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就民俗艺术如何以更好的方式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展开探讨,对如何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如何培养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作出分析。
关键词:高校艺术课堂;民族艺术;创新研究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所遗留下来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华夏文明经久不衰的见证。但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正在慢慢沉寂甚至消失,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无疑是当前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高校艺术教育正是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最佳选择。
一、高校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艺术是一门注重修养和创造的学科,在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上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局限于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临摹、练习、创作”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确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同时这种方法束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主动思考与创作的能力,因为面对的仅仅只是教材而限制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我国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太过于依赖课堂教育,即被动性的学习,据相关统计我国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时候主动向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解除疑惑的只有6.4%,而主动通过实践进行自主学习的也只有10.7%,没有主动思考能力的学生对艺术未来的发展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二)教学内容过于千篇一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艺术教育也被搬到了高校教育的课堂当中,但是我国艺术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借鉴西方艺术教育成分较多,以致于后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以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为主导,不分地域的差异设立统一的培训课程,太过于注重现代流行文化的教学而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创新,部分高校对于艺术教育理解过于片面,导致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出现错误。
二、高校艺术课堂融入民俗艺术的创新方法
近年来,我国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逐渐的重视起来,并在2002年“世界遗产年”召开会议,正式将民族文化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中。
(一)基于民俗艺术下积极采取多样化教学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俗艺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对于民俗艺术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核心。
1.积极利用地域民俗艺术进行教学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都孕育着不同的民俗文化,比如陕西的剪纸、北京的京剧、河北的磁州窑等,而每一个学生对艺术形式的兴趣是不一样的,高校的民俗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对每个地方不同的民俗艺术形式进行统一分类。
2.使民俗和非民俗艺术相融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对于高校的艺术教育不必把民俗艺术与非民俗艺术太过于分开,那样局限了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与摸索对两种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
3.积极选取适合的民俗艺术形式
对于民族文化我们要推陈出新、取长补短,对于民俗艺术也是如此,民俗艺术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虽然雅俗共赏是在艺术教育时的追求,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文化继承的科学性,在高校民俗艺术教育中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于有关封建迷信思想的民俗艺术形式适当的革新或者舍弃。
(二)基于民俗艺术积极选择教学内容
1.积极利用校园内外民俗艺术展示平台
艺术教学培养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识,而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实践,艺术的学习应该是在表演与练习中不断摸索的过程,对于艺术要充分的喜爱,学生应该提高自主实践能力对民俗艺术进行展示,可以在学校里面举办民俗艺术表演晚会,也可以走出校园在福利机构进行义务表演或者登上更大的平台进行表演,这是民俗艺术最好的学习方式。
2.将教学和课外参观实践进行结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民俗艺术更是来源于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过程中的不断学习与创造,对于民俗艺术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学习一个地方的民俗艺术最好的方式就是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那里的文化氛围,动手实践学习,学习最纯粹的民俗艺术,追溯孕育那一民族艺术的缘由。
三、结语
民俗艺术的教育事关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对于民俗艺术的教育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保证华夏这一传统古老的文明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白保国。民歌作为“母话”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延伸初探[J].音乐天地,2016,(8):4-6.
[2]邱红革。民俗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4,(8):126-128.
[3]苏然。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J].新美术,2010,31(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