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道教内丹养生

发布时间:2014-11-24 09:36:27
  摘要:苏轼与道教关系颇为密切。促使苏轼进行道教内丹养生实践的原因主要包括:北宋崇道的社会时代背景、蜀地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对苏轼生活经历的影响、与道士的交游以及对《黄庭经》、《真诰》、《参同契》、《金液还丹歌》、《悟真篇》等道教内丹经典的阅读。苏轼的内丹养生实践主要采取胎息法、采日月华法和养心法。通过《辨道歌》一诗可以管窥并解析苏轼诗歌中的内丹术语。
  
  关键词:苏轼;道教;内丹养生
  
  苏轼为人为学均受道教影响,前人对此已有所探研。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苏轼诗文出发,进一步考察苏轼与道教内丹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苏轼从事道教内丹养生的原因
  
  苏轼与道教内丹养生结缘,有其社会时代因素。由唐至宋,道教炼养方式发生了转型。着名道教学者卿希泰先生曾说:“入宋以后,内丹道取代外丹流行于世,特别是北宋张伯端《悟真篇》阐明其道后,内丹道更为盛行,成为宋明道教修仙之法的核心。”[1]苏轼生活的北宋中后期,正是道教内丹学兴盛之时,诚如任继愈《中国道教史》所言:“兴起于唐末的内丹炼养热潮流入两宋,愈益波澜壮阔。尤从北宋神宗朝起,内丹空前盛行,其学说趋于成熟,呈现代内丹以外一切道教传统炼养术之势。”[2]612内丹作为道士修炼方术,区别于借助服食药物的外丹,主要通过服气、胎息、反视内观、吐纳等修炼方法,在人体内部结成“金丹”,从而长生延年。因这种修炼方法在体内进行,故称“内丹”.宋人吴��《指归集·序》云:“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或专房中之术,或采日月精华,或服饵草木,或辟谷休妻。”[3]有宋一代,内丹修炼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两宋内丹修炼者既有陈抟、张无梦、蓝元道、张继先、王老志、曹文逸等名道士,有王溥、晁迥、张中孚、李观、曹国舅等名公巨卿,有种放、李之才等隐士名流,有张伯端、夏宗禹等幕僚,也有市井百工之流如缝纫为业的石泰、箍桶盘栊为业的陈楠、涤器为业的郭上灶等劳动人民,乃至乞儿、妓女、和尚,无所不有,可谓遍于社会各阶层。”[2]618
  
  苏轼内丹炼养实践与其生活的地域和经历有关。蜀地自古好道,四川作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浓郁的崇道氛围。宋初“道教之行,时罕习尚,惟江西、剑南人素崇重”[4].苏轼家乡眉州毗邻道教圣地青城山,山上道观林立,时人称“方外神仙之府”[5].因此,苏轼“自省事以来,闻世所谓道人有延年之术者”[6]62.他“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6]47.为凤翔判官时,他又去终南山上清宫拜读《道藏》。中年以后,政治上屡遭挫折,促使他广泛地接触道学。贬谪黄州后,他感叹道:“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送沈逵赴广南》)贬惠州后,他又云:“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久已交前生。”(《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公开声称师法道士葛洪。苏轼晚年谪居海南,在致茅山道士刘谊(宜翁)的书信中仍言:“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7]1415强调自己一生对道教的崇奉。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中年以后,身体不好,“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除夜病中赠段屯田》)“我今四十二,衰发不满梳。”(《答任师中家汉公》)这促使他更加向道教内丹炼养靠拢。尤其是贬谪以后,“自从落江湖,一意事养生”.(苏辙《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三)苏轼在给李公择的信中也如是说:“谕养生之法,虽壮年好访问此术,更何所得,然比年流落瘴地,苦无他疾,似亦得其力尔。”(《与李公择书》)
  
  苏轼的道教内丹养生实践受他人影响颇大。苏轼平生极喜与道士为友,《孙公谈圃》卷中云:“子瞻在黄州,术士多从之游。”[8]他与道士或好道朋友交往过程中,经常讨论内外丹。“暇日相与论内外丹,且出其丹示仆。”[9]2412“极论内外丹事”[7]2517,苏轼结交的道士或隐士却多主修内丹。其诗《赠王仲素寺丞》云:
  
