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和要求, 对小学生课外体育现状进行研究。我国小学生课外活动内容以参加辅导班为主, 课业负担重;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高、需求大, 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课外体育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应试教育仍是发展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障碍。针对小学生课外体育现状和困境, 提出发展策略:树立主动、全面的课外体育价值理念;摈弃应试教育思维, 拓展课外体育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学校 家庭”体育共同体;重视发挥课外体育竞赛的特殊作用。按照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 小学生; 课外体育; 发展策略;
2017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从根本上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 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面对全球化、智能化浪潮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 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都在关注“未来教育要培养哪些核心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 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也明确指出:“把实施好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突出解决妇女、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1]但历次教育改革中, 小学生课外体育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用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立德树人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新时代背景下, 课外体育如何发挥独特的育人价值, 发展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成为研究者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小学生课外体育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 本文试图在体育核心素养视阈下对小学生课外体育现状进行剖析, 并提出有效策略, 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核心素养与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 (competence) 源于拉丁文“petere”, 指伴随着某件事或某个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2]《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平素的修养”, 与“素质”“能力”“技能”等同义。[3]“核心素质” (Core Competencies) 是教育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产物, 是个体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那么, 何为“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概念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于1997年率先提出, 其是个人发展、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4]随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欧盟等都基于自身国情创建了核心素质体系。人们对核心素质的表述存在诸多差异, 但也描述了共同思想, [5]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个过程, 并从学习态度、社会需求角度对教育本质进行重构, 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6]简言之, 核心素养既是教育的本质需求, 又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7]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概念、内涵在体育学科的延伸与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特殊形式。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在体育学科中应具备的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知识、能力、态度等。[8]体育学科核心要素由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等三个维度组成, 包括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六个基本要素。[9]目前, 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刚刚起步, 明确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 内涵对顺应体育学科发展潮流,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发挥体育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一) 课后活动内容情况
2013年3月,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2018年2月,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进一步作出具体部署。课后活动内容现状调查显示:小学生课后参加培训班比例高达57.7%, 课外体育活动比例仅为31.8%, [10]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依然突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认为, “减负”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从根本上推动教育变革。体育核心素养视阈下, 如何克服应试教育思想干扰, 充分发挥课外体育在减轻课业负担方面的积极作用, 成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内容。
图1 小学生课后活动内容情况
(二) 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1. 课外体育活动需求
图2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求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意愿是小学生自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前提条件, 是体育活动主体对客观的主观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学生课外体育需求, 具有显着的年龄特征和阶段性, 与不同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存在明显相关性。[11]调查数据显示, 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为87%, 不愿意的比例仅为13%, [10]结果表明,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意愿强烈, 课外体育活动需求大。体育核心素养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最核心的体育知识、能力和态度等, 课外体育活动意愿是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挥课外体育立德树人价值的前提。
2. 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频率
图3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频率情况
2007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2011年7月, 教育部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作出了明确规定。调查数据显示,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方面, 30min以下的比例为24.9%, 30-60min为53.7%, 60-90min/天以及90min以上为21.4%;课外体育活动频率方面, 0次/周的占比为占5.5%, 1-2次占比为49.7%, 3-4次占比为26%, 4次以上占比为18.7%, [10]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偏少, 频率偏低, 对发展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难以产生显着效果。
三小学生课外体育有效策略分析
2016年10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 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体育核心素质贯穿于不同年龄和学段, 体现在学生体育活动的诸多方面。课外体育是学生体育活动的构成要素, 是发展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实现体育学科愿景的重要途径。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审视小学生课外体育有效发展策略对排除应试教育思想干扰, 促进体育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 树立主动、全面的课外体育价值理念
价值观影响态度的正负属性, 正向的价值观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价值观影响着核心素养的发展走向。[12]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 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主动、全面的课外体育价值对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十分重要。要以发展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出发点, 从小学生体育兴趣和需求出发,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把“要我参加体育活动”变成“我要参加体育活动”.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长期性、发展性、差异性、完整性、协同性特征[13], 要求面向全学段、针对全维度体育核心素养内容, 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价值观引导关键在营造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 为全面发展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二) 摈弃应试教育思维, 拓展课外体育发展思路
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发展思路, 全面发展体育核心素养要摈弃应试教育思维, 避免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学校体育改革中, 呼吁增加体育学科的考试比重, 认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就其本质而言无疑是应试教育思维的典型性表现。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要不折不扣的按照“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 落实引导、感化、激励的教育方针, 紧紧围绕培育体育精神, 提高运动实践能力以及促进体育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养成, 避免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三) 积极探索“学校 家庭”体育共同体
学校是培育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 离开学校规范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就难以得到保障;体育情感、体育品格的形成难度也会增大;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培养更是很难实现。[14]由于学校难以覆盖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全过程, 加之小学生自制能力差, 需要借助家庭和社会力量拓展多种课外体育形式强化小学生在学校初步形成的体育素养。新时代, 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可以利用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高科技设备和段积极探索“家庭 学校”体育共同体, 通过大数据和资源信息共享等深入研究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基本规律, 提高课外体育活动效果, 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育。
(四) 重视发挥课外体育竞赛的特殊作用
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并非轻而易举,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是仅仅依靠学校和家庭就能完成, 必须在长期深入、细致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培育的特性, 明确培育的思路, 积极探索多元化途径并形成合力才可能有效地实施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课外体育竞赛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5]体育竞赛具有规则性, 又富于娱乐性、竞争性、挑战性, 或紧张刺激、或轻松愉快, 都可不断地丰富小学生的运动心理体验, 对小学生体育精神核心素养培育具有独特作用。如体育竞赛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同时竞技能力的较量和挑战, 又有利于进取精神、团队意识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
四结语
我国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是根据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着眼于发展小学生体育学科必备能力和品格, 这就需要拓展多元化途径,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任重道远, 课外体育在立德树人、培养体育核心素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仍是小学生课外体育发展和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障碍。基于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本研究通过树立主动、全面的价值理念;摈弃应试教育思路, 拓展新思路;探索“学校 家庭”体育共同体等措施强化培育和提高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质量, 为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10/25/c-1119786029.htm
[2] 陶小娟, 汪晓赞。中国3-6岁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基于三大“核心素质”的价值取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1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241.
[4] 赵凤霞, 程传银等。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7, (1) .
[5]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3.
[6]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1)
[7]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 2014 (10) .
[8] 陶小娟, 汪晓赞。中国3-6岁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基于三大“核心素质”的价值取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11) .
[9]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 2017, (7) .
[10] 崔胜利。城市小学生体育托管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7
[11] 谢琴。粤西城乡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与需求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 .
[12] 张强锋, 孙洪涛等。核心素养视阈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8.)
[13] 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应把握的关键与有效策略[J].体育学刊, 2017, (11) .
[14] 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 2017, (9) .
[15] 张细谦, 张仕宜。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J].体育学刊, 2018, (3) .