:
[1]马端临。文献通考[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1.
[2]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8:6.
[3]王钦若。册府元龟[M].周勋初, 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6.
[4]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27.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6]刘�d。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7]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07:951.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9]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10]孙逢吉。职官分纪[M]//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92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725.
[11]徐松。宋会要辑稿[M].刘琳, 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2527.
[12]司义祖。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62:332.
[13]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4]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15.
[15]欧阳修。新五代史[M].徐无党, 注。北京:中华书局, 2015.
[16]李埴。皇宋十朝纲要校正[M].燕永成, 校正。北京:中华书局, 2013:260.
[1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胡坤,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3:131.
[18]熊克, 中兴小纪[M].顾吉辰, 郭群一, 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1.
[19]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3192.
[20]魏征, 令狐德�薄K迨�[M].北京:中华书局, 1973:1846.
[21]张之洞。增订书目答问补正[M].范希曾, 补正。孙文泱, 增订。北京:中华书局, 2011:662.
注释:
1 按上文《文献通考》《唐大诏令集》及下文《册府元龟》《新唐书》《资治通鉴》所载, 疑为”一年“.
2 诚如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中所说:”今唐、五代尚有旧史及诸杂注记, 本朝则李焘史底最信而核。“
3 ”乾佑三年十一月甲子朔“, 参见:洪金福。辽宋夏金元五朝日历[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台北:2004:52
4 如司马光在《通鉴释例》中讲到:”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 假如武德元年则从正月便为, 唐高祖武德元年更不称隋义宁三年。玄宗先天元年正月, 便不称景云三年。梁开平元年正月, 便不称唐天佑四年也。“若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时间处置体例, 因靖康中改元, 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 此处”靖康二年“与”建炎元年“是为同一时间, 可以互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