  养气如养儿,弃官如弃泥。人皆笑子拙,事定竟谁迷。归耕独患贫,问子何所赍。尺宅足自庇,寸田有余畦。明珠照短褐,陋室生虹霓。虽无孔方兄,顾有法喜妻。弹琴一长啸,不答阮与嵇。曹南刘夫子,名与子政齐。家有鸿宝书,不铸金�蹄。促膝问道要,遂蒙分刀圭。不忍独不死,尺书肯见梯。我生本强鄙,少以气自挤。孤舟倒江河,赤手揽象犀。年来稍自笑,留气下暖脐。苦恨闻道晚,意象飒已凄。空见孙思邈,区区赋病梨。[9]2399
  
  诗的前半部分说隐士王仲素已学成内丹。“尺宅”、“寸田”语出《黄庭经》,“明珠”“虹霓”均比喻王仲素内丹已成,下丹田已有“明珠”大放光茫,竟使“陋室生虹霓”.后半部分介绍作者的学道养生情况,说自己从小学养气,但至今未学成。结句用卢照邻典,卢照邻患不治之症,向孙思邈问养生之道,作《病梨赋》以自悲。除王仲素外,苏轼道友何德顺修炼的也是道教内丹方术。苏轼《广州何道士众妙堂》结句云:“欲收月魄餐日魂,我自日月谁使吞。”《黄庭内景经·上有章》云:“出日入月呼吸存,元气所合列宿分。”“施注”云:“日月者,阴阳之精也,左出右入,身有阴阳之气,法象天地,出为呼,入为吸,呼吸之间,心乃存之。”[9]750此外,苏轼内丹养生知识还得益于其弟苏辙。他曾说:“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而余亦窃其一二。”[9]745
  
  阅读道教内丹典籍也是苏轼从事养生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轼《养生诀上张安道》云:“近年颇留意养生。读书、延问方士多矣,其法百数,择其简易可行者,间或为之,辄有奇验。今此闲放,益究其妙,乃知神仙长生非虚语尔。”[7]2335据苏轼诗文看,他所读养生书籍有《黄庭经》、《真诰》、《参同契》、《金液还丹歌》、《悟真篇》等道教内丹经典。例如,苏轼《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云:“肯把《参同》较同异,小窗相对为研丹。”他见到广州道士何宗一时曾称:“安心守玄牝,闭眼觅《黄庭》。”(《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逍遥堂,何道士宗一问疾》)其《和陶杂诗十一首》之二亦云:“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书写《黄庭经》是苏轼生活的一大乐趣,其《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次其韵》:“忽见《黄庭》丹篆句,犹传青纸小竹书。”苏轼还曾书《黄庭经》赠予道友蹇拱辰。(《书〈黄庭内景经〉尾并叙》)可以说,《黄庭经》对苏轼内丹养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苏轼道教内丹养生方法举要
  
  苏轼一生炼养内丹,留下了许多有关养生修炼的文字。正如黄庭坚《题东坡书道术后》所言:“东坡平生好道术,闻辄行之,但不能久,又弃去。谈道之篇传世欲数百千字,皆能书其人所欲言。”[10]苏轼现存论及养生的作品就有二十余篇,其中以《问养生》、《养生说》、《续养生论》、《龙虎铅汞论》、《上张安道养生诀论》最为着名。
  
  苏轼曾对他一生的炼养理论总结说:“世外之道,金丹为上,仪邻次之,服食草木又次之。胎息三住为本,殆无出此者。”(《与陆道士书》)可见,在道教内丹养生术中,苏轼最注重胎息功。他在《寄子由三法·胎息法》中亦云:“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7]2337胎息,又称闭息、龟息,是内丹功法之一。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载:“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11]1297胎息即胎中之息,因婴儿在胞胎之中并不用鼻口呼吸,而是通过脐带随母亲呼吸而呼吸,是一种内息,又称为“丹田呼吸”.要达到这种状态并非易事。“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12]苏轼也曾按照道书所言修炼胎息,他在《给王定国四十一首》其八云:“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寻常静夜,以脉候得百二三十至,乃是百二三十息尔。数为之,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真气云行体中,瘴冷安能近人也?”[7]1517从闭息之数来看,苏轼的内丹炼气才刚刚起步,是初学行气。苏轼《龙虎铅汞说》、《养生诀》、《学龟息法》等作品均言及此术。其《养生诀》云:“闭息,最是道家要妙。先须闭目净虑,扫灭妄想,使心源湛然,诸念不起,自觉出入息调匀,即闭定口鼻。”接着又云:“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人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津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视,纳气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人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7]2335这是苏轼依据《黄庭经》进行的胎息和内视反观养生。他修炼此术后,感觉“辄有奇验”[7]2335.
  
  苏轼诗中也多谈及内丹胎息功法。如《次韵高要令刘��峡山寺见寄》:“空肠吐余思,静似蚕缀簇。寸田结初果,秀若铜生绿。”[9]2188“空肠”是道教辟谷术修炼之后的状况,以便让真气在人体内自由舒畅地运行。指闭息时静坐或静卧于床,犹如上簇结茧的蚕。“寸田”是《黄庭经》中术语,指丹田,最后讲内丹炼成,一切杂念已除,内丹(梨枣)岂能不成?!《和陶赴假江陵夜行》“归来闭户坐,寸田且默耕”也是此意。苏轼《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南都从事亦学道,不惜肠空夸脑满”[9]826中的“肠空”与上言“空肠”同义。正所谓“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欲得不老,还精补脑”.“脑满”是道教内丹修炼中十分常见的术语,道经《真诰》卷十云:“夫学道之夫,鼻夷心养神,服食治病,使脑宫填满,玄精不倾,然后可以存神服霞,呼吸二景耳。”[13]苏轼《乞数珠一首赠南禅��老》诗云:“道士守玄牝,龙虎看舒卷。”[9]2432此处“玄牝”指丹田。苏轼《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逍遥堂,何道士宗一问疾》亦云:“安心守玄牝,闭眼觅黄庭。”[9]2432王文诰注引赵次公、查慎行等注,认为是口与鼻。不确。《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认为“玄牝”为永不停息的天地之道。道教内丹将其移植人体,将生命之源即丹田称为玄牝,《胎息经》云:“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14]
  
  苏轼也曾将采日月华法付之实践。苏轼《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云:“久已逃天网,何须服日华。”其《采日月华赞》又云:“每日采日月华时,不能诵得古人咒语,以意撰数句云:……取予无心,唯道之公。各忘其身,与道俱融。”[7]617采日月华是道教内丹功法之一。《太平经》云:“吞光服霞,咀嚼日根”、“吞日精……服月华”、“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全合。”[15]内丹家将其理论运用于内丹养生。《真诰》卷九:“东华真人服日月之象。上法元:男服日象,女服月象。日一不废,使人聪明朗澈,五脏生华。”[16]543《太上三洞神咒》卷八又曰:“吾以月洗身,以日炼真。”[16]109《黄庭内景经》又云:“吞日月华法,自有五色流霞入口中。”《黄庭内景经·琼室章》梁丘子注云:“常以日初出,东向叩齿九通毕,冥目握固,存五色流霞来接一身,于是日光流霞俱入口中……向日吞霞四十五咽毕,又咽液九过也。”上文中“无道不入,有光必容”即指此。苏元朗《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精华在乎日月,进退运乎水火。是故性命双修,内外一道,龙虎宝鼎即身心也。”道教以日代阳,月代阴,采日月华即以天地阴阳之气来补充人体之真气,以助丹田之内丹炼成。
  
  强调养心去欲是苏轼道教内丹养生的又一个重要方法。道教内丹派认为,人的一切愁苦烦恼的本源皆在于“心”之不宁,如果能保持心灵世界的宁静平和,就可以减少或抵挡外部世界的侵扰,它要求主体心灵对外界的各种存在、变化和侵扰要保诗一种恒定不变的态势,泰然处之。而养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安静。苏轼云:“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唯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数为之,似觉有功。幸信此语。”[7]1517在他看来,心静是养生的根本。苏轼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他在彻悟人生后所采取的任运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就是受了道家道教养生思想的影响。他在《问养生》一文中谈到他的养生态度:“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7]1982所谓“和”,即不留意外界环境的变化;所谓“安”,即对于事物的变化,“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轼强调安,是强调人的精神在养生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和,即强调人要适应客观环境。这样的养生理念正是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反映与实践。
  
  三、苏诗中的内丹术语解析
  
  由于苏轼常炼内丹,因此,常将道教内丹术语用在诗歌之中。下面我们通过《辨道歌》,来解析苏诗中的内丹术语:
  
  北方正气名祛邪,东郊西应归中华。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河流驾紫河车,水精池产红莲花。赤龙腾霄惊盘蛇,姹女含笑婴儿呀。十二楼瞰灵泉洼,华池玉液阴交加。子驰午前无停差,三田聚宝真生涯。龟精凤髓填�E�B,天地骇有鬼神嗟。一丹休别内外砂,长修久饵须升遐。肠中澄结无余祖,俗骨变换颜如葩。哀哉世人争齿牙,指伪为真正为哇。轻肥甘美形骄奢,谲诡诈妄言矜夸。游鱼在网兔在�D,一气顿尽犹呕哑。余生所托诚栖槎,九原枯髀如乱麻。胡不断众如镆邪,空与利名交撑��。胡不腾踏如文�m,可惜贪爱相漫�础U嫘牡酪夥遣患危�餐金闲暇非虚哗。何须横议相疵瘕,众口并发鸣群鸦。安知聚散同鱼虾,自缠如茧居如蜗。日怀嗔喜甘笼�@,其去死地犹猎�j。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到惊井蛙。乌轮即晚蟾影斜,吾时俱睹超云霞。[9]2210
  
  诗中运用了许多道教内丹典籍术语。“正气”即人体内的真气、元气。《参同契》云:“众邪辟除,正气常存。”查慎行注云:“北方坎位,乃真铅所居之本乡,居于此,则金、木、火三方之正气,如水之朝宗。”苏轼《续养生论》:“何谓铅?凡气之谓铅……肺实出纳之。”[7]1983首句的意思是,人体肺部主气之神名为祛邪。这明显受《黄庭经》的影响,《黄庭内景经·肺部章》云:“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七元之子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元阳子注释第三句云:“七元之君,负甲持符,辟除凶邪,而布气七窍,主耳目聪明。七元,七窍之元气也。”[11]214肺部因属中丹田,祛邪神居于身中,故曰“归中华”.三四句,《参同契》云:“子屈北,北乃坎之正位。午居南,南乃离之正位。”据苏轼《续养生论》可知,“离”指心,“坎”指肺。查慎行注第四句时引《周易参同契》:“津液腠理”,注云:“津乃玉津,即白雪也;液乃金液,即黄芽也。”《悟真篇》云:“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成。”五六句,《周易参同契》云:“五金之主,北方河车。”河车,即古代的水车,它能将低处水源运往高处。此处指正气在体内的运行,也是从下丹田到上丹田聚拢。这是道教服气闭息与常人呼吸的区别,“顺行则为人,逆行则为道”[7]2331.针对这样的修炼方法,苏轼说:“近来颇觉养生事绝不用求新奇,惟老生常谈,便是妙诀。咽津纳息,真是丹头,仍须用寻常所闻搬运溯斥流法,令积久透彻乃效也。”(《答王敏中四首》其二)“水精池”指人体的黄庭处,“红莲花”即心脏,《黄庭经》云:“心部之宫莲含华”,心脏的外形酷似含苞欲放的红莲。
  
  接下来两句涉及道教内丹修炼中几个重要的概念。先看“龙”与“虎”,苏轼《龙虎铅汞说》中云:“龙者,汞也,精也,血也。出于肾而肝藏之,坎之物也。”又云:“盖离者丽也。着物而见,火之性也。吾目引于色,耳引于声。口引于味,鼻引于香,火辄随而丽之。今吾寂然无所引于外,火无所丽。则将安往,水者其所妃也。势必从之,坎者陷也。物至则受,水之性也,而况其配乎?水火合,则火不炎而水自上。则所谓龙从火里出也。龙出于火,则龙不飞而汞不干。旬日之外,脑满而腰足轻。方闭息时常卷舌而上。以舐县雍虽不能,而意到焉,久则能也。如是不已,则汞下入口。方调息时,则漱而烹之,须满口而后咽。若未满,且留口中,俟后次也,仍以空气送至丹田。常以意养之,久则化而为铅,此所谓虎向水中生也。此论奇而通,妙而简,决为可信者。”[7]2331-2332由上可知,诗中“赤龙腾霄”指的是修炼内丹闭息功法时,下丹田温热后,真气上升,宛如蒸汽,飞过中丹田,后至上丹田的正气飞腾景象。“姹女”与“婴儿”是道教内丹的重要术语,一般指阴阳二气。
  
  《玄奥集》云:“何谓十二楼?答曰:‘人之喉咙管,有十二节是也。’”“灵泉洼”指舌根处。内丹修炼成功后,阴阳二气交接,口腔内满是津液。“华池”在下丹田的气海中,此处与外丹所谓的鼎炉相似,专门用以炼制内丹。苏轼《龙虎铅汞说》认为,津液满口时,需要“漱而烹之,须满口而后咽。若未满,且留口中,俟后次也,仍以空气送至丹田”.这即此句之诠释。“子驰午前”,即子夜后至正午前,是道教内丹炼气的最佳时机。“三田”即三丹田,是内丹中精、气、神三宝产生之地。正如北宋内丹名着张伯端《悟真篇》所云:“太一在炉宜真守,三田宝聚应三台。”[17]《玄奥集》云:“龟精凤髓、兔髓乌肝,先天地精,不过真铅真汞交结而成。”此句是说铅汞(阴阳二气)交结成内丹,填充人体。接着讲丹成之后,达到飞升轻举、心肠澄清、脱胎换骨、返老还童的境界。
  
  “哀哉”一词,将诗意骤转。作者指责凡夫俗子不懂长生之道,争名逐利、颠倒是非,犹如网中之鱼、笼中之兔,呜呼哀哉。接下来八句规劝世人要淡泊名利,真心学道,餐食金丹,长生并非虚谈!《周易参同契》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又云:“金性不朽败,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苏轼借用外丹修炼之术语,强调内丹养生之道理。
  
  可见,《辨道歌》前半部分借内丹术语讲炼气之术,后半部分则劝世度人。诗中密集地运用了道教内丹意象、符号、术语、典故,给人以隐晦、艰涩之嫌,但较之张伯端《悟真篇》、《黄庭经》等诗歌,在文学性上已有较大改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卷五曾云:“东坡旁通佛老。诗中有仿《黄庭经》者,如《辨道歌》、《真一酒歌》等作,自成一则。至于摹仿佛经,掉弄禅语,以之入诗,殊觉可厌。”[18]相对于以禅入诗的诗歌,赵氏更欣赏苏轼受道教内丹经典影响这类诗歌。苏诗中,与《辨道歌》相似的还有《赠陈守道》,此诗也是在谈内丹养生之说的同时,规劝世人应静心修道,方能“停颜却老”[9]2211,长生延年。苏轼将晦涩难懂的内丹术语用文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宋诗的大观园中又多了一束奇葩;将道教“济世度人”的宗旨用诗歌传播至他人,为道教思想在北宋社会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综上,苏轼一生修炼道教内丹养生方术,是北宋道教炼养风气在文人中盛行的一个缩影。他以诗文形式积极传播和宣传道教内丹养生思想、实践和学说,对后世影响颇大,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36.
  [2]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吴��。指归集·序[M]//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389-390.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2[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37.
  [5]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51[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4542.
  [6]苏轼。东坡志林: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孙升撰。孙公谈圃:卷中[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111.
  [9]苏轼。苏轼诗集:卷15[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黄庭坚。黄庭坚全集:正集卷25[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646.
  [11]张君房。云笈七签:卷59[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9.
  [13]道藏:第20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551.
  [14]道藏:第2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749.
  [15]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2.
  [16]道藏:第1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17]张伯端。悟真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0:100.
  [18]赵翼。瓯北诗话:卷5[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6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